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的定义
欲求是一个人所期望的未来的状况(一般都是比较优佳的状况)。享受行为的从事,也是一个人所期望的,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欲求,专指人所期望的状况,而不包括人所期望的享受行为的从事。
对优佳状况的期望,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期望某一优佳状况,是为了在这一优佳状况下,体验该优佳状况所直接导致的优佳感受(我们称这种由状况所直接导致的感受为“状况感受”)。第二种情况是,期望某一优佳状况,是为了在这一优佳状况下,得以从事某一个或某一些享受行为(即本人喜欢从事的行为)。而人在从事享受行为期间,能够体验到这一享受行为所直接导致的优佳感受(我们称这种由行为所直接导致的感受为“行为感受”)。第三种情况是,期望某一优佳状况,是为了在这一优佳状况下,能够从事某一个或某一些追求行为,以便通过这一追求行为促成另一优佳状况。
例如,一个人的欲求是拥有较多财富,因为他从内心喜欢财富,如果拥有较多财富,他就会心情愉快,这就是第一种情况。而另一个人的欲求也是拥有较多财富,因为如果拥有较多财富,他就可以去从事他所喜欢从事的旅游行为,这就是第二种情况。还有一个人的欲求也是拥有较多财富,因为如果拥有较多财富,他就可以去创办和经营企业,从而在工商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第三种情况。
总之,人之所以会以某一优佳状况为自己的欲求,或者是因为在这一状况之下能够体验优佳感受,或者是因为在这一状况之下能够从事自己喜欢从事的某一享受行为,或者是因为在这一状况之下能够从事自己希望从事的某一追求行为。
如果人的某一欲求即他所期望的某一状况得以发生,那么我们就说这一欲求“实现”了或“满足”了。在人生中,有的欲求能够完全实现,即本人所期望的状况得以发生,或者说实际发生的状况与本人所期望的状况完全相同;有的欲求能够部分地实现(包括实现时间的延后),即实际发生的状况与本人所期望的状况有所不同;有的欲求则完全不能实现,即实际发生的状况与本人所期望的状况完全不同。当然也有的时候,实际发生的状况,比人所期望的状况优佳度更高,这时该欲求也是实现了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的多数欲求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只有少数欲求能够完全实现。所有欲求全部都完全实现的人,更是极为罕见(除非他的欲求极度之低)。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欲求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即使他的欲求很低)。
欲求的一部分不会实现,一部分会在本人的相关行为特别是专门针对该欲求的追求行为的影响下实现,还有一部分会在不受本人任何行为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地实现。当然,人生中也往往会有一些超出欲求的状况,即不曾期望的状况,在事实上发生。或者是自然地发生,或者是在本人某些其他目的之行为的影响下无意中发生(无意中促成)。
人对于各个欲求的对应方式有四种。一是将其设定为目标并从事相应的追求行为,二是放弃(明知不能实现但也不从事追求),三是(知其不能实现因而)予以调节使之降低,四是等待其自然实现发生。
人的欲求是必定存在的。人在每一时刻,都具有关于未来(或某时段或全部余生)的一个总体欲求,也都具有这个总体欲求中所包括的各个方面的欲求,以及每个方面欲求中所包括的各个具体欲求。这些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具体欲求,可能很详尽具体,可能较详尽具体,可能较笼统简略,可能很笼统简略。但无论其详尽具体程度如何,它们一定是存在着的。这些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具体欲求,可能自己在内心中比较明确地意识到,也可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无论本人是否明确地意识到,它们都一定是存在着的。这些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具体欲求,可能很高,也可能较高,也可能较低,也可能很低,也可能极低,但一定会具有某一高度,不可能低至零。
人的欲求贯穿于一生中的全部时间。欲求在人出生时就产生了。从出生时起,直到死亡,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刻(或时段),都存在着欲求。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时刻(或时段)不存在个别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欲求,甚至可能一生中一直都不存在个别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欲求。但是,其他那些方面的欲求,则是存在的。人的本性决定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存在个别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欲求,这是可能的,但任何一方面的欲求都不存在,即完全没有欲求,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而,人的总体欲求,在一生中是一直存在的,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存在的。(有些方面的欲求,在一生中是一直存在的,是人一出生时就具有的,如对饱腹的欲求、对身体舒适的欲求。但也有些方面的欲求,不是一生中一直存在的,是人成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产生的,如对事业成就的欲求、对经济状况的欲求、对社会地位的欲求。)
人的欲求,必然是经本人判断认定为可能发生的状况。一个人判定为不可能发生的状况,不会成为他的欲求。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欲求,那么他一定是认为这一欲求(他所期望的这一状况)是有实现可能性的(哪怕实现可能性极小)。如果他本人的观点发生变化,转而确切地判定这一原有欲求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他的这一欲求就会消除。当然,一个人判定为可能发生的状况,也并不一定都会成为他的欲求。一个人判定为可能发生的那些状况中,有一部分会成为他的欲求,还有另一部分不会成为他的欲求。
有一部分欲求,是尚未发生的优佳状况,包括以往不曾有过的优佳状况,以及以往曾经有过但后来又消失的已经不再存在的优佳状况。人期望这些优佳状况的发生。还有一部分欲求,是已经存在的(从而未来时段也必将继续存在的)实际状况。
人对许多已经存在并且可以确切判定在未来时段也必将继续存在的状况的欲求,以及对许多虽尚不存在但可以确切判定在未来时段必将发生的状况的欲求,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这些欲求已经获得满足(即实现)并且在未来时段也必将继续保持满足,或者虽尚未满足但在未来时段必将获得满足,所以容易被本人忽视,对它们关注会比较少。对于那些未来时段能否获得满足尚不确知的欲求,人们往往高估它们对自己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自己的强烈的欲求。而对于这些已经获得满足并且可以确切判定在未来时段将继续保持满足的欲求,以及这些虽尚未满足但可以确切判定在未来时段必将获得满足的欲求,人却往往忽视它们,低估它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不认为它们是自己的欲求,或者认为它们只是自己的并不强烈的欲求。这些欲求的重要性容易为本人所忽视或低估,但实际上这些欲求也仍是存在的,也仍是本人的欲求,而且其中有许多还是很重要的欲求、很强烈的欲求。
例如,一个衣食无忧、过着温饱生活的人,往往忽视自己对衣食温饱的欲求,低估自己的这一欲求的强烈程度,甚至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还有对温饱的欲求。他关注财富的增长,或权力地位的获得,等等,却不再关注温饱问题。但实际上这时他仍然是存在着对温饱的欲求的,温饱也仍然还是他的欲求,而且是很重要的和很强烈的欲求,虽然这已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当一旦发生变故,他失去了温饱生活这一状况以后,他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原来确实还存在着对温饱的欲求,就会更关注自己对温饱的欲求。
欲求(即所期望的未来时段的状况)与该欲求产生时的实际当下状况相比,其优佳度或者相同,或者较高,或者较低。如果相同,就意味该欲求是当下状况的持续;如果较高,就意味着该欲求是当下状况的优化;如果较低,就意味着该欲求是当下状况(在必将劣化的情况下)劣化得少一些。可见,欲求等同于当下状况再加上变化。
多数情况下,欲求与当下状况相比,优佳度更高。只有少数情况(即未来时段状况必将劣化的情况)下,欲求与当下状况相比,才会优佳度更低。
欲求的内容
人的欲求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并构成一个系统。人在一生中的每一时刻,都具有一定的总体欲求。每一时刻的总体欲求中,又包括多个方面的欲求,如饮食、性生活、安全、快乐、身体舒适、健康、外貌、经济条件、婚姻爱情、人际关系、声誉、社会地位、权力、他人看法、性格气质、习性、体力、知识、思想观念、各种能力、事业成就、人生价值(人生价值也是大多数人的欲求的一个方面)等。欲求中的一些方面,又包括多个小的方面。例如经济条件方面的欲求中,包括收入、饮食、穿衣、居住等多个小的方面。又如人际关系方面的欲求中,包括同事关系、同学关系、邻里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多个小的方面。一个时刻的多个小方面的欲求综合起来,就构成这一时刻的某一方面的欲求。一个时刻的各个方面的欲求综合起来,则构成这一时刻的总体欲求。具有多个方面的欲求,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一个人的欲求的各个方面,是同时并存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欲求中不仅包括对客观状况的欲求,而且包括对自身知识、能力、性格等主观状况的欲求。例如,期望自己知识丰富、能力强、品格高尚、性格良好。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理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是欲求之一。(有时一个人会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满,这实际上是存在着对作为自己所处环境的理想社会的欲求。也就是说,他期望消除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他的欲求中不能包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
每一时刻的每一方面欲求中,又包括多个具体欲求,即本人所期望发生的各个具体状况。某一方面欲求,是由该方面欲求中同时存在的多个具体欲求综合起来而构成的。例如,维持衣食精美的生活,升职,娶妻,去欧洲旅游一次,等等,这都是一些具体欲求。
每个具体欲求都有着一定的存在时间,从它产生时开始,到它消除时为止。有一些具体欲求,如想吃一个苹果,存在时间较短,只存在几个小时;有一些具体欲求,如想当上科长,则存在时间较长,长达几年十几年。
在一个具体欲求存在期间,这一具体欲求一直是某方面欲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在此期间的该方面欲求中,一直包括着这一具体欲求。例如某个学者25岁到30岁期间,有着在某一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欲求,那么,他在这五年中的事业成就方面的欲求中,一直包括着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这一具体欲求。
在一个具体欲求存在期间的每一时刻,这一具体欲求都是该时刻某方面欲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在此期间每一时刻的该方面欲求中,都包括着这一具体欲求。例如某个学者25岁到30岁期间,有着在某一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欲求,那么,他在这五年中每一时刻的事业成就方面的欲求中,都包括着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这一具体欲求。
某方面欲求中所包括的任何一个具体欲求发生变化,或新增、或消除、或改变为新的具体欲求,就会导致该方面欲求的变化。总体欲求中所包括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欲求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总体欲求的变化。
每一时刻的总体欲求及各方面欲求,是针对这一时刻以后的全部余生的,是人所期望的全部余生的总体状况及各方面状况,其中包括了这一时刻以后的各个时段的总体状况及各方面状况。至于各个具体欲求,有一些是针对未来全部余生的,是人所期望的未来全部余生中的某一具体状况,但更多的是针对未来某一时段的,还有一些是间歇性的或一次性的。例如,一个人期望自己的体重余生一直保持在60公斤以下,这是针对未来全部余生的一个具体欲求。又如,一个男青年期望在三个月之内获得一位美女的爱情,一个员工期望从三年以后起的五年时间里具有经理的职务,这些是针对未来一个时段的具体欲求。再如,一个人期望以后每天晚上的两个小时里与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是间歇性的具体欲求。再如,一个人期望在未来某一时间去欧洲旅游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具体欲求。
各个具体欲求所期望的该具体状况发生的时间,各不相同。例如,一个人有娶一个美女做妻子的欲求,期望三年内实现;一个人有升职为经理的欲求,期望五年内实现。各个具体欲求所期望的该具体状况维持的时间长度,也各不相同。例如,一个人有每天与妻子共进早餐的欲求,希望一生一直维持如此;一个人有去欧洲旅游一次的欲求,则只希望维持几十天的旅游时间。
人的总体欲求和各方面欲求,往往是针对未来全部余生的,而不是针对未来余生中的每一时刻的。但这个针对未来全部余生的欲求,实际上都包含了针对未来全部余生内的每一时刻的欲求(即本人所期望的这一时刻的状况),它是后者的总和。也就是说,针对未来全部余生内的每一时刻的欲求(包括总体欲求和各方面欲求),实际上也都是存在的,无论本人是否明确地意识到了它的存在。
人在一个时刻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关于未来的)欲求综合起来,就构成这一时刻的总体欲求。人在一个时段中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欲求综合起来,就构成这一时段的总体欲求。人在一生中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欲求综合起来,就构成一生中的总体欲求。
人在一个时段中的每一时刻所具有的某方面欲求相加的总和,构成这一时段中的该方面欲求。一生中每一时段所具有的某方面欲求相加的总和,构成一生中的该方面欲求。
人在一个时段中的每一时刻所具有的总体欲求相加的总和,构成这一时段的总体欲求。一生中每一时段所具有的总体欲求相加的总和,构成一生中的总体欲求。
欲求的实质
欲求实质上是一种状况,是本人所期望的状况。从本质上说,欲求不是实际存在的状况,而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即可能状况。但有些情况下,欲求既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同时也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也就是说,是实际存在并且未来可能继续存在的状况。
欲求包括几种情形。有的是期望发生尚不存在的某一优佳状况,例如一个公司职员期望工资更高这一状况的发生。有的是期望维持已经存在的某一优佳状况,例如一个人喜爱已经拥有的某件首饰,期望维持继续拥有它这一状况。有的是期望消除已经存在的某一劣差状况,例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期望消除成绩差这一状况。有的是期望避免尚不存在的某一劣差状况,例如一个公司职员,期望避免失业(失去公司中职位)这一状况。
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某一优佳状况的发生或维持,也就等同于相应的某一劣差状况的消除或避免。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期望发生或维持某一优佳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消除或避免相应的某一劣差状况。例如,一个公司职员期望发生工资更高这一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消除较低工资这一状况;一个人期望维持继续拥有一件首饰这一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避免该首饰丧失这一状况。同理,期望消除或避免某一劣差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发生或维持相应的某一优佳状况。例如,一个学生期望消除学习成绩较差这一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发生学习成绩较优这一状况;一个公司职员期望避免失业这一状况,也就等同于期望维持占据公司中职位这一状况。
欲求是处于变动过程之中的。总体欲求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人生中的各个不同时刻或不同时段,存在着不同的总体欲求。各个方面的欲求也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刻或不同时段,存在着不同的各方面欲求。每个时段(或时刻)的总体欲求或某方面欲求,都是这一时段(或时刻)以前的总体欲求或该方面欲求变化的结果。各方面欲求中的每个具体欲求,则随时可能消除、改变或新增。例如,一个男青年原本不想交女朋友,某一时刻他产生了美女A成为他女朋友的欲求,这就是新的具体欲求出现了。一个男青年原本期望美女A成为他的女朋友,某一时刻不再喜欢美女A了,不再期望美女A成为他的女朋友,这就是原有的具体欲求消除了。一个男青年原本期望美女A成为他的女朋友,某一时刻他不再喜欢美女A了,不再期望美女A成为女朋友,而是期望美女B成为他的女朋友,这就是原有的具体欲求改变了。例如,一个人原不想炒股票赚钱,某一时刻他产生了炒股票赚钱的欲求,希望通过炒股票赚一万元钱,这就是新的具体欲求出现了。一个人原想通过炒股票赚一万元钱,某一时刻他不再想赚这个钱了,这就是原有的具体欲求消除了。一个人原想通过炒股票赚一万元钱,某一时刻他改变想法,想通过炒股票赚二万元钱,这就是原有的具体欲求改变了。总体欲求和各方面欲求的变动过程,就源于新的具体欲求的出现,或者原有具体欲求的消除,或者原有具体欲求的改变。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欲求发生变化,总体欲求或该方面欲求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欲求的高度
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各个具体欲求,都各具有一定的高度,即高低程度。欲求的高度就是指所期望的状况的优佳度。欲求的高低是相对的。说一个欲求高,是指它比某一作为参照的欲求相比更高;说一个欲求低,是指它比某一参照欲求相比更低。这个参照欲求可以是某个他人的某一欲求,也可以是自己过去曾有过的某一欲求,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某一欲求。一个欲求的高度与这一欲求产生时相应的当下状况相比,可能是某种程度地高于当下状况,也可能是等同于当下状况(即期望避免发生劣于当下状况的状况),也可能是稍低于当下状况(即期望避免发生远远劣于当下状况的状况)。
任何一个具体欲求,都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的具体欲求,高度各有不同。例如,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吃得饱的欲求、吃得营养的欲求、吃得美味的欲求,就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具体欲求。又如,对一个公务员来说,当科长、当处长、当厅长,也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具体欲求。再如,对一个商人来说,赚十万、赚一百万、赚一千万,也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具体欲求。
各人情况不同,所以同样的具体欲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高度是不同的。例如,一个贫困的乞丐,饱暖的欲求对于他来说是较高的欲求,而一个生活富足的富翁,饱暖的欲求对于他来说就是较低的欲求。
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的(关于未来时段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欲求,也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它是由其中所包括的各个具体欲求的高度共同决定的。某方面欲求的高度变化,则来源于其中所包括的具体欲求的高度变化。某方面欲求中,一个新的较高具体欲求的出现,或者一个原有的较低具体欲求的消除,或改变为一个高度更高的具体欲求,导致并等同于该方面欲求的高度提高;一个新的较低具体欲求的出现,或者一个原有的较高具体状况的消除,或改变为一个高度更低的具体欲求,导致并等同于该方面欲求的高度降低。
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欲求,在一生的不同时段或时刻中,其高度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人的钱财方面的欲求,在少年时期高度很低,在青年时期高度较高,在壮年时期高度更高,在老年时期则高度又较低。
一个人在同一时段或时刻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欲求,其高度会各有不同。例如,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最低欲求是温饱,稍高一些的欲求是身体健康,再稍高一些的欲求是爱情,再稍高一些的欲求是理想的工作,再稍高一些的欲求是拥有权力地位,于是对他来说,衣食方面的欲求、健康方面的欲求、爱情方面的欲求、事业方面的欲求、权力地位方面的欲求,就是高度由低到高依次递增的各方面欲求。一般来说(在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段中),衣食、安全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较低的(也是较易于实现或者说实现可能性较大的)欲求;友情、娱乐、事业成就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较高的(也是较难于实现或者说实现可能较小的)欲求;财富、权力、地位、声誉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更高的(也是更难于实现或者说实现可能更小的)欲求。
不同的人,其欲求中的最高方面或最低方面,会有所不同,较高方面或较低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一个找不到女朋友的富人来说,衣食方面的欲求是较低的和较容易实现的,爱情方面的欲求则是较高的和较难实现的;而对一个有着彼此相爱的妻子的穷人来说,爱情方面的欲求是较低的和较容易实现的,衣食方面的欲求则是较高的和较难实现的。对一个家庭美满的普通人来说,婚姻方面的欲求(享受天伦之乐)是较低的和较容易实现的,权力地位方面的欲求则是较高的和较难实现的;而对一个家庭不睦的高官来说,权力地位的方面欲求是较低的和较容易实现的,婚姻方面的欲求则是较高的和较难实现的。
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段,欲求中的最高或最低方面、较高或较低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人青年时爱情婚姻方面的欲求是最高的,期望拥有美满的家庭(在人生其他时段则爱情婚姻方面的欲求没有这么高);中年时经济方面的欲求是最高的,期望获得大量的财富;老年时身体健康方面的欲求是最高的,期望能够长命百岁。
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的总体欲求,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它是由其中所包括的各方面欲求的高度共同决定的。总体欲求的高度一方面是由总体欲求中每个方面欲求的高度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高度不同的各方面欲求的比例决定的。在总体欲求中高度较低的方面(如衣食方面的欲求)比例较大,则总体欲求的高度会较低。在总体欲求中高度较高的方面(如权力方面的欲求)比例较大,则总体欲求的高度会较高。总体欲求的高度,由各方面欲求的高度综合而成,某一个或少数某几个方面的欲求的高度,不能决定总体欲求的高度。例如,张三的少数某几个方面的欲求极高,李四的多个方面的欲求较高,综合来看,张三和李四两人的总体欲求的高度会大致相等。总体欲求的高度变化,来源于它所包括的各方面欲求的高度变化。
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各个具体欲求,都各有一定的实现可能性(即实现的概率)。也就是说,人所期望的各个状况,各有一定的发生可能性。不同的欲求,实现可能性大小各不相同,有些实现的可能性大一些,有些实现的可能性小一些。其中包括极易实现的欲求,甚至是不需要追求就可以实现的;包括较易实现的欲求,略加追求就可以实现的;包括实现难度一般的欲求,经过一般程度的追求则能够实现的;包括较难实现的欲求,经过比较辛苦的努力追求才能够实现的;包括极难实现的欲求,甚至很可能是即使极努力地追求也无法实现的。
一般来说,欲求的高度与欲求实现的可能性成反比。高度越高的欲求,实现的可能性越小;高度越低的欲求,实现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吃得饱的欲求是高度较低的欲求,其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吃得营养美味的欲求是高度稍高一些的欲求,其实现的可能性也稍小一些;吃得精美考究是高度更高的欲求,其实现的可能性也更小。
欲求的强度
总体欲求、各方面欲求、各个具体欲求,也都各具有一定的强度,即本人对该优佳状况的期望的强烈程度。
各个具体欲求,各具有一定的强度。不同的具体欲求,因其对本人来说重要性不同,故强度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高度越低的欲求,对个人来说越重要,越不可缺少,欲求的强度越强;高度越高的欲求,越不重要,可以缺少,欲求的强度越弱。例如,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美味,就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欲求,也是由强到弱的几个强度不同的欲求。吃得饱的欲求,高度较低,强度也较强;吃得营养的欲求,高度稍高一些,强度也稍弱一些;吃得美味的欲求,高度更高一些,强度也更弱一些。又如,对一个公务员来说,当科长、当处长、当厅长,就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欲求,也是由强到弱的几个强度不同的欲求。当科长的欲求,高度较低,强度也较强;当处长的欲求,高度稍高一些,强度也稍弱一些;当厅长的欲求,高度更高一些,强度也更弱一些。再如,对一个商人来说,赚十万、赚一百万、一千万,就是由低到高的几个高度不同的欲求,也是由强到弱的几个强度不同的欲求。赚十万的欲求,高度较低,强度也较强;赚一百万的欲求,高度稍高一些,强度也稍弱一些;赚一千万的欲求,高度更高一些,强度也更弱一些。
各人情况不同,所以同样的具体欲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强度是不同的。例如,一个贫困的乞丐,衣食饱暖的欲求对于他来说是较高的欲求,也是强度较弱的;而一个生活富足的富翁,饱暖的欲求对于他来说就是较低的欲求,也是强度较强的。(富翁一般因其条件优越而不太关注自己对饱暖的欲求,所以表面上看似乎饱暖对于富翁不重要。但实际上,富翁对饱暖的欲求的强度,是很强的,远远超过乞丐对饱暖的欲求的强度。与乞丐相比,富翁更加难以接受饱暖生活的丧失。富翁对美味华丽衣食的欲求尚且很强烈,他对饱暖衣食的欲求自然更加强烈。)
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的(对于未来时段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欲求,也都具有一定的强度。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同时段或时刻的(对于未来时段的)某一方面的欲求,其强度会各有不同。例如一个人的财富方面的欲求,在少年时期强度很弱,在青年时期强度较强,在壮年时期强度极强,在老年时期强度则又较弱。
一个人在同一时段或时刻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欲求,其强度会各有不同。例如,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强度最强的欲求是温饱,强度稍弱一些的欲求是身体健康,强度再稍弱一些的欲求是爱情,强度再稍弱一些的欲求是理想的工作,强度再稍弱一些的欲求是拥有权力地位,于是对他来说,衣食方面的欲求、健康方面的欲求、爱情方面的欲求、事业方面的欲求、权力地位方面的欲求,就是强度由强到弱依次递减的各方面欲求。一般来说,高度越低的方面的欲求,强度越强;高度越高的方面的欲求,强度越弱。衣食、安全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较低的,也是强度较强的;友情、娱乐、事业成就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较高的,也是强度较弱的;财富、权力、地位、声誉等方面的欲求是高度更高的,也是强度更弱的。又如,几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饮食方面的欲求比权力方面的欲求强度更强。
不同的人,其欲求中强度最强或强度最弱的方面,会有所不同,强度较强或强度较弱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段,欲求中强度最强或强度最弱的方面、强度较强或强度较弱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一个人在某一时段或时刻的(对于未来时段的)总体欲求,也具有一定的强度。它是该时刻或该时段的各方面欲求的强度的综合。总体欲求的强度一方面是由总体欲求中每个方面欲求的强度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强度不同的各方面欲求的比例决定的。在总体欲求中强度较强的方面(如衣食方面的欲求)比例较大,则总体欲求强度会较强。在总体欲求中强度较弱的方面(如权力方面的欲求)比例较大,则总体欲求的强度会较弱。
欲求的强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刚吃过饭以后,饮食的欲求较弱,此后,饮食的欲求逐渐增强,几个小时以后,这一欲求就会达到很强。例如,一个公务员,有当上科长的欲求。起初,这一欲求并不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这一欲求会逐渐增强。
欲求的关注度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不同的具体欲求,或不同的各方面欲求,关注程度(关注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人对于高度较低、实现可能性较大的欲求,关注度较低;对于高度较高、实现可能性较小的欲求,关注度较高;而对于高度极高、实现可能性极小的欲求,关注度亦较低。例如一个普通人,对于高度较低、实现可能性较大的衣食方面的欲求,关注度较低;对于高度较高、实现可能性较小的爱情、职业等方面的欲求,关注度则较高;而对于高度极高,实现可能性极小的权力、地位、声誉等方面的欲求,则关注度亦较低。如果他的境遇改善了,完全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这时爱情、职业等方面欲求的实现可能性增大,由较小变成较大,于是爱情、职业等方面欲求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同时地位、权力、声誉等方面欲求的实现可能性也增大,由极小变成较小,于是地位、权力、声誉等方面欲求的关注度就会提高。换言之,人对于实现可能性过大或过小的欲求,关注度均较低,而对于实现可能性介于两者之间、实现可能性比较适中的欲求,则关注度较高。
一般来说,人对于已经满足并且可以确切判定未来也将继续保持满足的欲求,或者虽尚未满足但可以确切判定未来将获得满足的欲求,关注度会较低,而对于那些未来能否获得满足尚不确知的欲求,关注度会较高。例如,一个生活温饱但尚无爱情的人,对温饱的欲求关注度会较低,而对爱情的欲求关注度则会较高。正因如此,一个原未实现的欲求在实现了以后,关注度往往会降低。例如,一个生活不能温饱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对温饱的欲求虽仍然存在且仍然强度很强,但关注度会降低。
同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段,关注度最高或关注度最低的欲求,会有所不同,关注度较高或关注度较低的欲求,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人起初很贫穷,这时经济条件方面的欲求实现可能性比较适中,因而关注度最高;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了,这时爱情方面的欲求变得实现可能性比较适中,因而成为关注度最高者;再后来爱情获得了,这时社会地位方面的欲求变得实现可能性比较适中,因而成为关注度最高者。
欲求的关注度常常与欲求的强度成正比,并随着欲求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强度较强的欲求,常常也是关注度较高的欲求;强度最强的欲求,常常也是关注度最高的欲求;欲求的强度增强,关注度也常常随之增强。强度较弱的欲求,常常也是关注度较低的欲求;强度最弱的欲求,常常也是关注度最低的欲求;欲求的强度减弱,关注度也常常随之降低。例如,刚吃过饭以后,饮食的欲求较弱,这时对饮食欲求的关注度也较低;此后,饮食的欲求逐渐增强,相应地,对饮食欲求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几个小时以后,饮食的欲求就会达到很强,这时对饮食欲求的关注度也达到很高。
但欲求的关注度并不完全与欲求的强度成正比。有些情况下,强度较强的欲求,也可能关注度较低(特别是一些已实现的欲求);有些情况下,强度较弱的欲求,也可能关注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尚未实现的欲求)。例如一个已经衣食温饱无忧的人,对温饱欲求的关注度较低或者说并不太关注,但实际上温饱欲求是他的强度很强的欲求。又如一个公务员,升职欲求的并不是很强烈,但他在某一个面临机会很可能即将升职的时期里,对升职欲求的关注度会很高。有些情况下,强度最强的欲求,并不是关注度最高的欲求;有些情况下,关注度最强的欲求,并不是强度最强的欲求。例如一个商人在某一时段,最关注的欲求是赚钱,但实际上赚钱并不是他的强度最强的欲求,他的强度最强的欲求实际上是饮食方面的欲求(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强度最强的欲求都是饮食方面的欲求),只不过因为饮食方面的欲求已经实现(并且未来必将继续得以实现),所以不太注意而已。
客观性和主观性欲求
客观性欲求,是对一些客观状况的欲求。如一个科学家有成名或获得科学界某一地位的欲求,一个中学生有考上某一名牌大学的欲求,一个商人有赚取某一数量财富的欲求,一个公务员有获得某一官职的欲求,等等。
半主观性欲求(也即半客观性欲求),是对一些自身状况的欲求。如一个科学家有将某一科学课题研究明白的欲求,一个中学生有功课达到某一水平的欲求,一个普通人有身体保持某一健康程度的欲求,等等。
主观性欲求,是对自己一些主观行为的完成的欲求。如一个科学家有完成一千次实验的欲求,一个中学生有做完一百套练习题的欲求,或读完十本书的欲求,一个普通人有完成某一数量的健身运动的欲求,等等。
也就是说,同一题材的欲求,可以包括客观性欲求、半主观性欲求、主观性欲求三个类别。例如上述中学生关于高考的欲求,包括考上某一名牌大学、功课达到某一水平、完成某一数量的练习或阅读三个类别。各个类别之间相互关联,但其高度和实现可能性互不相同。其中主观性欲求是高度较低、实现可能性较大的,半主观性欲求其次,客观性欲求是高度较高、实现可能性较小的。
欲求的来源
有一些方面的欲求是先天产生的,是人出生时就自然具有的。其中大多是肉体领域中的一些方面的欲求,例如衣食方面的欲求、性方面的欲求、身体健康方面的欲求,也有的精神领域中一些方面的欲求,例如他人关爱方面的欲求、安全感方面的欲求。(人的各个方面的欲求,都可归类于肉体和精神两大领域。)
另外一些方面的欲求是后天产生的,是人出生时并不具有的。是在出生以后的人生过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在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是在先天欲求以外新增的。例如财富方面的欲求、权力方面的欲求、事业成就方面的欲求、声誉方面的欲求、人生价值方面的欲求等。这些后天产生的各个方面的欲求,都是精神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的欲求。
先天产生的、人出生时就具有的那些方面的欲求,在出生以后的人生过程中,会随时发生变化,或提高或降低(其中首次变化一定是提高),表现为其中各个具体欲求的消除、改变或新增。于是,在出生以后的人生过程中,先天产生的、人出生时就具有的那些方面的欲求当中,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具体欲求,其中原有的(出生时就已经具有的)许多具体欲求,也会高度提高并变为新的更高的具体欲求。例如衣食方面的欲求,人出生时只有对温饱的欲求,在出生以后的人生过程中,则会逐渐产生对营养饮食、美味饮食乃至精美考究饮食的欲求,以及对美观服饰、奢华服饰乃至名贵服饰的欲求。所有这些新的具体欲求,也都是后天产生的,属于后天欲求,是后天的具体欲求。
后天产生的那些方面的欲求,在产生以后的人生过程中,也会随时发生变化,或提高,或降低,表现为其中各个具体欲求的消除、改变或新增。于是,在此后的人生过程中,后天产生的那些方面的欲求当中,也会继续地不断产生出新的具体欲求。所有这些新的具体欲求,亦都是后天产生的,属于后天欲求,是后天的具体欲求。
先天产生的、人出生时就具有的那些方面的欲求,在人刚出生时,高度是很低的。例如饮食方面,人刚出生时只会期望饱腹,至多会期望美味,而不会期望饮食的精美考究。又如穿着方面,人刚出生时只会期望穿得温暖,至多会期望穿着的美观,而不会期望穿着的奢华名贵。
也就是说,人刚生下来时,他所具有的欲求都是比较低的。他所期望的状况,都是人生存所必需的状况。人的本性并没有过多的欲求。人生来就有的欲求是很低的,只有温饱、安全等人最基本的需求。
这些欲求是基于人天生的本性而产生的,是在人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欲求也是人本性所决定的人的基本欲求。
因此,先天产生的欲求一般是较低的欲求,后天产生的欲求一般是较高的欲求。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欲求只有少部分是先天产生的,是出生时就具有的,如对饱暖的欲求。其欲求的大部分则不是出生时就具有的,而是后天产生的,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过程陆续产生的。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后天欲求的比重一般大于先天欲求。只有极个别的总体欲求极低的人,后天欲求的比重才会较小。
后天欲求的产生,主要是出于人生过程中自身经历、所处环境、思想观念等后天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