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舞龙

化妆游行队伍的尾部有舞龙的。十几个人,每个人举着一段木头,木头上面覆盖着一整条黄色的布,上面画着鱼鳞。布条的尾部竖起一段尾巴。前面是龙头,有胡须、龙角,瞪着眼睛,嘴张着,嘴里含着龙珠。

队伍前面一个人,举着绣球,上下左右引诱着龙头,龙头就跟着它四处转动。举着木头的人左右摆动着木头,按顺序来,一个接着一个。整体的效果就是龙在地上翻滚。

每到一家门口,龙都要停下来,拿绣球的人都要逗引龙头。

这家就要放炮竹,给红包。

当龙来到吴家大院时,炮竹一响,吴玉堂对聋子说:“给他20大洋。”拿绣球的人接过大洋,举着龙头的人,就让龙头磕( )了一下头,就又到下一家了。

另有舞狮子的,在街上一路走来,一会摇头摆尾,一会蹦蹦跳跳。它是由2个人合演的。第二个人弯腰扶着第一个人的腰,演狮子的后半部,第一个人手举狮子头套在自己头上,从狮子嘴里看外面。他的2条腿就演狮子的2条前腿。身上穿着2件外面满是较长鬃( zōng )毛的黄衣服。

舞狮子也是一个人手拿绣球,在前面逗引狮子,狮子摇头晃脑地蹦跳着。和后面一个人玩得正欢。后面的人经常把前面一个人举起,但外面看是整体的。不过是狮子撒起了欢。跃起了前腿。南方舞的狮子,则只有一条布盖在两人身上。照样玩得很好。

也有一个人玩的,演小狮子。头上套着狮子头,时不时会站起来。以表示小狮子前脚跃起。

狮子也是到各家门口讨要红包。吴玉堂也是给了20块。

狮子出自西域,是猫科最大的食肉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印度、伊朗等地。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石狮不仅有不同的时代特点,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子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石狮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狮子也不仅在母狮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

摆放石狮子后,店铺或行政机关和小区门口,忌讳供奉八卦镜、龙龟、鹰、文昌塔、泰山石。

东内街从来就不缺热闹。这条老街位于芜湖城东西向中轴线上,是旧时进出芜湖城的必经之路,因此繁华异常,一直是商贾和显贵的聚居地。

芜湖城内的街道多是弯弯曲曲的,而东内街却是个例外。它西高东低,站在街的西端向东望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顺着地势向下而行,使得整条街道极富立体感。

东连东门——宣春门,西接花街、米市街和十字街,是进出芜湖城的必经之路,因此繁华异常。据民国8年《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东内街又称东门大街,其中萧家巷口至旧千总署一段又称安义街。 YArpiR01+qkABuwodrtfAcIgQO4wNu7x3Oxn//oq7PCOaEa8k10Qdrc/mD8MBe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