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现在有人称“女神节”或者“女生节”,颇有中国风格。名称是次要的,专门给成年女性设定一个节日,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借此机会,我从《随园诗话》中选了两段古代无名女诗人的故事,可以感知在封建社会,一位知识女性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抗争,读来饶有趣味,也发人深省。
【原文】杭州赵钧台买妾苏州。有李姓女,貌佳而足欠裹。赵曰:“似此风姿,可惜土重。”土重者,杭州谚语:脚大也。媒妪曰:“李女能诗,可以面试。”赵欲戏之,即以《弓鞋》命题。女即书云:“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赵悚然而退。
【翻译】杭州赵钧台到苏州去买小妾。李家有一女很漂亮,但没有缠足,俗称“天足”。赵钧台见了此女后说:“如此风姿绰约,可惜是土重。”土重是杭州的谚语,意思就是大脚。媒婆对赵钧台说:“李家这女孩能作诗,你可以当面考考她。”赵钧台想戏弄一下李家女孩,就出了一个“弓鞋”的题目(古代缠足妇女三寸金莲,其鞋尖上翘如弓,故名)。李家女儿当即作诗一首:“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音fū,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赵钧台大吃一惊,吓得赶紧走了。
【解析】苏杭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但因为所处时代的风气,一些达官显贵,商贾富豪,文人雅士均以纳妾为时尚。上述故事介绍的这位李家小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是一双天足,这在清代是罕见的。李小姐有一定的文化,且能作诗,不像是出身寒门,或许因家道中落,不得已嫁为他人为妾。赵钧台不满意李小姐一双天足,想借考诗为由,奚落一下她,却不料被李小姐一首七绝反唇相讥,落得自讨没趣的下场,灰溜溜地逃跑了。面对一位小女子的反抗,赵某不是敬畏,而是惊惧,此人的文化水准可想而知。当然,这位李小姐对世俗的勇敢挑战,更加令人敬佩,只可惜不会有什么好的归宿。
【原文】古闺秀能诗者多,何至今而杳然?余宰江宁时,有松江女张氏二人,寓居尼庵,自言文敏公族也。姊名宛玉,嫁淮北程家,与夫不协,私行脱逃。山阳令行文关提。余点解时,宛玉堂上献诗云:“五湖深处素馨花,误入淮西估客家。得遇江州白司马,敢将幽怨诉琵琶?”余疑倩人作,女请面试。予指庭前枯树为题,女曰:“明府既许婢子吟诗,诗人无跪礼;请假纸笔立吟,可乎?”余许之。乃倚几疾书曰:“独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阳。何人能手植,移作后庭芳?”未几,山阳冯令来。予问:“张女事作何办?”曰:“此事不应断离。然才女嫁俗商不称,故释其背逃之罪,且放归矣。”问:“何以知其才?”曰:“渠献诗云:泣请神明宰,容奴返故乡。他时化蜀鸟,衔结到君旁。”冯故四川人也。
【翻译】古代大家闺秀能作诗的很多,为什么现在少了?我在江宁任县令的时候,有两位来自松江的姓张的女子,寄居在尼姑庵,自称是明朝初年文敏公杨荣的后人。姐姐名叫宛玉,嫁到淮北程家为媳,与丈夫不和睦,私自逃出夫家。山阳县令下文通缉。我查问她的来历时,宛玉在公堂之上献上一首诗:“五湖深处素馨花,误入淮西估客家。得遇江州白司马,敢将幽怨诉琵琶?”
我怀疑她是请别人代写的,宛玉请求当场验证考试。我指着院子里一棵枯树,要她以此为题作诗。宛玉说:“大人既然允许我小女子当堂写诗,诗人是没有下跪的礼节的,请借给我纸笔,我站着写可以吗?”我答应了。于是,宛玉靠着案桌很快写了一首诗:“独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阳。何人能手植,移作后庭芳?”不久,山阳冯县令来到江宁县衙,我问他:“姓张的女人这事怎么处理?”冯县令说:“这件事不能判她离婚。然而这样的才女嫁给庸俗的商人实在不般配,所以,饶过她离家出走背叛夫家之罪,姑且放她回娘家吧!”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她是才女?”冯县令说:“她献给我一首诗。诗中写道:‘泣请神明宰,容奴返故乡。他时化蜀鸟,衔结到君旁。’”因为冯县令是四川人的缘故(所以这么写)。
【解析】封建社会妇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鲜有自主婚姻者。张家女属于已嫁而逃婚的女子,逃婚的原因就是“与夫不协”,从江苏松江(现在属上海市)嫁到淮北山阳县,相隔差不多有千里之遥。她丈夫是商人。这就不由得不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那位可怜的琵琶女的诉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当张姓女子逃到江宁(南京),寄居在尼庵时被查获,幸遇县令是很有文化的袁枚。她在公堂上呈上的一首诗只有28个字,却介绍了她的出身、逃婚原因,希望能遇到像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样的好官,能同情她如同琵琶女一样的悲惨身世。巧用典故,言简意赅,读来感人至深。
在当堂验诗的过程中,张姓女子不卑不亢,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其品行节操、文化素养,令人敬佩。她在堂上一挥而就的一首以“枯树”为题的五言绝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的苦闷以及对官府的希冀。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托物言志诗,20个字中,前十个字表达了身陷不幸婚姻时间很久了,天天都盼望着能等到解脱的一天。但是命运的安排由谁来让我离开这个家庭,获得新的生活呢?
张姓女子写给冯县令的诗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我哭着恳求英明的县太爷,能容我返回松江故乡。我死之后,一定化作一只蜀地的鸟,仿效衔环结草的故事,报答老爷的恩情。“衔结到君旁”巧妙借用了结草与衔环这两个古代报恩的传说,表达了自己的夙愿与恳求。“结草”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追赶恩人的敌手而取胜;“衔环”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孙洁白,身居高位。后人将二典故合成一句“结草衔环”,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因为冯县令是四川人,所以张女士说的“化蜀鸟”就是这个原因。
张女士有幸遇到两位怀有恻隐之心的好县令,这是她的运气。不过,袁枚没有交代清楚,客居尼庵的是两位张姓姐妹,为什么姐姐逃婚,妹妹也随之出家呢?内中还有文章,《随园诗话》毕竟不是小说,不可能把故事说得很完整,袁枚只是谈诗,他让读者在感受两位懂诗的女子的人格美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好诗的艺术魅力。
从隋朝以来的文官遴选制度,打破了在此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家族的等级在科举考试中没有作用,文官不再世袭,这是社会的进步。在宋、明、清时期能任县令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进士及第,这比现在的“211”“985”录取率低多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因此得到保证。所以我们不奇怪张女士会遇上袁枚和冯县令这样尊重文化的好官。但是,古代女子是被排斥于科举考试之外的,这是封建制度所决定的。在清朝人写的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那些女性在吟诗填词的时候,都表现出相当的水准,这当然有艺术表现的夸张,但毕竟还是来源于生活的。金陵十二钗不管是“正册”还是“副册”,最终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文化不足以改变她们的命运。
在《随园诗话·卷八·六八》中,记录了浙江青田一位才女柯锦机的故事。她丈夫赴京参加科考,临行前柯女士给丈夫写了一首《送夫应试》诗,诗云:
剑匣书囊自检详,
冬裘夏葛赋行装。
西风忽送来朝别,
明月休沉此夜光。
见说试文容易作,
须知客感最难防。
莫夸司马题桥柱,
富贵何如守故乡?
这首七律首联说的是贤惠的妻子给丈夫收拾好了出行的行李,从随身带的“冬裘夏葛”可以看出离家时间可能很长,这为颔联委婉地表达对即将久别丈夫的依依不舍做了铺垫,“明月休沉”是美好的愿望,妻子希望时间能停滞,感情热烈而又委婉;颈联告诉丈夫,考试的文章还是容易做的,但是客居异乡的感觉是最令人难受的,当然最主要的是思念家中亲人的离别之苦,这字面上是提醒丈夫以后会有思乡之苦,实际上写的是自己以后独守闺房的思念之情;尾联是安慰丈夫不要为功名所累,在外为官虽然荣华富贵,但哪里比得上一家人在故乡团圆相聚呢(清朝外放地方官员是不准携带家属的)?题桥柱,是个典故,汉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昇仙桥题句于桥柱,表达他的誓愿:“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这首诗层次分明,情真意切,一位深明大义的贤妻形象跃然纸上,读来十分亲切感人。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夫妻恩爱的美好的家庭。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才女,在古代不计其数,但都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
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了许多女诗人的作品,但因是“诗话”,大都不记载作者的身世甚至姓名。袁枚本人在当时名望很高,拜他为师,学习诗词创作的女弟子很多,当然都是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一般百姓人家是无此雅兴的。乾隆时期,南京这样的江南重镇,已经有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之下,妇女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没有别的什么媒体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的时候,诗词创作,为她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最好工具,吟诗结社,更是成立一个交流感情的平台。《红楼梦》中曹雪芹浓墨重彩地铺陈了金陵十二钗海棠社和桃花社的诗歌创作活动,不同个性和命运的女子难得地用诗抒发了她们内心的情感,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的。
唐人文脉宋精神,
闺秀千年秦妇吟
①
。
花谢花飞随水魄,
女悲女怨寄诗魂。
琵琶泪泣江司马,
石木情伤曹雪芹。
雅颂风流传万古,
易安漱玉
②
惨凄音。
【注】①《秦妇吟》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一座丰碑。诗人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此处借代古代妇女所受的屈辱与苦难。
②宋女词人李清照,字易安,后人辑其词作名《漱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