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1 新速度和新加速度的变换式

4.1.1 新速度变换式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说明力与加速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力变换式获取之前,需首先得到速度以及加速度的变换式。

由速度定义 ,结合新时空变换式(3-31),得:

(4-1)

(4-2)

同理,由式(3-32)可求得新的速度逆变换式。新的正、逆速度变换式分别表示为(因横向坐标y和z的变换相同,后文统一以下标“ ”表示y、z方向):

(4-3)

旧的正、逆速度变换式为(供参考):

(4-4)

比较式(4-4)(4-3)可知,旧速度变换式横向( )上的分母,多了个相对论因子

4.1.2 重新认识质-能关系式

通过速度变换式,可推导出质-速关系式,然后再推导出质-能关系式。因为质-速关系式的整个导出过程不涉及 向参量,故与旧狭义相对论的结果完全相同,但由其导出的质-能关系式,在理解上存在着严重错误,需予以纠正。

设静质量皆为 的A、B两小球分别与相对速度为v的S´、S系固联,并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即碰撞后粘连在一起,如图4-1。

当以S系为观察系时,为A球碰撞静止的B球。设A球运动时的总质量为m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碰撞后粘连在一起的两球总质量为 ,速度为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整理后得:

(4-5)

图4-1 质-速关系的推导

当以S´系为观察系时,则变成质量为m的B球,反向碰撞静质量为 的A球。根据相对性原理,碰撞后M的速度为 ,将其代入速度变换式(4-1),得:

(4-6)

整理式(4-6),可表示为:

(4-7)

将式(4-5)代入式(4-7),得:

(4-8)

整理式(4-8),得质-速关系式为:

(4-9)

对物理学影响最为深远的质-能关系式,就是建立在质-速关系式(4-9)的基础上。根据经典力学中对元功的定义 ,并结合式(4-9),可求得一质点在变力作用下,由静止加速至v时,所获得的动能为(过程较为繁琐,略。感兴趣读者可参考相关文献):

(4-10)

在式(4-10)中, 称为质点的总能量, 称为质点的静能量,m称为质点的相对论性质量或总质量, 称为质点的动质量。可知,动质量完全来源于动能。

为更好地理解式(4-10)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对式(4-9)中的 按级数展开(比照函数展开为幂级数: ),则可得到式(4-9)的近似结果为:

(4-11)

则当v<<c时,则(4-11)为(舍去v/c的四次项以上):

(4-12)

式(4-12)中的 ,便是经典力学中定义的动能。式(4-12)与(4-10),具有等价的物理意义。可见,动质量就是动能另一种形式,或说动能与质量有着确定的当量关系。众多实验证实 [1] ,动质量具有与静质量完全相同的惯性,即动能具有惯性属性。式(4-10)在本书中称为,动能-质量关系式,以区别早前已定义的质量-能量关系式

现再来分析,势能与质量是否也存在确定的当量关系。如果电子的电势能可以等效为质量,则电子的静质量或静能量与总电势能(正负电子从无穷远到结合在一起时,电场所做的功)的关系应为 ,可得 米。而约为电子质量1800倍的质子,其实验半径也仅为0.8418×10 -15 米,比 还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说明 明显不符合实际,这也是 只能被称为“电子经典半径”的原因。

目前实测电子半径小于10 -19 米,如按此计算电子的总电势能,约为10 -10 J数量级,远大于电子的总静能 ,即电子的电势能质量远大于静质量。若再考虑到电子的自旋能、磁矩能等,还将占去部分总静能,则势能与静能相差就更大了。假如这种情况真的存在,那么在宇宙范围内,天体间的引力势能,将大到让目前所有已测定的天体质量完全失去意义。至此, 势能与质量存在当量关系的观点,被坚决否定。

由以上可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表明了势能与质量不可能存在式(4-10)所描述的当量关系,场的势能只有转化为动能后,才具有质量属性。就是说,式(4-10)才真正体现了质量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或说,场应是种质量为零的特殊物质(后文4.4.3节给出证明)。以上还说明, “电子经典半径”是由错误观点引出的概念,无任何实际意义

数学上的演算,必须始终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及严谨性,不得有丝毫偏差。物理表达式中任一物理量的外延和内涵,也必须始终严格保持在初始时的界定范围。除非有确凿证据的需要,才可做适当调整,这说明之前的论证存在不完备性。

在旧狭义相对论中,对质-能关系的认识也是基于式(4-10),认为当质点速度为零时,动能 ,可得总能量 ,称 为质-能关系式,并借此将其中的能量概念扩展为,包括势能在内的一切能量,皆可转换成质量。其实严格来说, 仅代表质量与能量的一种换算关系,其是否包括势能在内的一切能量,并没有物理上的必然性,而只能作为假设提出。现提出以下几点:

1、没有实验证据表明 就是静能量

用实验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的焦点,就是静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目前认为,最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就是氘核的静质量,小于它的组分粒子(质子和中子)在自由状态时的静质量之和,即复合粒子的静质量小于组分粒子的静质量 [2] 。但已被公认的事实是,质子和中子皆有着复杂内部结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质子和中子的内部质量组份是完全静止的,或说它们的内能只有势能而没有动能。质子与中子结合后释放的核能,完全也可以认为,是核子内部的动能减少。就是说,目前实验根本无法确定,一定是纯静质量 发生了变化。

核内中子是稳定的,但自由中子则是不稳定的(寿命约15分钟),说明中子在核内外有着不同的状态。这既可以认为是核内质子对中子的稳定性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也可以认为是核内中子与自由中子的内部,有着不同的动能。目前对粒子静止质量的测量,只是考虑了宏观上的静止性,而没有考虑其内部的运动因素(没有证据表明粒子的 中没有运动成分)。因此,在弄清粒子的内部结构之前,不应把粒子静止时的质量 ,看作是由完全静止的物质构成。可见,这种把核能看作静能量的变化,是很不严谨的。

从能量的概念看,能量标志着做功的本领,它同力一样是种抽象概念,离开载体的纯能量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正反粒子湮灭,其释放的能量也是以光子的形式表现。可见, 不应被看作纯能量, 中的 ,也不能看作纯能量,无论纯动能 是否为零。

2、势能与质量存在当量关系没有根据

该结论源自对核力势能的分析,认为复合粒子的生成,完全源自核势能的减小,而产生了核能 [2] ,这就是势能与质量存在当量关系的依据。该观点与1观点有着承接关系,认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是完全静止的,即除了势能之外,没有动能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早已为现代理念所不容。

从质-能关系式的整个推理过程可以看出,质量的增加完全来自于动能,即 ,与势能无半点关联。未经实验而随意扩大能量外延的做法,是不被科学所允许的。所以说,势能与质量具有当量关系的说法,是极不严谨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势能与质量没有当量关系(正文中已有论证),势能只有转化为动能之后,才具有质量属性。“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话更适用于物理学。

3、一切质量皆具有引力属性是猜测

该观点与1观点,也有着承接关系。如果一切质量都具有引力,那么与质量相当的能量自然也具有引力,这显然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支持,属于猜测性结论(第六章中将证明,动质量只有惯性,而无引力)。

以上说明,物理表达式中任一物理量的外延和内涵,切不可随意改变,否则将会给后续理论的研究带来极大麻烦。

4.1.3 新加速度变换式

由新速度变换式(4-3),可得:

(4-13)

(4-14)

由新时空变换式(3-31)中的时间变换式,得:

(4-15)

根据加速度定义 ,结合式(4-13)(4-14)(4-15),得:

(4-16)

(4-17)

同理可得,新加速度的逆变换式。新的正、逆加速度变换式分别表示为:

(4-18)

旧的正、逆加速度变换式为(注意 方向差别):

(4-19)

加速度在经典力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物理学、天文学乃至许多工程学科中不可或缺的物理量。但在旧狭义相对论中,讨论加速度变换不过是出于照顾运动学的完整性,并无实在意义 [3] 。这显然违背了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科学更无需照顾。 Kxv8xoK/BkywFcIXVe6vXyD7sbkPwWwaJKV0lFrTtQa88/VC26raflYXGsjwKB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