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文林郎是古代散官的称号之一。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相当于职称,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事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清朝的文散官从正一品到九品,有十八个称号,如光禄大夫是正一品的称号,不是职务。文林郎是正七品的称号,古代的县令一般都是正七品官。
清乾隆四十九年铅山的知县是广西灵川人阳浩然,文林郎是他的称号,古代有官职的人并不一定有称号,而铅山县令既有称号,又有职务,这是不多的。尤其是清朝,考中了进士也未必就外放为地方官,多为翰林院的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县令为新修的《铅山县志》作序,这是天经地义的。但他在序中有点扬扬得意地说:“郡志及七邑志,事繁功钜,而成于我太守一人之手”,这未免太狂,也让我初读该版县志的后学有点困惑。
太守是秦汉时期的郡(相当于州)的行政长官,清朝并无太守的官衔。阳浩然是正七品,也没有资格做州官。他说:“甲辰春(清乾隆四十九年为1784年,农历甲辰),余始承乏兹邑(铅山县),于接篆视事之日,适铅志告成之初”。由此可见,这位阳县令与当年重修的《铅山县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过他对铅志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说:新修《铅山县志》“不特为铅一邑庆,且为七邑庆也”。这样的口气,也不是铅山的县令应该说的。联系上文,郡志(可以理解为《广信府志》)和所辖的七个县的县志,都“成于我太守一人之手”,这难道没有“贪天之功”的嫌疑?
县志付梓了,必须请上级官员作序,这是通常做法。铅山县的顶头上司是广信府,请知府作序,并且排在卷首,这是应该的。乾隆四十九年的广信府知府是旗人,满族姓氏喜塔腊,汉名连柱。他的序不长,言简意赅,他认为,县志内容包括山川地理、建置沿革、户口赋税、官职人物,这些都是志书的共同的内容,没有什么特殊性,但是他很有见地地指出了铅山县的人文优势:“惟鹅湖为朱、陆讲学之地,自宋迄今,■者莫不有高山仰止之思。即今设立书院,延师监教,聚四方豪俊之士而课之,则当日诸贤之流风■韵,不犹可想见乎?……人才之秀杰,虽得于山水之气居多,然要其所以长养而成就之,何尝不由观感而兴欤?宜邑之人文独盛,而后先辉映也。”
这位满族人在序中所表达的主题是:志书要为历史文脉传承和人文教化服务,铅山人文独盛,是文脉传承的结果,要长期为铅山的文化发展服务,修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可以从志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县志的另一作用是要为地方“武备”服务,因为铅山“有六关七寨为八闽要冲”,是赣闽两省的重要关隘,地方志所载“星野”地理,就可以供军事官员掌握运用。这位知府大人从文和武两方面阐述了《铅山县志》编修的意义,值得赞赏。
阳浩然《序》中插入的一段《按》,根据文中“今郡志及七邑志,事繁功钜,而成于我太守一人之手”的说法,这段《按》是广信府知府连柱所加。
【附:乾隆四十九年广信知府连柱所撰《〈铅山县志〉序》】
(说明:句读标点和分段为本人所加,繁体字和异体字全部改为简体字。因为有些文字实在无法辨认,只好用■符号代替。有些字是根据上下文猜读的,难免有错误,敬请行家指教。对原文个别词句我用朱色字体加了注释,如有不当,也请勘误。)
铅山称为永■,宋为州,明复为县,古望邑也。
鹅峰石井秀甲东南,山川清淑之气,钟【汇聚、集中】为人物,发为文章,莫不炳炳麟麟,焜耀史册。邑旧有志,明季毁于寇,已残缺不可考。国朝康熙十七年,知县潘士瑞始摭拾【摭zhí,采集、收集】成书。乾隆癸亥知县郑之侨复重修葺要,皆未■■■。余谓铅邑之志,其星野地舆【天文地理】、建置沿革、户口■■、官■人物,诸大■目有志例在,惟鹅湖为朱、陆【南宋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之地,自宋迄今,■者莫不有高山仰止之思。即今设立书院,延师监教,聚四方豪俊之士而课之,则当日诸贤之流风■韵,不犹可想见乎?
夫人才之秀杰,虽得于山水之气居多,然要其所以长养而成就之,何尝不由观感而兴欤?宜邑之人文独盛,而后先辉映也。
若夫武备之设,则有六关七寨为八闽要冲。其所以捍御若何,防守若何,责有专司知设险之,自有可凭也。
莅斯土者,皆心抚字,加意■■,培学校以育人才,严扼塞以固封守,急其所先而教养有方。百度其举,睹斯志也,即以为太平掌故之书可也,岂徒一邑之纪事已哉!【多方面去权衡铅山修志的举措,看看这部铅山县志,如果就认为是太平盛世的旧制旧例是可以的,但是,这部县志难道仅仅是一个县的历史资料吗?】
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既望【十六】
中宪大夫知广信府事喜塔腊氏连柱撰
【附:乾隆四十九年铅山知县阳浩然所撰《序》】
昔人谓无史才不可作史。余谓无史才并不可作志。志体与史虽小异,然星野、山川、土田、赋役、学校、武备、官师、人物莫不备载,则核实较难。
铅志久不可考。国朝康熙十七年之韩潘公(时任铅山知县潘士瑞)捃拾成书,仅八帙。乾隆八年,郑公(乾隆朝铅山知县郑之侨)复准前志,增修为十五卷,廓然称备。迄今又四十余年矣,我国家文治光昭,即邑志一书,为国计民生所系。司牧于以取资政治,于以从出;太史观风,以备采择,例当按时修辑以仰赞盛治。
【按】铅为豫章东北境,阬闽控越,山川深秀,奇杰钟焉。昔贤名迹,如朱、吕(吕祖谦)数先生之倡明正学,费学士(铅山人费宏,明嘉靖内阁首辅、大学士)之经济文章,固卓卓光简册矣!若夫鹅湖为群贤讲学之所,至今士习,犹有先民之遗风,宜人才之踵相接也。至于事迹之递增而不可遗,名实之必称而不容滥,此志之所以难,而一再修之更难也。今郡志及七邑志,事繁功钜,而成于我太守一人之手,猗(yī发语词)欤盛哉!
甲辰春,余始承乏(指暂任某职的谦称)兹邑,于接篆(新官到任接印。因印信用篆字,故以“篆”为印的代称)视事之日,适铅志告成之初,取而读之,烦(繁)简得宜,考核尽善,斟酌于郑、潘(前任知县郑之侨和潘士瑞),而损益以归于中正。披览之际,不啻合四境之峰峦,都市悉会于目,而高瞻远瞩,直欲与先贤往哲共容于仙灵洞壑间也。余不文不获(没有修饰文字和不能参与)襄()相助;辅佐)兹盛典。然读是书,即有以知持衡之苦心,而文简事该(赅),不特为铅一邑庆,且为七邑庆也。
爰拜手而为之序。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清和月
文林郎知铅山县事灵川【属广西】阳浩然譔【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