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性和基因
一个人的各个欲求的产生、内容、高度、强度等,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天生的人本性和基因,以及一个人的知识、思想观念、所处状况、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等。
人本性是每个人生来就固有的,是每个人都普遍具有的根本性的生理特质和精神特质。人本性是所有人所共同具有的,每个人所具有的人本性都是相同的。人本性对人的欲求具有重要影响,它对一个人的欲求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人的欲求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每个人都是共同具有的,它们也都是不可能消除的欲求。例如,对温饱的欲求,对性生活的欲求,对安全的欲求,对受人尊敬的欲求等。
人的欲求中最基本的较低的部分,就是人本性所决定的基本欲求。欲求中的其他的较高的部分,也是人本性所决定的基本欲求的延伸和扩大。
由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对人的欲求也具有重要影响。基因对人的欲求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人的欲求中的某些基本倾向。不同的人的不同基因,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欲求存在着某些不同的基本倾向。例如,有的人天生在饮食方面的欲求比较强烈;有的人则天生在性生活方面的欲求比较强烈。有的人则天生在被人喜爱方面的欲求比较强烈,有的人天生在受人重视方面的欲求比较强烈。有的人天生的支配他人的倾向比较强烈,因而容易产生较强的权力欲求;有的人则相反,天生的支配他人的倾向比较轻微,因而不容易产生较强的权力欲求。基因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人的一生中,基因(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一个人在基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某些欲求或欲求中的某些基本内容,以及在基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欲求的基本特征,也是不可改变的。
知识
某一欲求(即对某一状况的期望)的产生,必然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本人判定这一状况是可能发生的。只有一个人判定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才会成为他的欲求。也就是说,人关于未来的欲求,是参照对未来的预测而形成的,人会依据自己所判定的未来必然或极可能发生的状况,而形成关于未来的欲求。一个人判定某一状况是可能发生的,才会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一个人如果确切判定某一状况是一定不可能发生的,则不会产生关于这一状况的欲求。例如,一个很穷吃不饱饭而且这一状况显然无法改善的人,不会真正地产生吃熊掌的欲求。
因此,人对自身未来状况的预测,会影响本人的欲求。一个人对未来某一具体状况能否发生的预测,会决定他能否产生对该状况的欲求。在此基础上,人对未来某一时段的某一方面状况的预测,会影响关于未来这一时段的该方面欲求;一个人对未来某一时段的总体状况的预测,会影响关于未来这一时段的总体欲求。
如果人对未来状况的预测较高,那么他的欲求也会较高,反之亦然,如果人对未来状况的预测较低,那么他的欲求也会较低。
人对未来的总体状况或某一方面状况的推测,包括一个区域,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是一条线段。这个区域中包括多种可能性即多个可能发生的具体状况,从最差的可能状况到最佳的可能状况。比如,一个商人下一年自己收入状况的预测,包括收入几万元到几百万元的多种可能,其中收入几万是最差的可能状况,收入几百万是最佳的可能状况,在两者之间,还有十万、几十万、一百万等几种可能。一般来说,这一未来时段到来时所实际发生的状况,往往不是人此前所预测的这一区域范围内最佳的可能状况,而往往是中等的或较佳的或较差的可能状况。
对未来某一时段中 总体状况 的预测,由对该时段中 各方面状况 的预测综合而成。对未来某一 时段 中总体状况的预测,由对该时段中每一 时刻 的总体状况的预测综合而成。对未来某一 时段 中某一方面状况的预测,则由对该时段中每一 时刻 的该方面状况的预测综合而成。
从本质上说,未来的状况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某一时段的实际状况是什么,在这一时段到来、实际状况发生之前,人是不可能确切地知道的。人不可能对其做出 断定 ,而只能预测 可能性 。人的预测大多与未来实际状况之间有所差距,人的预测大多不会与未来实际状况完全相同,而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未来实际状况。预测完全等同于未来实际状况,这只是一种极端情况。
对未来一个时段的 欲求 ,是一个区域范围。对未来这一时段的实际状况的 预测 ,也是一个区域范围。欲求这一区域包括在预测这一区域之内,是预测这一区域之内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欲求这一区域往往是预测这一区域中比较优佳的那个部分。
人对未来状况的预测,会极大地影响其欲求。而人对未来状况的预测,主要是受本人各种知识的影响。这些知识包括本人对所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社会和自然规律的理解,对各个他人的人生的情况的了解,对自身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对人生中各种道理的理解,各种专门性知识,等等。人都是依据已有的各种知识来进行对未来的预测。具有丰富而正确的各种知识,有助于做出较为准确即较为接近未来实际状况的预测,使人较为准确地判断什么状况是不可能实现的,什么状况是可能实现的,以及各种状况的实现可能性有多大。在这些较为准确的预测的基础上,易于形成较为合理适当的欲求。知识越丰富越正确,则预测就越准确,从而欲求也就越合理适当。
对未来可能状况(可能发生的状况)的优佳度的评估,也会影响欲求。人对某一未来可能状况的优佳度评估越高,就越易于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如果一个人判定某一未来可能状况是很优佳的,若发生则会导致自己很优佳的感受,那么他就很易于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如果他判定这一状况是比较优佳的,若发生则会导致自己比较优佳的感受,那么他也比较易于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如果他判定这一状况是优佳度较低的,若发生则不会导致自己很优佳的感受,那么他就不易于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同理,如果一个人已经具有某一欲求(期望某一未来优佳状况),那么,他对这一未来可能状况的优佳度评估越高,该欲求的强度也就会越强。而所有这些评估,也都是依据本人已有的各种知识来做出的。
思想观念
个人的一些思想观念对欲求会产生影响。
欲求优佳状况是过分的,是不应当成为欲求的,那么他就不易产生对这一优佳状况的欲求。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一劣差状况是正常的,是应当接受的,那么他的欲求就易于包容这一劣差状况(即不存在避免这一劣差状况的欲求)。例如,如果一个商人认为赚一百万的欲求是合理的,他就容易产生这一欲求,如果他认为赚一百万的欲求是贪欲,他就不容易产生这一欲求。又如,一些佛教僧人认为世俗上的权力、地位、声誉、财富等欲求都是贪欲,所以他们就没有这些欲求。
人生观对欲求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权力地位,他就易于产生获得官职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事业成就,他就易于产生完成一项事业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金钱,他就易于产生赚钱发财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应当轰轰烈烈地度过,他就易于产生较高的事业方面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应当平平淡淡地度过,他就不易于产生较高的事业方面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中应当接受不如意的现实,那么当不如意的实际状况发生时,他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更多地去调节相应欲求,从而他的欲求也就易于包容这一不如意的实际状况;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中应当挑战不如意的现实,那么当不如意的实际状况发生时,他就会更多地去从事追求行为以图改变实际状况,而更少地去调节相应欲求,从而他的欲求也就不易于包容这一不如意的实际状况。
价值观对欲求会产生影响。价值观即人对尊严、地位、自由、他人评价、成就、金钱、权力等事物的价值高低之判断。当一个人认为一件事物或一种状况是好的、有价值的,这种事物或状况就易于成为他的欲求(并很可能会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荣誉是好的东西,那么他就很易于产生对荣誉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荣誉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那么他也有可能产生对荣誉的欲求;但如果一个人认为荣誉是虚而不实的东西,那么他就不易于产生对荣誉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是好的东西,他就很易于产生对金钱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那么他也有可能产生对金钱的欲求;但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是坏的东西,他就不易于产生对金钱的欲求。
已有状况
欲求形成时已有的实际状况,包含了影响未来时段的状况的许多因素。因此,已有的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状况。已有的状况既决定了各种未来可能状况所处的范围(从最优佳的可能状况到最劣差的可能状况),也决定了各个未来可能状况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人对未来时段的状况的预测,也都是在已有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通过分析已有状况,来判断未来可能发生哪些状况,以及这些状况的发生可能性各有多大。因此,欲求形成时的已有状况,对人的预测具有很大影响。
又由于只有本人判定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才会成为欲求,因而,已有状况对欲求具有重要的影响。
已有状况的优佳程度,会影响欲求的高度。由于状况具有延续性,因而已有状况在未来一个时段很可能会持续或变化幅度有限,也就是说,这一未来时段的状况等同于已有状况或优佳度接近于已有状况的可能性是较大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有状况的优佳度与未来可能状况的优佳度,是大致成正比的。人一般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如果已有状况较劣差,人对未来一个时段的状况的预测就会较低,因而关于未来这一时段的欲求也会较低。特别是一种劣差状况已经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反之亦然,如果已有状况较优佳,人对未来一个时段的状况的预测就会较高,因而关于未来这一时段的欲求也会较高。特别是一种优佳状况已经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有状况与关于未来时段的欲求,是大致成正比的。已有状况越优佳,对未来的欲求就会越高;已有状况越劣差,对未来的欲求就会越低。
例如,一个人如果处于贫穷饥饿的状况,(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仍然完全没有吃得美味的可能,那么他关于饮食的欲求就会较低,不会期望吃得美味,而只会期望吃得饱,如果他已经长期处于这种贫穷饥饿状况,就更是如此;而如果他处于衣食无忧的状况,(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有一定的吃得美味的可能,那么他关于饮食的欲求就会较高,会期望吃得美味,如果他已经长期处于这种衣食无忧状况,就更是如此。
又如,一个公务员如果没有官职,(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仍然完全没有当上处长的可能,于是他关于官职的欲求就会较低,不会期望当上处长,而只会期望当上科长;而如果他已经具有科长职位,(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有一定的当上处长的可能,于是他关于官职的欲求就会较高,会期望当上处长。
再如,一个人如果主观能力较低、客观条件较差,(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仍然完全没有发大财的可能,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发大财的欲求;而如果他主观能力较高、客观条件较好,(经他本人判定)未来一个时段有一定的发大财的可能,那么他就会产生发大财的欲求。
再如,一个人如果月收入五千元,他的欲求就会是月收入六千元;而如果他月收入五万元,他的欲求就会是月收入六万元。一个人如果住在阁楼,他就会产生住公寓即可的较低欲求;而如果他住在公寓,他就会产生住别墅才满意的较高欲求。一个人如果处于严重病痛,他的欲求就会是只有轻微病痛;如果他处于轻微病痛,他的欲求就会是无病痛;而如果他健康无病,他的欲求就会是肉体舒爽快感。
已有状况的优佳度,也会影响关于未来时段的欲求的强度。已有状况的优佳度越高,关于未来时段的欲求的强度也就会越强;已有状况的优佳度越低,关于未来时段的欲求的强度也就会越弱。例如,一个衣食优越的人,有一定的获得权力的可能性,于是对权力的欲求会强度较高;一个勉强温饱的人,获得权力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对权力的欲求会强度较低;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人,获得权力的可能性极小,于是对权力的欲求会强度很低,甚至低到接近于无。
人的肉体和精神都对所处状况有一定的适应性,倾向于适应已有状况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已有状况,因而人的欲求常常会逐渐向已有状况接近。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待在20摄氏度的温暖的室内,就会适应这一温暖的环境,从而对温暖环境的欲求较高。如果他此时来到只有0摄氏度的寒冷房间,这一温度条件就远远劣差于他的欲求,他会感到很不适。相反,如果他长时间待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的室外,也会适应这一寒冷的环境,从而对温暖环境的欲求较低。如果他此时来到0摄氏度的房间,这一温度条件就比较接近他的欲求,他会感觉比较舒适。又如,一个长期生活贫困的人,会习于现状,适应普通食物和简单衣物,从而衣食方面的欲求较低,不易于产生对精美食物和奢华服饰的欲求。一个长期锦衣玉食的人,也会习于现状,适应精美食物和奢华服饰,从而衣食方面欲求较高,极易于产生对精美食物和奢华服饰的欲求。
由于状况具有延续性,因而未来时段的状况等同或接近于欲求产生时的已有状况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即使未来状况与当下状况相比有所变化(包括优化或劣化),一般来说,变化幅度也是有限的,不会相差太远。所以,虽然出于人的本性,欲求一般会高于欲求产生时的已有状况,但也不会与已有状况相差太远。特别是人如果长期处于某一状况,就会更大程度地适应该状况,从而其欲求与该状况更为接近。
状况的变化,会促使欲求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的状况固定不变,那么他关于未来某一时段的相应欲求一般也比较稳定;如果状况发生变化,那么他的相应欲求往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状况发生优化,即状况变得优于以往,则由于状况的优化使人提高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因而相应欲求也会有所提高。若实际状况发生劣化,即状况变得差于以往,则由于状况的劣化使人降低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因而相应欲求也会有所降低。也就是说,状况优化易于促使欲求增长,状况劣化易于促使欲求降低。
例如,一个普通职员,他的欲求是当科长,当有一天他当上科长,这时他的欲求就可能提高,成为当处长或当厅长。一个原来不能温饱的人,他的欲求是解决温饱问题,当有一天他经济条件改善,温饱得以解决,这时他的欲求就很可能提高为营养和美观的衣食;一个经济条件尚可的人,他的欲求是营养和美观的衣食,当有一天他的经济条件恶化,温饱都不能保障,这时他的欲求就很可能降低为解决温饱。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原来的欲求很高,是发财,当有一天他患病以后,他的欲求就很可能降低,不再是发财,而只是健康的身体了。
又如,一个人的收入提高以后,对收入往往会产生比此前欲求更高的欲求;收入降低以后,则往往会产生比此前欲求更低的欲求。假如一个人原来的实际收入是一万元,他会期望收入达到一万一;当实际收入提高,达到一万一的时候,他会期望收入达到一万二;如果实际收入因故降低到九千,他就会只期望收入达到一万。
再如,一个人丢失了一千元钱。他的原有欲求是保持财产不损失。但他丢了一千元以后会这样想:“如果只丢五百元就好了。”这时他的欲求就降低为只丢五百元,其欲求已经能够包容丢失五百元这一状况。
也就是说,人不仅对状况有适应性,而且对状况的变化也有适应性。人的欲求有着依实际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倾向。状况与以往相比发生变化时,不论优化还是劣化,人的欲求都会一定程度上适应新的状况而发生变化。欲求随状况的优化而提高,随状况的劣化而降低。不同的人,适应能力不同,欲求适应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大多数人是对状况的优化更容易适应、适应得更多。
由于状况劣化促使人降低原有欲求,因而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劣差状况发生了,而感受优佳度反而因原有欲求的更大幅度降低而提高了。由于状况优化促使人提高原有欲求,因而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优佳状况发生了,而感受优佳度反而因欲求的更大幅度提高而降低了。
状况对欲求具有很大影响,但状况也只是欲求的影响因素之一,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欲求,欲求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劣差状况能够促进低欲求的产生,但劣差状况并不必然导致低欲求。即使处于劣差状况,如果还存在能够促进高欲求产生的其他影响因素,则欲求仍会较高。反之亦然,优佳状况能够促进高欲求的产生,但优佳状况并不必然导致高欲求。即使处于优佳状况,如果还存在能够促进低欲求产生的其他影响因素,则欲求仍会较低。
环境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他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他人(特别是师长)的教导、他人的言行示范,对一个人的欲求会有较大的影响。
第一,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所知道的其他人的一些已有 状况 ,会对其欲求产生影响。首先,他人的状况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欲求的内容。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参照他人的实际状况而形成自己的欲求。他人的某些优佳状况,会被自己参照,全部地或部分地成为自己的欲求。他人的某些劣差状况,也会被自己参照,由此放弃或降低自己的某些原有欲求,使自己的欲求能够包容或部分地包容这些劣差状况。
这里所说的他人状况,包括一个人通过直接接触所知的他人的状况,经第三者转述所知的他人状况,以及通过书籍报刊等媒介得知的他人的状况;包括与本人同时代的名人的状况或自己周边的人的状况,也包括一些故人或历史人物的状况(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个人会有许多欲求是来自于对他人优佳状况的效仿。例如,看到某个他人富有钱财,生活奢华,对他人的这一优佳状况产生羡慕,于是,自己就可能会产生获取大量钱财的欲求。又如,看到某个他人拥有官职,地位显赫,对他人的这一优佳状况产生羡慕,于是,自己就可能会产生获取官职的欲求。
他人状况中,有一些会被个人参照而成为自己的欲求,有一些则不会。与自己境遇接近的他人的状况,易于被参照而成为自己的欲求,与自己境遇相差较大的他人的状况,不易于被参照而成为自己的欲求。例如一个中学生,如果他的一些同学(与他的境遇接近)穿名牌衣服,他就易于参照这些同学的状况而产生穿名牌衣服的欲求,但如果某些明星(与他的境遇相差很大)穿名牌衣服,他却不易于参照这些明星的状况而产生成穿名牌衣服的欲求。
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人普遍存在的状况,更易于被个人参照而成为自己的欲求。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具有某一优佳状况,则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就易于产生对这一状况的欲求。例如,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如果大家普遍都拥有电话,则各个个人一般也都会具有对拥有电话的欲求;如果大家普遍都拥有手机,则各个个人一般也都会具有对拥有手机的欲求;而在几十年前电话尚未普及、大多数人都没有电话的时代,各个个人大多也都没有对拥有电话的欲求。
其次,他人的状况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欲求的高度。如果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某方面)状况普遍较为优佳,则他的(该方面)欲求会受其影响,易于较高;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状况普遍较为劣差,则他的欲求会受其影响,易于较低。例如,一个生活在普遍高收入的社会中的人,或者一个周边之人收入大都较高的人,他的收入方面的欲求也会较高;相反,一个生活在普遍低收入的社会中的人,或者一个周边之人收入大都较低的人,他的收入方面的欲求也会较低。又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自己寿命的欲求多在八九十岁。这是因为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寿命大多都在七八十岁。如果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寿命大多在二百岁左右,那么一般人对自己寿命的欲求就不会只是八九十岁,而会是二百多岁。如果人们的实际寿命大多在二十岁左右,那么一般人对自己寿命的欲求也就不会是八九十岁,而会是二三十岁。
一个人所处状况即使较为优佳,但如果差于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状况,则仍易于产生比当前状况更为优佳的较高欲求。例如,一个人居住在条件较好的公寓里,居住状况是比较优佳的,但如果周边的他人大都居住在条件更优越的别墅里,他就易于产生自己也住别墅这一较高欲求。一个人所处状况即使较为劣差,但如果优于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状况,则仍易于产生较低欲求,能够满足于现状。例如,一个人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公寓里,居住状况是比较劣差的,但如果周边的他人大都住在条件更差的阁楼里,他就易于产生较低的居住方面的欲求,满足于居住条件较差的公寓这一状况。
第二,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所知道的其他人的一些 欲求 ,会对其欲求产生影响。人会效仿或一定程度上效仿自己周边的某些他人的欲求,从而形成自己的相似的欲求。周边的他人期望获得什么状况,什么状况也就易于被个人所参照,从而成为自己的欲求。
一个人会有许多欲求是来自于对他人欲求的效仿。例如,某个他人有发财的欲求,自己受其影响,予以效仿,于是也产生发财的欲求。又如,某个他人有获取官职的欲求,自己受其影响,予以效仿,于是也产生获取官职的欲求。
特别是时尚风俗,对一个人的欲求会具有较大影响。时尚风俗中包括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欲求。这种普遍欲求对各个个人的欲求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众人普遍期望获得什么状况,什么状况也就易于为个人所参照,从而成为自己的欲求。例如一个人生活在人们都普遍期望获得财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也就易于产生对财富的欲求;一个人生活在人们都普遍期望获得权力的社会环境中,他也就易于产生对权力的欲求。
第三,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他所知道的其他人的一些思想观念,会对其欲求产生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思想,从而影响后者的欲求。周边的其他人认为某一状况是好的,是高价值的,这一思想观念也就易于被个人所参照,从而形成自己的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对这一状况的欲求。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师长的思想观念会对一个人产生较大影响。师长对某一状况的赞赏,会极大地促成个人对该状况的欲求,甚至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目标。除师长的思想观念以外,社会中普遍的或主流的思想观念,也会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一个人的欲求也产生较大影响。在一个社会中,什么状况为社会所普遍赞赏,什么状况也就易于被个人所参照,从而成为自己的欲求。例如,在原始社会,强大的体力普遍受人赞赏,于是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一个个人,就易于产生对体力强大的欲求。在古代农业社会,官职和权力普遍受人尊敬,于是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一个个人,就易于产生对官职和权力的欲求。在现代商业社会,财富普遍受人重视,于是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一个个人,就易于产生对财富的欲求。
与社会环境相比,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对欲求的影响较小一些,但自然环境也会对欲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由于适应了寒冷的天气,他在身体保暖方面的欲求会是比较低的;而一个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由于适应了温热的天气,他在身体保暖方面的欲求会是比较高的。
生活经历
人的很多欲求都是在该欲求产生以前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生活经历中,人会先后具有许多(或有意促成或无意中促成或自然发生的)优佳状况。这些优佳状况导致自身的优佳感受,于是人会希望这种状况得以再现、延续或扩大。例如,一个人原本没有对某种食物的欲求,但当他某一次吃到这某种食物以后,因其美味而身体感受优佳,于是他希望再次甚至多次吃到这种食物,从而产生对这种食物的欲求。又如,一个人原本没有对吸烟的欲求,但当他某一次吸了一支烟以后,感到身体舒适,于是他希望再次甚至多次吸烟,从而产生对吸烟的欲求。或者,一个人原本没有对某种食物的必需欲求,但当他多次吃这种美食以后,其身体逐渐适应这种美食,于是这种美食成为他的身体所必需之物,成为他的必需欲求。又或者,一个人原本没有对吸烟的必需欲求,但当他多次地吸烟以后,其身体形成对吸烟的依赖,于是吸烟成为其身体必需之物,成为他的必需欲求。再如,一个小学生受到师长的赞扬,从而心理感受优佳,或者,他多次受到师长的赞扬,从而心理感受优佳,于是他希望再次或多次获得这样的或更大程度的赞扬,因而产生了受人赞扬的欲求。再如,一个人赚到一些钱,用它购买并享用了自己喜爱的生活用品,从而心理感受优佳,或者,他多次赚到一些钱,多次用这些钱购买并享用了自己喜爱的生活用品,从而心理感受优佳,于是他希望再次或多次赚到这些钱或更多的钱,因而产生了发财的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