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这不是害羞,是生病了
——正确诊断你的“社交恐惧症”

在我们的文化里,“害羞”和“内向”常常被当作解释一切社交不适的万能借口。当你在聚会中沉默寡言,当你在发言时面红耳赤,当你在陌生人面前手足无措,你和身边的人,可能都会用一句“哦,他/她就是性格比较内向/害羞而已”来轻轻带过。然而,这句看似善解人意的“安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却像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它将一种真正的、令人痛苦的“疾病”,伪装成了一种无伤大雅的“性格特质”,从而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阻断了寻求帮助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开这张网,把“社交恐惧症”从“害羞”与“内向”的迷雾中,清晰地、不容混淆地识别出来。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场景。场景一:小A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她心仪已久的公司打来的面试通知。挂掉电话后,她非但没有感到喜悦,反而立刻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脑海中反复预演着面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灾难性”场面——自己会说错话,会被面试官鄙视,会紧张到呕吐……最终,在面试的前一天,她编造了一个“生病”的理由,主动放弃了这个她梦寐以求的机会。她感到一种可耻的“解脱”。

场景二:大学生小B坐在课堂里,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明明知道正确答案,甚至在心里已经组织好了完美的语言。他的心脏开始狂跳,手心冒汗,他想把手举起来,但那只手,却像被灌了铅一样,沉重得无法抬起。他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同学,用一个远不如他精彩的回答,赢得了老师的赞赏。下课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厌恶之中。

场景三:程序员小C在公司里技术能力非常出色,但他最害怕的,就是午休时间和同事们一起去吃饭。在饭桌上,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审视着他吃饭的样子,评判着他的沉默。为了避免这种“煎熬”,他每天都以“中午要加班”为借口,独自一人在办公桌前,匆匆地吃着外卖。他渴望与人连接,却又恐惧被人看见。

亲爱的朋友,请你诚实地问问自己,这些场景,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如果你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你所经历的,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害羞”的范畴。害羞,是一种在社交场合中,可能会出现的、暂时的、轻度的不适感和自我意识过强。一个害羞的人,也许在聚会刚开始时会有点拘谨,但随着气氛的融洽,他通常能够慢慢地放松下来,参与到对话中去。他的这种不适,并不会严重到让他去“主动回避”整个社交场合,更不会因此而放弃重要的生活和职业机会。

而社交恐惧症(SAD),其核心,是三个紧密相连的关键词:“恐惧”、“回避”和“功能受损”。

第一个关键词,是“恐惧”。这不是普通的紧张,而是一种不成比例的、压倒性的、对“被他人负面评价”的极度恐惧。社恐患者,就像一个活在“无形法庭”上的被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自己正被周围所有的人,用法官般挑剔的眼光进行着审判。他们恐惧的,不是社交本身,而是社交中可能暴露出的、自己的“缺陷”——说错话、举止笨拙、脸红、出汗、声音发抖……他们坚信,一旦这些“缺陷”被别人看到,就一定会遭到无情的嘲笑、拒绝和鄙视。这种恐惧,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以至于会引发一系列剧烈的生理反应,比如心悸、呼吸困难、头晕、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惊恐发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回避”。为了避免触发那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感,社恐患者会下意识地、系统性地去“回避”所有可能引发恐惧的社交情境。他们会拒绝参加派对和聚餐,会避免在公共场合发言,会害怕与权威人士(如领导、老师)交谈,甚至会恐惧打电话、问路、去超市结账这些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这种回避行为,在短期内,确实能让他们获得一种“安全”的解脱感。但从长期来看,每一次的回避,都在向他们的大脑,传递一个错误但有力的信号:“社交是危险的,我的回避是正确的。”这就像在不断地为那座名为“恐惧”的监狱,添砖加瓦,让它变得越来越坚固,而患者自己,则被囚禁在越来越小的“安全区”里,与真实、丰盛的生活,彻底隔绝。

第三个关键词,是“功能受损”。这是判断一种心理状态是否为“病”的最终标准。如果你的社交焦虑,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功能——比如,它让你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无法在职场上获得应有的发展,无法建立和维持亲密的友谊和恋爱关系,让你感到深刻的孤独和抑郁——那么,它就已经不再是“性格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被严肃对待、需要积极治疗的“医学问题”。

此外,我们还必须将社交恐惧症与“内向”这个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内向与外向,是关于一个人“能量来源”的划分。内向者,通过独处来为自己充电,在社交中会消耗能量;而外向者,则通过社交来获得能量。一个健康的内向者,他也许不喜欢、不擅长大型的社交派对,但他完全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社交。他享受与一两位知己的深度交谈。他选择独处,是出于一种主动的、愉悦的“偏好”,而不是出于一种被动的、痛苦的“恐惧”。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无论他是内向还是外向,他回避社交的根本原因,是恐惧,是一种“想做而不能做”的深刻无力感。许多社恐患者,其内心深处,可能非常渴望与人连接,他们本质上,可能是一个外向的人。

所以,请你再一次,勇敢而诚实地,审视你自己。你对社交,是“不喜欢”,还是“不敢”?你的回避,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逃离”?你的这种状态,是仅仅给你带来一点点不便,还是已经让你付出了沉重的人生代价?如果你在“不敢”“逃离”和“沉重代价”这些词上,找到了强烈的共鸣,那么,请你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是的,我不是害羞,我不是孤僻,我是生病了。我得的是社交恐惧症。”承认这一点,是所有疗愈的开始。它让你卸下了长久以来背负的、关于“我是个有缺陷的人”的沉重十字架,并把它,替换成了一份清晰的、可以被攻克的“诊断书”。你不再是一个束手无策的“受害者”,你即将成为一个主动出击的“病人”,而这本书,就是你的“医生”和“药方”。 fEkxTruLo2vW8mYpY0W5FWHTATxZdHUkhJx0wvINSuXJJQrvWW2oFfEy+T5kbK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