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原则:一切适度,过度或不及都不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快乐中孕育着悲哀,安全中蓄藏着危险
◎道在中庸
◎张扬不如内敛,内敛不如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之道,亦是事物之道,更是自然之道
适度原则,自然的法则。
所谓适度原则,就是指对于事物而言应一切适度,过度或不及都不利于其存在和发展。事物在自然中存在和发展,本身不会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事物彼此联系、彼此影响,其存续时间里的任意时刻都与自然交换着信息和能量,彼此相互地感应和变化,这样的结果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人,固然有其强硬的一面,然而又是极其脆弱的生命,不得不在自然的法度中上下游走、纵横捭阖而始终不可规避和越度。适度原则告诫我们一切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当超越了这个度称为过度,当达不到这个度则称为不及,而唯有适度才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适度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在我们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然而人们却并不能深知此理,潜意识中只是简单地认为对己有利的事物越多越好,对己不利的事物越少越好,而不懂得量力而行与适可而止,这样人生难免祸害。快乐中孕育着悲哀,安全中蓄藏着危险,正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几千年前哲人老子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人们对此为何还要如此地执迷。唯有懂得适度的原则,才能从一种盲目的执着中解脱出来而走向一种理性的回归。适度就是如此的重要,与万物的命运休戚相关,而这与儒家学派几千年来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亦是相通。
程颐有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意思是说不偏于一方叫作“中”,不改变常规叫作“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礼记·中庸》亦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而生长发育。朱熹注曰:“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再根据《庄子·内篇·齐物论》中“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可知“和”为用,“庸”亦为用,所以“中和”就是“中庸”,故而道在中庸。
《菜根谭》曰:“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喜好,既不可过度奢侈华丽亦不可过度枯燥孤寂。
其亦曰:“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意思是说山高险峻的地方没有树木生长,而在溪谷蜿蜒曲折的地方却草木丛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没有鱼儿停留,而平静的深水潭下则生活着大量鱼鳖。所以过于清高的行为,过于偏激的心理,对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说是应当努力戒除的。
其又曰:“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意思是说努力勤奋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于认真把自己弄得太苦,就无助于调适自己的性情而使生活失去乐趣;淡泊寡欲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如果过分逃避社会,就无法对他人有所帮助。
其再曰:“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粗疏狂放;思维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太偏执刚烈。
……
以上种种言论无不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和论证了一个相同的道理——道在中庸。张扬不如内敛,内敛不如中庸,中庸才是正常、健康、成熟的姿态。道的确是在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之道,亦是事物之道,更是自然之道。
适度属于抽象的哲学范畴,适度的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因物而异,因时而异。比如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适度的度所代表的具体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其具体指代亦是不同,故而应懂得灵活变通、合理量度,而不可陷于偏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