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懂孩子的“厌学”信号:冰山下的真正原因

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我们作为家长,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那些浮在水面上的行为:成绩下滑、作业拖拉、上课走神、甚至逃学……这些行为像冰山的一角,清晰可见,也最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和干预。我们下意识的反应,通常是针对这些“行为”本身去解决问题。孩子不写作业,我们就盯着他写;孩子成绩差,我们就给他报补习班;孩子说不想上学,我们就教育他“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然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用锤子去敲击那坚硬的冰山一角,结果往往是我们的手震得生疼,冰山却纹丝不动,甚至在水下变得更加庞大和坚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行为只是表象,是症状,而非病根。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困境,我们必须具备“潜水”的能力,去探索冰山之下,那些看不见的、却占据了问题百分之九十体积的真正原因。

孩子的厌学,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原因导致的结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探查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一个层面,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性无助感”。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个不懂任何编程知识的人,每天去面对一堆复杂的代码,并且要求他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一天、两天,他可能会尝试努力,但当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无法理解,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任何正向反馈时,他会怎么样?他会感到极大的挫败、焦虑和无力。最终,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折磨,他最理性的选择可能就是放弃,甚至开始讨厌和回避这件事。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可能正经历着同样的过程。也许是因为某一个知识点没有跟上,导致后面的课程如听天书;也许是他的学习方式与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匹配;也许他存在一些未被发现的学习障碍,比如阅读困难或注意力缺陷。当孩子长期处在“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对”的负面循环中时,学习就不再是探索未知的乐趣,而变成了一场不断证明自己“很笨”的酷刑。厌学,就成了他保护自己脆弱自尊心的一种本能防御。

其次,我们要将视线从书本移开,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生态”。学校对于孩子而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的人际关系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情绪和对学校这个环境的整体感受。一个孩子,可能正遭受着同学的排挤、孤立,甚至是隐性的校园霸凌。他每天走进校门,感受到的不是归属和温暖,而是恐惧和不安。在这种环境下,他的大脑会时刻处于应激状态,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来应对人际威胁,哪里还有多余的资源去投入到学习中呢?又或者,孩子与某位老师的关系非常紧张。老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一次不公平的对待,都可能成为孩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他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乃至整个学习行为都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孩子来说,对“人”的失望,很容易泛化为对“事”的厌恶。当我们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时,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那颗小小的内心,正在人际关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

再往下潜,我们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这往往与孩子的个性特质和内在需求有关。有些孩子,天生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极高,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在学业上犯任何错误或表现得不够出色。一次考试失利,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天塌下来了。为了避免再次体验这种“失败”的痛苦,他们可能会选择用“不努力”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台阶下——“我不是学不会,只是我不想学而已”。这是一种被称为“自我妨碍”的心理策略。还有些孩子,他们感到学习是枯燥的、没有意义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诵那些看似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古诗词和数学公式。当学习无法满足他们对趣味性、自主性和价值感的内在需求时,他们自然会失去内在的驱动力。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压力,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与个人兴趣、与未来梦想之间的连接点。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层,是“家庭环境”这片广阔的水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态。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传递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是否习惯于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却磨灭了他的自信?我们的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氛围是温暖的,还是充满了争吵和指责?一个孩子,如果在家中长期感受不到安全感、接纳和爱,他的内心是匮乏的,是没有力量去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的。有时,孩子的厌学,甚至是他对紧张家庭关系的一种无声抗议,或是试图通过“制造问题”来获取父母关注的一种不健康的尝试。我们对孩子学习的过度焦虑,本身就会形成一种高压气场,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沉重而令人窒息。我们总想把孩子“推”出去,却忘了,孩子更需要的是我们把他“拉”进怀里,告诉他,无论你的成绩怎么样,我们都爱你。这份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应对一切困难的最终底气。

所以,亲爱的家长,当您再次面对孩子那张写满“厌学”的脸时,请先别急着开口说教。请尝试着,用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冰山模型”,在心里默默地进行一次“扫描”。问问自己:我的孩子,他是不是在学习上感到很无助?他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的关系还好吗?他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太害怕失败了?他觉得学习有意思吗?我们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了吗?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时,我们的视角就从“指责”转向了“理解”,我们的身份就从“法官”转向了“侦探”。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它不会立刻解决问题,但它为你和孩子之间,打开了一扇沟通与和解的大门。而穿过这扇门,我们才能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 q160yXK/o3NGnDSSmG1Saio+1ESwbGEx0XjGMOpChHsmJ3aBnoLgG8p7oUpMcP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