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辛弃疾和他的“铁哥们”陈亮

2020-5-19

陈亮(1143年—1194年)原名汝能,后慕诸葛亮之为人,故改名亮,字同甫(也写作“父”,古代这两个字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陈亮出生时,目光炯炯;成人后,才气超凡。陈亮虽然是一介书生,却喜欢谈论兵事,且思维敏捷,论议风生,数千言的文章可一挥而就。陈亮曾经用心考察古人用兵成败之得失,著有《酌古论》。郡守周葵读此书后,主动与陈亮商讨,从而发现了陈亮的才华,他预言不久的将来,陈亮定为国士。

隆兴初年(1163年),宋与金议和,天下之人虽有悲伤之情,但也只好无奈地认可这个事实。然而,只有陈亮不以为然。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5岁参加婺州的乡试,列榜首,入太学。次年参加礼部试,未中。退而上《中兴五论》,书入不报。于是,退而修学于家,在乡里办学著书近十年。

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至临安,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又过了十年,即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已经45岁,在考察京口、建业以后,又至临安,第三次上书,这就是《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从作《酌古论》《中兴五论》,到多次上孝宗皇帝书,用陈亮自己的话说,为的是复开数百年太平之基。据史载,第一次上书后,孝宗便要授其官职,陈亮说:“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清高得有点冒傻气,因为陈亮并非不想当官,只是每逢大比之年,总是名落孙山。他五次上书,当然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但是,在因循苟且、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坛上,一个不合潮流而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展平生之志,是很难找到他的舞台的。他两次参加礼部试,后一次是在绍熙四年(1193年),这年他已经年过半百了。这年运气不错,陈亮获进士策考第三名,但光宗因偏爱这份答卷,将其擢升第一名,后来光宗得知新科状元为陈亮,大喜曰:“朕之眼力果然不错。”之后,陈亮被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还未到任,第二年即突然去世,年仅52岁。

陈亮提倡功利之学,力主抗金,在当时的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当乾道、淳熙间,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四君子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学者各守其师说,截然不可犯。陈同甫崛起其旁,独以为不然。”淳熙九年(1182),陈亮至衢州、婺州访朱熹,相处旬日。朱熹也至永康访陈亮,两人私交甚密,相互服膺。陈亮称朱熹是“人中之龙”,说:“世途日狭,所赖以强人意者,唯秘书一人而已。”(1175年皇上打算奖掖廉洁、谦退的人,以纯洁士风民俗,龚茂良担任丞相的事务,推荐奖励朱熹,任命他担任秘书郎,但朱熹未就职,后人称朱熹“秘书”即此原因)是年夏,陈亮再致书朱熹,并且把自己的文字寄去求教。朱熹在答书中称“新论奇伟不常,真所创见。”但两人在对天理功利等学术问题上,观点很对立,但这纯粹是学术之争,并不影响二人的私交。

真正和陈亮在政见上、性格上完全一致的非辛弃疾莫属。

在1178年春间,陈亮向孝宗皇帝赵眘(shèn)呈献了一道奏章,主张迁都建康(南京),励志复国、复仇。当陈亮这次住在杭州上书的时候,辛弃疾也正由江西安抚使被调到杭州去做大理寺少卿。经由吕祖谦的介绍,辛、陈相识。两人的主张和议论有很多的共同之点,很快就成了极投契的朋友,时常聚首相谈,每一次都谈得推心置腹,十分畅快。两位郁郁不得志的爱国者凑在一起,除了激扬文字,也没有什么宣泄的地方。

在这年春天,陈亮一连几次上书给孝宗皇帝,却始终没有受到重视,因而怀着满腔的愤慨离开了杭州。在此后的几年之内,辛弃疾先是宦游各地,继之是退隐信州带湖,两人再无缘会面。然而陈亮在这时期却不断遭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他几次去参加进士考试,全都落第;由于他性格豪爽,经常发些牢骚,针砭时弊,所以得罪了乡里中的一些人,在1184年被人诬陷有“置毒害人”,竟被逮捕系狱做了近百天的囚犯才被开释。(关于陈亮所受迫害的经历另文介绍)

辛弃疾对于这样一个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友人,正如杜甫对于李白一样,也有一种“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爱惜情怀(辛弃疾的《祭陈同甫文》中有“人皆欲杀,我独怜才”句)。在他知道陈亮的某些不幸遭遇的时候,特地“赋壮词以寄之”,加以鼓励和安慰: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贰,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是辛弃疾流传下来的600多首词作中,影响很大的一首佳作。愤怒出诗人,此言不虚!

生活上的困顿,思想上的苦闷,也都使得陈亮时常想念志同道合的辛弃疾,时常打算跑到信州去向辛弃疾痛快地倾吐一番,排遣心中的愤懑。然而因为人事的牵扰,总不得如愿以偿。直到1188年的冬季,陈亮才实现了这一愿望而来到铅山,拜访辛弃疾。

这时候,辛弃疾又已在铅山县东北期思渡旁营建了一处新居,他就在新居接待这位远道来访的朋友。新居的附近有一池泉水,池形如臼,乃岩石天然生成。辛弃疾也把它买归己有,并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作瓢泉。当陈亮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正患着小病,很高兴迎来远道的客人,顿时觉得病体也似乎痊愈了。主客两人,有时一同酌瓢泉而共饮,有时便同去鹅湖寺中漫步。位卑未敢忘忧国,两个人几年以来都有其抑郁的情怀,在此时此地,“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高山流水,彼此知音,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陈亮在由浙东出发之前,也曾写信给在武夷山中闲居的朱熹,约他到赣闽交界处的铅山紫溪驿相候。辛陈两人按照约定的时日前去紫溪,朱熹却并未应约而来,那时候的通信和交通是非常困难的。

陈亮在铅山一共停留了十天,才依依惜别,东归浙江。然而辛弃疾却恋恋难舍,在陈亮离开瓢泉第二日,辛弃疾又赶紧骑马追去,打算再和陈亮在途中盘桓些时日,或者最好能把陈亮牵挽回来。追到名叫鹭鸶林的地方,由于雪深路滑,再也前进不得了,辛弃疾才怅然停下来,独自就饮于路旁的方村。晚间投宿于泉湖吴姓人家的四望楼,半夜听到邻近悲鸣的笛声,不能成眠,便作成《贺新郎》词一首: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鹄,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的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

陈亮五天后即按原词牌原韵和词一首: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和作寄来之后,辛弃疾又用前韵赋词以答: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換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接到答词后,再次用前韵和之: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鞲,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一年之后,陈亮想起这几次与辛弃疾的互相酬答,又和了一首《贺新郎》: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陈亮与辛弃疾同为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两人作词都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们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内容大大增加,当然也增加了后人研读理解的困难。他们运用历史典故,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们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

1975年初夏,毛主席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没有几天,一只眼睛基本复明,可以自己看书了。一次,眼科大夫唐由之陪护近侧,忽被一阵呜咽声吓住了,等他抬头一看,只见毛主席捧着书,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唐由之赶紧起身劝慰:“主席,你不能哭,千万不能哭。眼睛要坏的!”可毛主席哭了很久才稍趋平静。唐由之近前,发现毛主席阅读的是陈亮的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曰: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逝。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首词为什么会让毛主席如此大为悲恸呢?伟人的心胸我们不能乱加揣测。有人说这首词触动了毛主席为国家不能统一而伤感的心情,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是开头的三句让领袖情不自禁地大放悲声。这三句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无人会,登临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登高楼而四顾,因孤独而怅然,悲从心起,这是不难理解的。陈亮这一首借古喻今之作,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陈亮此行考察镇江一带形势的目的息息相通的,登高怀远,感叹国家分裂。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下片抨击空论清谈。词人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这首词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至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毫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个性。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横议论,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相比辛词,还有差距,但这种大气磅礴、开阔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tFk1Aor6IGZ58o/HRPzEd+wGYhMudN6n2MvuWmARUK3eVG8xVdzi7xFxJIDg+J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