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星系旋转曲线的重新推导及验证

2.3.1 恒星系与星系盘的引力场分布差异

由前面分析可知,无论理论还是实验观测,皆不能肯定暗物质的存在。那么,对暗物质理论进行重新审核,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尤其是在暗物质被广泛接受,却又问题不断的今天。

理论计算得到的太阳系引力范围在1光年左右,而离太阳系最近的毗邻星,距太阳系为4.2光年。可见,银河系内的其他恒星系对太阳系的引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每个行星受到的引力,几乎全部由太阳提供,因此符合万有引力定律 的应用条件。结合圆周运动公式 ,得 。可见,行星距太阳越远,公转线速度越小,即太阳系的旋转曲线符合预期曲线的形状,见图2-1中虚线。

银河系是由银盘、中心隆起的核球和盘外密度很低的银晕三部分组成,包含约12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 星际尘埃 。银河系可视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00亿倍(这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的最精确数据,是截至2015年较为精确的值,其偏差可能在20%左右。早前数据认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的7500亿倍,甚至一度达到1万亿倍,误差率达到了100%,根本无法确定银河系质量),其中约90%的质量集中在银盘中的恒星系内。银河系中心的 核球 质量,为太阳质量的7亿倍,仅占银河系总质量的0.5%,而 核球 中心的巨型黑洞,是太阳质量的4百万倍,占银河系总质量的0.003%。银河系里的气体和 尘埃 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9.5%。

由以上可知,银河系质量主要分布在银盘上,这与太阳系的质量分布规律,有着很大的差异。银河系中某一天体所受的引力,主要由分布在银盘上的众多恒星提供,而太阳系中行星所受引力,主要由位于中心的太阳提供。就是说,银河系或其他星系与太阳系的旋转曲线存在较大差异,未必一定是异常的。或说,利用位力定理对星系旋转曲线的计算,是不可信的,而通过人为假设等因素将无限盘引力势改造成的有限盘引力势,其产生的误差又无法预测,所以其结果也不可信。可见, 提出暗物质假设的根本原因,是有问题的理论运算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不符合。

2.3.2 星系盘面引力场的重新推导

银河系直径一般按12万光年计,中心最厚的核球部分也只有0.7万光年,即银河系完全可近似为有限薄圆盘,但有限盘在数学上遭遇无法解决的困难,由无限盘模式又不能得到有限盘的近似解(见§2.2节)。这就要求,解决星系旋转曲线平直性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思路。下面从求解球壳内外引力场开始,再据此导出有限盘的引力场解。

一、球壳内外的引力场

先看圆环对轴线上任一点的引力势,设圆环线密度为 ,则圆环的任一质量元 ,如图2-5,则圆环各质元在轴线上Q点的引力势之和为:

(2-2)

图2-5 圆环轴线上的引力势

再看球壳内外的引力势,设均匀球壳的面密度为 ,且任一点P至壳心的距离为r,如图2-6。在球壳上任取一圆环质量元 ,则由式(2-2)知,圆环质量元对P点的引力势为:

(2-3)

图2-6 球壳内外引力势的求解

则整个球壳对P点的引力势为:

(2-4)

,则 ,则式(2-4)可整理为:

(2-5)

的算术平方根,则当 时,得:

(2-6)

时,得:

(2-7)

联立式(2-6)(2-7),可知:

(2-8)

式(2-8)便是球壳内外引力势的精确表达式(const表示常量)。对式(2-8)求导,便可得到球壳内外引力场强的精确表达式:

(2-9)

式(2-9)也可参照式(2-8)的求解思路,由引力场强公式直接导出 [7] ,只是稍显复杂些。由式(2-8)(2-9)可知,球壳内的引力场强则处处为零,与文献 [1] 中的结果完全相同,而球壳外的引力场分布与牛顿引力完全相同。万有引力定律仅适用于质点,式(2-8)(2-9)的适用范围无疑更加广泛。

由于式(2-8)或式(2-9)完全是根据牛顿引力理论推导出的,可能会有人质疑其只适用于宏观尺度,而不适用于宇观尺度或星系尺度。导致该质疑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广义相对论中的错误及牛顿引力理论内容缺失的影响。在第六、七章将会看到,广义相对论中的错误被纠正后,牛顿引力理论根本不存在适用范围一说。

二、星系盘面上的引力场

比照上述求解整个球壳内外引力场的方法,容易求得半球壳仅沿截面上的引力场强,与式(2-9)完全相同。在半球壳底面上再截取一质量为m的薄圆环,可知薄圆环所在平面上的引力场强 ,仍继续保持式(2-9)形式不变,即:

(2-10)

对于圆环所在平面,将圆环所围平面称为圆环内平面,其他称为圆环外平面。由式(2-10)可知,圆环只对圆环外平面贡献引力场,而圆环内平面引力场强处处为零。可见,“外环会对内环产生向外的径向拉力”的观点(仅微分上成立 [1] ),纯属猜测。

将有限盘看作由无数线密度均匀的同心圆环组成,则有限盘面上的任意一点的场强,就是各圆环引力场强的叠加,且各圆环的场强方向皆指向盘心。设有限盘的任一子盘半径为r,质量为M,且构成子盘的圆环质量分别为 (i=1,2,…,r),则由式(2-10)知,子盘边界r处的场强就是有限盘面上的场强 ,为:

(2-11)

设有限盘的质量面密度为 (面密度周向均匀而径向不同,这完全符合星系面密度的分布形式),则式(2-11)可表示为:

(2-12)

式(2-12)便是有限盘面上的引力场强表达式,其中r>0(在r=0的盘心处, ,见式(2-10))。 至此,被称为引力理论基本问题的有限盘面引力场,得到了彻底解决。

有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对于有限盘,为什么要转而求解引力场强,而不是直接求解引力势?这是因为,同心圆环引力势的叠加,涉及到了常数引力势(const)项,这在普通物理教材中,几乎没有遇到过。虽然常数引力势没有做功能力,物理上可以直接忽略,但在数学推理过程中,却是不可忽略的(属于物理冗余项),从而会带来物理上的理解困难。再说,引力势是表示引力场做功能力的物理量,而引力场强才是对引力场本身直接体现。通过式(2-11)(2-12)再求解有限盘引力势,便可避免常引力势叠加带来的麻烦,这样也容易理解了。

对于式(2-12),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进行检验,其原理为:利用电场与引力场的分布规律相同的性质,通过检测带电圆盘上的电场强度,便可达到间接判断圆盘引力场分布规律的目的。方法为:用多根绝缘棒,将多个不同半径的金属环,间隔均匀地同心固定成盘状。通过精确控制各金属环带电量,求出圆盘面的电荷面密度表达式。再将一试验电荷多次放置于不同金属环间(不要碰触金属环),根据试验电荷的受力大小,便可推断出带电盘上电场沿夭径方向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间接验证式(2-12)的目的。

2.3.3 星系盘的质量面密度

由式(2-12)可以看出,有限盘的面密度 ,是解决星系旋转曲线问题的关键参量。目前对星系盘密度的确定,都是事先建立模型,再据此推导出相应的盘密度分布公式 [8] ,其正确与否主要依赖于模型的建立,人为因素大,且过程复杂,结果也不直观,所以不宜采纳。下面根据星系图片,直接推导出星系盘的

旋涡星系都有着旋臂结构,旋臂是恒星、气体和尘埃集中的地方,也是星系可视质量的聚集处。由图2-7可看出,银河系盘面上的每条旋臂从内向外,其亮度非常接近(边缘部分除外)。由此推断,各旋臂可视质量的线密度,大致是均匀的。图2-8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M51大旋涡星系图像,其更清晰地表现出了旋臂质量线密度的均匀性。就是说,构成星系盘的可视物质,大体上是以旋臂为主且按线密度均匀的方式分布。

图2-7 银河系

图2-8 M51大旋涡星系(左为可见光图像,右为近红外图像)

旋涡星系的旋臂形状为对数螺线(切向量与一固定方向成定角的曲线,也称为定倾曲线或等角螺线),其极坐标方程为: ,其导数 。由极坐标系下的弧长公式 ,得:

(2-13)

则弧长与极径的关系为:

(2-14)

式(2-14)对应于星系,则s为旋臂长 为半径r。由于星系的 ),则 (a为常数)。这通过图2-9所示的银河系旋臂结构也可直观地看出,旋臂在两个同心等宽圆环中的长度,是近似相等的。设旋臂的质量线密度为 ,则n条旋臂构成的旋涡星系盘面密度为:

(2-15)

式(2-15)便是根据星系图片总结出的,可称为旋涡星系盘面密度的经验公式。

图2-9 银河系的螺线形旋臂结构

2.3.4 完全正常的星系旋转曲线及银河系质量验证

根据牛顿引力理论 ,则 。再结合式(2-12)(2-15),得旋涡星系盘面上某点的旋转速度为:

(2-16)

式(2-16)表明,旋涡星系旋转曲线的平直性,仅取决于旋臂质量线密度 的均匀性,基本符合天文观测结果,见图2-1。可见, 由可视物质构成的旋涡星系,其旋转曲线的平直性完全正常,根本无需暗物质帮忙。

下面对以前从未得到过的银河系理论质量,进行计算。前面关于旋涡星系的推理,是将星系等效为厚度均匀的理想薄盘面,但实际上的银河系总体上略微内厚外薄,而银河系的质量约99%(含星系里的气体和尘埃)集中在银盘上,所以可将银盘以外的质量,假想为均摊了在银盘的较薄处,以使银盘厚度尽量均匀。如此,以银盘尺度为基准计算出的质量,更接近整个银河系的质量。银盘的旋转速度等于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旋转速度,为250km/s,银盘半径取5万光年,根据式(2-15)(2-16),可得银河系质量为:

(2-17)

式(2-17)除以太阳质量1.9891×10 30 kg,得银河系质量约为2200亿倍太阳质量。

至目前为止,以不同方式测定的银河系可视质量,差异很大。在最近10几年内,最大与最小的测定质量,仍相差4倍 [9] 。被认为截至2015年较为精确,也是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值,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Andreas Kupper负责的研究小组,给出的2100亿倍太阳质量(误差在20%左右)。这与由式(2-17)得到的2200亿倍太阳质量,符合精度达5%。 这在银河系质量探索史上,还是首次达到理论与实测的符合(之前的理论和实测都存在较大的猜测成分)。这无疑是对本章内容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暗物质学说的彻底否定。

再看,由于实际的圆盘皆存在一定厚度,当盘厚与r相差不大时,应近似为椭球或球体而不再符合薄圆盘条件,此时式(2-12)便不再适用。对于球体内部的引力场强(椭球体的结果较复杂,略),可结合式(2-9),并设球的体密度为 ,可得(参考式(2-12)求解过程,略):

(2-18)

由图2-1知,靠近星系的中心部分(星系球核),其旋转曲线逞线性上升,则由式(2-18)可知: 。这表明,星系球核的质量密度是均匀的。

目前对暗物质探测的投资越来越大,但自然界不会因为人类的热情,而改变暗物质探测的“零结果”, 这同样也可视为对暗物质学说的否定 。其意义或许同当年迈--莫实验的“零结果”一样,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

旋涡星系的旋转形式与通常看到的流体涡旋,有着相同的形成机理。涡旋形成于静态流体中,涡核的旋转与静态流体间将形成粘滞阻力,从而使涡面流速与半径成反比。由于粘滞力主要来自于分子间力,那么将静态流体中的涡旋置于真空中时,粘滞阻力消失,涡层间的粘滞力将带动外层不断加速,直至整个涡面的流速趋于相同。可见,旋涡星系就是真空中的一个巨大涡旋,只是分子间力变成了星体间的引力。

本章小结

通过暗物质的提出历史,对各阶段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早前对有限盘引力势的求解过程中,既有主观上的猜测,也有对数学的滥用。天文观测所给出的暗物质“证据”,更多是对暗物质学说一种人为迎合,给天文学研究造成了极大困惑。

星系盘引力场准确结果的得出,解决了困扰人们百多年的难题。在整个求解过程,完全按照常规数理演算逻辑,没有借助任何假设性前提的帮助。主要内容为:

1、先精确求导出球壳内外引力场的分布规律式(2-9),进而得到圆环所在平面上引力场的表达式(2-10)。然后,将薄圆盘等效为无数圆环,并对各圆环引力场进行叠加,从而求解出有限盘面上的引力场表达式(2-12)。

2、通过对旋涡星系图片进行分析,得出银盘面密度 的关系式(2-15)。

3、由上述1、2两步,便可得出星系盘旋转速度为常数的结论,即旋涡星系旋转曲线的平直性完全正常,根本无需暗物质帮助。

4、由3计算出的银河系质量,与最新测定结果符合得很好,从而彻底否定了暗物质的存在。尤其是还解决了靠近星系中心的旋转曲线,将呈线性上升,并与实验观测相符合。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宾尼,斯科特. 宋国玄译,星系动力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4,50,23.

[2]Clowe D, Bradac M, Gonzalez A H, et al. A Direct Empirical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Dark Matter[J].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6, 648(2):L109-L113.

[3]李宗伟,肖兴华. 天体物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62

[4]何香涛.观测宇宙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00

[5]李金. 暗物质的直接实验探测[J]. 物理,2011,40(3):161-167.

[6]Bidin C M, Carraro G, Mendez R A, et al. Kinematical and chemical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Galactic thick disk II. A lack of dark matter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J].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2, 751(1).

[7]田树勤. 黑洞理论重探及宇宙模型重建[J]. 现代物理,2014,4:37-49.

[8]童 彝,吴圣谷. 由旋涡星系的外形定其物质密度分布的方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4):69-74.

[9]赵君亮. 银河系质量的多途径测定[J]. 天文学进展,2015,33(2):175-187. Kxv8xoK/BkywFcIXVe6vXyD7sbkPwWwaJKV0lFrTtQa88/VC26raflYXGsjwKB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