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对象是人生。人生是指个人的全部经历。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人生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优良的人生。
我们所认知的包括自然界和所有个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只是本质世界的表象。我们所认知的个人,也就是有着头部、躯体、四肢以及大脑中有意识(即精神)的“人”,只是本质世界之表象的一部分(也或许是本质世界之一部分的表象)。个人只是表象,因此人生也只是表象。如果我们能够认知本质世界中的个人,认知本质世界中的人生,实现本质世界中的优良的人生,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只有三维认知能力的我们,不可能达到本质世界。认知本质世界中的个人,认知本质世界中的人生,实现本质世界中的优良的人生,这些都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本书的探讨只限于表象世界。我们只限于探讨表象世界中的人生,即表象世界中的个人(一头四肢的人)的经历。我们将要探讨的是,(表象世界中的)人生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优良的(表象世界中的)人生。
全书第一章探讨人生的内容、特征、影响、价值、目的、意义等基本问题。其余各章,则重点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是人生的内容,即人生是什么。第二,是促成优良人生的途径,即怎样实现优良的人生。
过去我们讲人生时候,往往侧重于讲人生中的行为。但实际上,一个人的人生中,除了行为以外,还包括状况、欲求、感受。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或时段),都从事着一定的行为;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也都处于一定的状况之中;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也都具有一定的欲求;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也都体验着一定的感受。任何一个人全部一生的经历,既是一个本人的行为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本人所处状况持续存在并随时变动的过程,又是一个本人的欲求持续存在并随时变动的过程,亦是一个本人所体验的感受持续存在并随时变动的过程。
因此,状况、欲求、行为、感受这四大领域,都是人生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时并行,而且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例如,行为影响状况,适当的行为有利于状况;而状况的优佳程度和欲求的高度,则共同影响感受的优佳程度。如果仅限于探讨人生中的行为,就不能系统深入地认识人生。只有全面探讨人生中的状况、欲求、行为、感受这四大领域,才能系统深入地认识人生。
本书第二至五章,即论述人生的内容这一问题。其中,将人生的内容分为欲求、状况、行为、感受四大领域,分别展开论述。
系统深入地认识人生,才能指导我们更好地促成自己的优良人生。而我们对人生展开探讨以图系统深入地认识人生,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成优良的人生。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的优良程度,有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两个主要标准。内部标准是一个人一生的总幸福度,外部标准是一个人一生的总人生价值。幸福度是指一个人总体感受的优佳程度。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包括其他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有益影响。优良的人生,或者说优良程度较高的人生,应当是一生中欲求适当、行为适当从而全部感受较优佳的人生,即总幸福度较高的人生。优良的人生,或者说优良程度较高的人生,还应当是其一生所产生的对他人全部有益影响较大的人生,即总人生价值较高的人生。
人的主观力量虽然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人生的优良程度(环境、运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但是人的主观力量能够对人生的优良程度造成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的影响,能够对优良人生的实现起到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可以而且应当运用自身的主观力量,尽可能地促成较为优良的人生。
人的欲求会影响感受的优佳程度,于是,欲求调节能够通过促成适当欲求来导致较优佳的感受。人的行为会影响状况的优佳程度,而状况的优佳程度又会影响感受的优佳程度,于是,行为管理能够通过实施适当行为来促成较优佳的状况,从而进一步导致较优佳的感受。因此,欲求调节和行为管理是促成优佳感受的两个直接途径。优良习惯和丰富正确的知识(及能力),则能够通过引发适当欲求和适当行为。因此,习惯培养和知识积累,是促成优佳感受的两个间接途径。促成较高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则是充分从事利他行为。本书的最后几章,即论述促成优良人生的途径这一课题。
人生的理论问题,即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希望能够对人生哲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目前探讨人生、幸福、成功等话题的书籍很多,但是纯粹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的书籍还很少,本书希望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的增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