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
南宋开禧三年丁卯(1207年)八月辛弃疾得病,九月初十病逝。据乾隆《铅山县志》卷七《仕业门》稼轩小传有云:“(辛稼轩)历官兵部侍郎、枢密院承旨,卒,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集。”该县志卷三十记载:辛忠敏弃疾墓,在七都(清朝行政编制今陈家寨为七都,稼轩居住地为八都)虎头门。宋绍定间赠光禄大夫,敕葬于此。旧有金字碑立驿路旁,曰“稼轩先生神道”。
另据1990版《铅山县志》记载:“辛稼轩墓在陈家寨西南鼓楼门(又名虎头门)阳源山颜家垄。此墓原为麻石砌成,墓口立有‘稼轩神道’碑,毁于清雍正年间。尔后墓基石板,复被人盗掘,仅存土坟一堆,墓碑一块。碑上镌文:‘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是其二十五代玄孙霞溪等九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合立。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拨款重修。修复的墓茔占地51.5平方米,高2.5米,四周砌麻石四层,前立原碑,左右立仿石水泥柱,柱上刻有郭沫若为济南辛氏纪念馆作的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81年修的墓,由于资金有限,在墓前立水泥柱刻郭老楹联是一个败笔。
我无从了解,不知道是哪一年,本世纪又比较大规模地重修了辛弃疾墓,将墓茔围石改成大理石,尽管更为光洁,但不如原来粗糙的花岗岩更有古意。
清万载人辛启泰编的《稼轩年谱》据《铅山辛氏谱》考证,稼轩共九子,每个儿子的名都是“禾”旁的字,这和辛公的号“稼轩”有关。第九子早殇,其余有三子没有子嗣。其后日益式微,“公墓旁近地为他姓侵逼,至为可伤”(见《铅山辛氏谱》),编辑《稼轩年谱》的辛启泰曾经说过这么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辛启泰在庐山白鹿洞书院有一位铅山籍的同学詹春芳,辛启泰问他铅山辛公后代现在情况如何。詹春芳说,我只记得小时候看见一位姓辛的人拿着辛弃疾的画像出售。詹春芳给辛启泰说这件事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所以辛启泰听了心里非常难过:“嗟乎!自公及今,五六百年,后裔衰息式微,至不能守其坟墓。”现在辛弃疾在铅山已经没有后代了。捐资建牌坊的自称辛公“二十九代后裔”,准确地说,应该是“二十九代的后裔”,因为墓碑的立碑人是清朝乾隆癸卯年间的第二十五代孙,这是确定无疑的。那时候,辛公在铅山大概还有后代居住,家谱修订传承有据,可以确认。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38年,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临川辛家现在不至于还是二十九代。如果二十九代之后,家谱中断修编(这是大概率的事),这样代别就很难说了,所以说,二位捐资建坊者,只能说是二十九代孙的后代。
清乾隆《铅山县志》卷三十《轶事》记载:“辛稼轩卜(选择)地建居,形象(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以崩洪、芙蓉洲示曰:二地皆吉。但崩洪发(发家)甚速,不及芙蓉洲悠久耳。辛取(选择)崩洪。形者曰:‘贪了崩洪,失却芙蓉,五百年后,只见芙蓉,不见崩洪。’后其言果验。”崩洪和芙蓉洲都是古代铅山期思一带的地名无疑,我在网上查“铅山河”,查到崩洪这一地名,但现在所指何处,我孤陋寡闻,请教大方之家赐教。“形家”,铅山当地称“地仙”。这则轶事居然写进县志,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另据乾隆年铅山县志记载,辛公是“敕葬”于阳源山的,也就是说是经过皇帝批准的。辛公谥号“忠敏”,这是盖棺论定的皇家赏赐的最高荣誉称号,既然立牌坊,“忠敏”这两个字要镌刻在牌坊最显赫处才对。遗憾的是,立牌坊者疏忽了。说句玩笑话,自己说一万遍“忠义”,不如皇帝说一次“忠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辛弃疾的历史地位在人民心中,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瀚星空,辛弃疾无疑属于最明亮的一个星群中。
来辛公墓瞻仰凭吊固然是一种文化仪式,但还可以将墓园建设得更有文化内涵。建议以后在扩建辛公墓园的时候,镌刻一些辛公生前主要诗词和逝后一些文人的文章、史料,立于碑林。现在都是电脑刻字,方便快捷便宜。提供以下文目供有意者参考。
1.《宋史·辛弃疾传》
2.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3.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4.《铅山辛氏宗谱·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
附带说一句,能否请有关部门拿出不多的钱,在当地农村请一位清洁工隔三岔五打扫一下墓园,以彰显铅山人对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