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时空变换式的重新推导及验证

3.2.1 时空变换式的重新推导

既然y=y´和z=z´结果不能成立,那么就需要用更为科学严谨的逻辑,对时空变换式进行重新推导。

如图3-3,各对应坐标轴始终互相平行的S、S´惯性系,沿任意方向以恒速v做相对平移运动。因两惯性系的对应坐标轴互相平行,则速度v与两惯性系中各对应坐标轴间的夹角相等,即 (i=x,y,z)。以两惯性系原点重合的瞬时作为计时起点,由原点发出一沿速度v方向的光信号。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光信号到达任意点P的坐标,在两惯性系中分别为:

(3-22)

(3-23)

式(3-22)(3-23)中的 (i=x,y,z) ,是光速在各坐标轴上的速度分量。

在3.1.2节中已经证明,做相对运动的两惯性系,在运动方向上的坐标变换为线性关系。同理可证,图3-3中的两惯性系,对应坐标轴上的坐标变换,同样为线性关系。则点P在两惯性系中的坐标变换关系为:

(3-24)

(3-25)

式(3-24)(3-25)中的 (i=x,y,z),是速度v在各坐标轴上的速度分量。根据相对性原理,要求 (i=x,y,z)。

图3-3 两惯性系沿任意方向相对运动

将式(3-22)(3-23)(3-24)(3-25)联立为方程组,可得(参考3.1.2节。也可参照各种相对论专著中的方法求解,只是过程稍显复杂):

(3-26)

同理可得 ,即两惯性系各坐标轴方向的变换系数皆相等,即:

(i,j=x,y,z)(3-27)

再看时刻变换式的推导,由图3-3知, 。对式(3-25)中的 的等号两边除以 ,并将式(3-27)代入,得(其实,使用任一条坐标轴的变换式,皆可得到如下结果):

(3-28)

由解析几何知, (参见图3-3),则式(3-28)表示为:

(3-29)

整理式(3-25),并与式(3-29)联立,得:

(3-30)

为应用方便及与旧时空变换式相比较(为表述方便,修正前的相对论,后文中皆冠以“旧”字,而修正后则冠以“新”字,以示区别),设 ,则 ,即将速度v调整至为xx´轴向,则y、z轴向的坐标和速度分量都为零,此时 。整理式(3-30),则新时空变换式为:

(3-31)

同理,新时空逆变换式为:

(3-32)

将式(3-31)(逆变换式略)表示成矩阵形式,则为:

(3-33)

式(3-33)表明, 不同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变换,不再是从前的“一组线性变换”,而是两惯性系的整个时空为线性变换。 新时空变换式(3-31)(3-32)与旧时空变换式(3-1)的明显区别,就是y´与y及z´与z不再是相等的关系,其正逆变换因失去了 的作用而不能再联立为方程组。由此可看出, 变换式直接明确了观察系和运动系,是有别于数学方程的,这对于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导出新时空变换式的数学模型,其建立前提不再仅局限于沿xx´轴方向,而是沿任意方向,其逻辑推理过程严谨,适用范围真正做到了涵盖整个空间。这也再次显露出,数学模型是理论建立的极为关键环节。

关于闵可夫斯基时空,其并没有增加任何实质性内容,它只是使狭义相对论显得简洁紧凑些而已。不过这对争议从未间断过的相对论来说,这种更抽象化的做法只能使争议问题更加复杂,无形中也更加大了学习和理解难度。尤其是同一个概念使用不同的命名,如坐标尺、固有长度、原长(就是观察系中的长度);标准尺、运动尺(就是运动系中的长度);世界点和世界线(就是指观察系);很是让人发晕。

3.2.2 动尺与静尺及动钟与静钟的关系式

由式(3-31)知, ,同理 。这与3.1.5节中,直接由光速不变原理得到的式(3-21),完全吻合。新时空变换式中横向坐标的变换关系,得以验证。下面利用新时空变换式,导出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式。

在S´系中任意静置一长度为d´的杆棒,则其在各坐标轴上投影长分别为 ,如图3-4。当S系与S´系以速度v沿OX轴相对运动时, 以S´系为观察系,则S´系为静尺(固有长度或称原长),S系为动尺(运动尺度) 。则由式(3-31)(也可 以S系为观察系,但需要使用式(3-32),那么S系为静尺,S´系为动尺 ),得:

(3-34)

同理,得:

(3-35)

由解析几何关系知, ,结合(3-34)(3-35)得:

(3-36)

图3-4 尺缩公式的推导

由式(3-36)可知,尺度的变换关系完全可以脱离坐标系的约束。为了理解和应用的方便,可将式(3-36)表示为动尺 与静尺 的关系。因为式(3-36)是以S´系为观察系,S系为运动系,所以d´为静尺,d为动尺,则:

(3-37)

式(3-37)便是尺缩效应的数学表达形式,称为尺-速关系式。其与经典物理学中的公式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见新时空变换式的尺缩,在整个三维空间都是相同的,或说, 整个运动空间是均匀收缩的空间。

同样,对于新时空变换式,无论是以纵向(平行于运动方向)坐标,还是以横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坐标为出发点,都会得到相同的时间变换关系(旧时空变换式在横向、纵向上,则会得到两种不同的时间变换结果,所以是错误的,见3.1.3节),即时间变换同样可脱离坐标系的约束。设观察系中经过的时间为 ,运动系中经过的时间为 ,将 代入式(3-15),得(也可由式(3-37)直接求得):

(3-38)

式(3-38)便是“钟胀效应”的数学表达形式,称为钟-速关系式。

旧狭义相对论在变换式的应用方面,是有错误的。以图3-4杆棒的收缩为例,其是以S系为观察系,但却错误地应用了正变换式(显然与变换式的物理意义相违背)而得到 。因为其又错误地认定 为静尺度(运动系S´中的杆棒显然是动尺)。两次错误正好把错误抵消了,所以最终得到了正确结论。也因如此,这种错误叙述在旧狭义相对论中,成了一种标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变换式当作了数学方程,导致了变换式的每次应用,都要进行绕来绕去的“分析”。

新狭义相对论的变换式应用,观察系中的物理量就是静物理量,运动系中物理量就是动物理量,正逆变换式直接便明确了观察系和运动系。根本无需那些让人发晕的(一会这个为观察系,一会又另一个为观察系)、且含有错误在内的多余解释。

3.2.3 新时空变换式的验证

对于纵向尺缩效应的检验,一般文献都有介绍,如通过宇宙射线中的 子在大气层中的衰变,进行验证 [7] 。下面再对横向尺缩效应进行验证:

由电磁理论可知,沿平行于一通电导线运动的电荷,将受到电流磁场的洛仑兹力作用。通电导线中的电流大小取决于导线中自由电子的漂移速度,当运动电荷与漂移速度相同时,电荷的受力仍符合洛仑兹力公式。这表明,同速运行两电荷间,仍符合洛仑兹力公式的作用规律,这为利用电磁理论验证两惯性系间的横向尺缩效应提供了可行性。

在两互相平行的无限大带电平板之间,有两个相距为d的异性点电荷A、B,且AB连线始终垂直于平板。平板静止不动,当电荷A、B以相同速度v向右运动时,两平板间的均强电场E,使A、B两电荷处于平衡状态,如图3-5。

图3-5 横向尺缩效应的验证

由图3-5知,电荷A将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电荷B的受力,略):电场E对电荷A的作用力 ,电荷B对电荷A的库仑力 ,电荷B产生的磁场对电荷A的洛仑兹力 。由电磁理论知, 同向而与 反向,见图3-5中电荷A的受力分析图。因为两电荷处于平衡状态,则:

(3-39)

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电荷B在电荷A处产生磁感应强度为: 。再结合洛仑兹力公式,得:

(3-40)

根据库仑定律,电荷A、B间的库仑力为:

(3-41)

根据电荷不变性原理(已经过无数实验证实),平板间的电荷无论是否运动,及处于任何位置, 始终保持不变。客观事件的发生是唯一的,不会随着观察系的改变而改变。可知,当在与电荷固联的惯性系中观察时,两电荷将会处于静止平衡状态,无洛仑兹力的作用,则 与两电荷间的静态库仑力 相等。设两电荷的静态间距为 ,则:

(3-42)

将式(3-40)(3-41)(3-42)代入式(3-39)得:

(3-43)

整理式(3-43)得:

(3-44)

根据 ,则由式(3-44),得:

(3-45)

式(3-45)所表达的横向尺缩关系,与式(3-37)完全吻合。至此,新时空变换式中的横向坐标变换(如 ),再一次得到验证(见3.2.2节)。

现再给出尺-速关系式(3-37)的另一例证,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并经过了大量实验的检验。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推导出比-萨定律 [9] ,说明比-萨定律仍适用于光速量级。将比-萨定律运用于运动电荷,则要求运动电荷的电场必须为球对称形状。这便从理论上再次证明了,尺缩效应存在于整个三维空间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旧时空变换式的尺缩效应只存在于运动方向,这将使得运动电荷的电场不再是球对称形状 [3] ,其产生的磁场也不再符合由比-萨定律导出的运动电荷的磁感应强度。这意味着运动电荷在不同方向将有不同的电量值,从而与被无数实验证实的电荷不变性原理发生冲突。至此,旧时空变换式被彻底否定。

本节内容不仅是对横向尺缩效应的验证,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尺缩效应的形成机制,现总结如下:

(1)用处于平衡状态的两同性电荷,同样可得到式(3-45)关系,即尺缩效应的形成,与电荷的极性和大小均无关,这也是对狭义相对论材料无关性的验证。

(2)尺缩效应与运动力(洛仑兹力是运动力的一种)直接相关,且动尺收缩是真实的存在。

(3)狭义相对论要求,运动空间一定会发生尺缩钟胀效应。将本例中的电荷A、B,看作外部环境恒定的一个空间,则两电荷从静止加速至速度v,必受到一个沿尺缩方向的力作用,且加速度为零时,该 尺缩力 也为零,之后两电荷在电磁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平衡状态。这表明,洛仑兹力是在尺缩发生之后产生的,或说磁场是电场尺缩的产物(在后文7.1.1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否则,洛仑兹力与库仑力的反向关系,必将使两电荷远离而使尺缩钟胀效应或狭义相对论失效。

(4)尺缩效应的产生,必伴随着钟胀效应。此可作为对钟-速关系式(3-38)的验证,不再赘述。

(5)如果电荷A与电荷B的速度反向,且仍处于图3-5所示位置,还将会发生“尺胀钟缩”效应(尺缩钟胀的逆效应),其尺胀关系式为(推导过程略): ,钟缩关系式为: 。虽然“尺胀钟缩”被分割在不同的两个惯性系中,但其对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见后文§7.2)。

相对论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数学推演,但数学毕竟不同于物理。虽然数学方程可以给出结果,但并不能揭示各种相对论效应的形成机理,从而给人以神奇感觉。再加上经典理论与旧相对论不能做到吻合,这无形中更增添了相对论的神秘色彩。通过本节可知,尺缩效应的产生,与运动力的产生直接相关,且完全符合经典力学逻辑。尺缩效应形成机理的揭示,对正确认识和理解狭义相对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学者认定的电磁理论与旧狭义相对论精确相符说法 [3] ,不过是种主观愿望而已。这种对理性的漠视和对权威的迷信,严重影响了相对论的应用及后续理论的健康发展。

本章小结

时空变换式是狭义相对论的最基本方程,其正确与否,关乎整个理论体系的成败。爱因斯坦的时空变换式,由于数学建模不严谨,使其所表述的客观规律不能被正确理解和揭示,这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埋下了隐患。

通过对旧时空变换式导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指出旧时空变换式在推导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纰漏。对其修正后,重新推导出了新时空变换式,并进行了多方位的验证。其主要内容为:

(1)指出 (逆变换 )是种无确切依据的推测,应属于假设范畴。对其进行论证后,肯定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论证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实现经典理论向狭义相对论的平滑过渡,并着重强调了洛仑兹变换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数学方程,而是隐含规定了观察系和运动系,这对深入和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论证了旧时空变换式的横向坐标不变,即y´=y(z坐标同,略),是猜测性结果,而不是科学推理结果,且是错误的。

(3)重新建立了推导新时空变换式的数学模型,即采用了两惯性系沿任意方向做相对运动,而非之前的仅沿xx´轴运动。最后得出了不同于旧时空变换式的新时空变换式。

(4)应用新时空变换式,给出了可脱离坐标系约束的尺缩和钟胀效应数学关系式,见式(3-37)和(3-38)。这为尺缩钟胀效应的应用,提供了极大方便。

(5)对新时空变换式进行了全方位验证(见3.2.3节),揭示了尺缩效应的机制,提出了尺缩力概念,并指出尺缩效应与运动力(如磁场)直接相关。这为下一步统一狭义相对论与经典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辽,费保俊,张充中. 狭义相对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第2版:12-13,18.

[2]张元仲. 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2,50-52.

[3]李文博. 狭义相对论导引[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1986:32,100,序2.

[4]蔡伯漮. 狭义相对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 第一版 36-39,51.

[5]全泽松. 相对论电动力学[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05月第1版:48.

[6]张宗燧. 电动力学及狭义相对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年12月第1版:185-186.

[7]南京工学院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柯景凤改编. 物理学,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09,216-217.

[8](美)A·P·弗伦奇. 狭义相对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06月第1版:82-83.

[9]孟祥国,张宝锋,崔风华,等. 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几种方法[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1):25-26转65. wOlbv/EwwkLU0OTlMbuFHAE31OrZ0NniPsgzs85uN0gJrhwzUnzWpB8/mi0BeP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