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蒲松龄的荣与辱

2021-05-26

(一)

我读完初中一年级的那个暑假,偶然从对门一位制作毛笔的手艺人家里,发现了一套线装石印版32开本的《聊斋志异》,薄薄的二十册,借来看看。刚开始实在看不下去,竖排繁体字不说,还没有正式标点,只在句读字的右侧加一个点。尤其还是文言文的,好多意思只能猜。就这样囫囵吞枣、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暑假,勉强把这套书读完了。繁体字多认了不少,文言文也稍有领悟。接下来我又读《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就觉得渐入佳境,越读越轻松了。后来我担任高中语文老师,我总是现身说法,布置学生暑假或者寒假读一遍《聊斋志异》,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当代学生最大的不幸就是阅读太少,一是没有兴趣——有层出不穷的新时髦吸引他们的兴趣;二是没有时间,沉重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把读书时间挤跑了,快餐文化害了当今的孩子——多余的话,不说了。

应该说,是蒲松龄引领我走进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仰慕留仙先生日久,晚年我得以在山东两位朋友(夫妻)的盛情邀请和陪同下,走进蒲松龄先生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蒲家庄,真是一大幸事!

展览馆有一幅蒲松龄的肖像是蒲氏后人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给地方文化部门的,当地将其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修补和重新揭裱,一式两份,省博物馆留了一份原版,现在悬挂在蒲松龄纪念馆的是复制件。蒲松龄先后两次为此像题跋,我摄下照片后放大识别其文字,右边一段文字如下(标点和括号文字注释是我所加):

尔貌则寝(貌丑),尔躯则修(高),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累世,代代)对尔孙子,亦□(这个字辨认不出)之羞康熙癸巳自题。

左边是蒲松龄后来又加上一段题跋:

癸巳九月筠(直率)嘱

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这幅肖像是1713年绘制的,但蒲松龄对这幅肖像画很不满意,原因是“作世俗装”,帽子和衣服都是官服的式样,蒲松龄认为自己七十四岁了,至老一事无成,羞对子孙,所以他特意加题一段文字,说明“作世俗装实非本意”。说句大白话,朱某人画的这幅肖像,戳到了蒲松龄的锥心之痛。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商人兼地主的家庭,但到蒲松龄成年,已经家道中落。他十八岁成婚,十九岁连续参加县、府、道三级童生试(考秀才),都是第一,一时名震乡里。但是,从二十岁开始,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省级考试,考中即为举人,有资格参加朝廷京城会试),蒲松龄每次都名落孙山。

在蒲松龄纪念馆,挂着一幅蒲松龄有案可稽的落榜记录表,其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落榜原因是“闱中越幅”,“闱中”就是考场,“越幅”就是违规。古代科举考试考生所答试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凡越幅者,即以违式论,试卷贴出,不予录取,旨在防止忤逆。蒲松龄参加乡试多次,照理说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据纪念馆解说员介绍,那次考试是因为蒲松龄的试卷中夹着一张空白卷(过去书写纸比较薄,容易粘连),比较可信,这真是“文章憎命”!蒲松龄七十二岁的时候,才因为才学出众,被县、府、道学官推荐为岁贡生,即国子监的学生,等于保送进朝廷最高学府进修,当然这对年逾古稀的蒲松龄只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是金榜题名,但及第的少,落榜的多。失落之后,生活还要继续,还要养家糊口,家境好的自然不用为温饱奔波,像蒲松龄这样的家境,那就要一边谋生,一边继续参加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过去常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落魄的考生有的就去自学医术,悬壶济世;更多的就开馆教书,或则应聘私塾。蒲松龄在落榜的日子里,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去江苏为其做了一年幕宾之外,蒲松龄主要给当地一毕姓人家做私塾先生为生。他的学生有毕家6个孩子,后来其中两人考取了功名,也算青出于蓝。

蒲松龄有一联语经常被后人拿来励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是,天不遂人愿,老天还是亏待了蒲松龄,他皓首穷经,在科场上,却是一位悲剧人物无疑。

(二)

历史不会注意一位落魄的老童生,但是蒲松龄却青史留名,文坛流芳。

受电视剧的影响,纪晓岚名气很大,是清朝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翰林院编修,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他却这样评价一位康熙年间连举人都考不上的蒲松龄:“留仙(蒲松龄的字)之才,余诚莫逮(比得上)其万一。”纪晓岚写过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形式和内容都有点仿照《聊斋志异》,知道这部书的人不多,但《聊斋》却家喻户晓。

蒲松龄的同乡兼好友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后人称王渔洋,康熙朝诗坛领袖人物)在蒲松龄考取秀才的头一年便进士及第,官运亨通,蒲松龄把刚写成的几篇志异小说寄给他看,他竟然看上瘾了,“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赏读之余王渔洋更赋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丝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注:王渔洋诗第一句用了苏东坡喜欢听鬼故事的典故。苏轼经常邀请别人讲鬼故事,当别人不想讲时,苏轼就告诉他“姑妄言之”——不妨乱说,称自己“姑妄听之”。】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今不绝。”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影响更大,他在蒲松龄故居留下一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稿成后,由于蒲氏家道贫寒,后裔也“无力梓成”,一直藏在家中,亲朋好友都曾借抄过,后来,越传越广,竟到了“人竞传写,远迩借求”的程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莱阳人赵杲刻《聊斋志异》,就是据传抄本刊刻的。后来传至同治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字硕庵),将稿本带往东北沈阳,其子英灏后供职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曾将半部手稿借给依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因事赴京城不幸染病身故,又适值当时遭八国联军侵华之乱,致使其所带去的半部手稿失亡。1948年东北西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刘伯涛同志下乡检查土改工作时,蒲家后人蒲文珊将剩下的半部手稿交给他转赠有关部门,原归北京图书馆收藏,后又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蒲松龄科举应试已经连连落第,怎么有写小说的雅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写道:

“才非干宝(东晋《搜神记》作者),雅爱搜神;情类黄州(苏轼,曾贬黄州团练副使),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多)。”“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译文:半夜灯光,昏昏欲灭,书斋冷清,桌案似冰。集腋成裘,妄想写成《幽冥录》的续编;把酒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实是可悲。唉!霜后寒雀,栖树无温;冷月秋虫,依栏自暖。知我者,只有那些冥冥之中的魂魄了!)

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搜集素材,至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清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自序说明了创作心境和环境,说明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抗争。《聊斋志异》虽然是文言小说,但其语言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聊斋志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使文言语汇产生活力,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现实生活。《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其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聊斋志异》自1765年初刻,其后200多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巅峰之作,蒲松龄也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三)

1966年秋天,正是席卷中国大陆的红卫兵破“四旧”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蒲松龄家乡淄川中学的红卫兵喊着惊天动地的口号,来到了蒲家庄。

红卫兵在村头设岗,杜绝人员出入,造反派头儿命生产队长去买来大字报纸,然后,写大字报宣布队长下台,造反派领导一切。此后,到一些农民家中翻箱倒柜抄“四旧”,将蒲松龄后裔珍藏两百多年的蒲松龄手稿、字帖、抄本,一一投入烈火。蒲松龄家族有规定,长房后裔存三老祖(蒲松龄)的书,侧支存字画,世世相因,不得外传,很多俚曲和诗词手稿,蒲氏后人至今能说出名的就有“三老祖写的八帖”“某某存过聊斋外编二十四种。”在兵燹战火中幸存的珍贵文物历经200多年,一夕之间化为片片纸灰。当时蒲松龄故居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纪念馆有人守护。红卫兵说要烧了,有位教师良知未泯,提醒红卫兵学生说;这是文物呢,请示一下上级吧。毕竟点火烧房的事非同小可,于是一级一级请示上去,谁也不敢说该烧,谁也不说不该烧。“十年浩劫”,蒲松龄纪念馆竟然安然无恙,馆藏文物劫后余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当时就有红卫兵想到了蒲松龄的墓,虽然那也是国家保护的文物,但掘墓比烧房更能体现革命的彻底性,而且不至于点火烧房,殃及邻里。于是红卫兵们浩浩荡荡来到了离开蒲家庄一公里左右的蒲松龄墓地。掘开蒲松龄的墓穴,原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墓至少是砖砌的,谁能想到就是普普通通的三合土,锄锹之下,口号声中,长眠地下二百五十多年的蒲松龄夫妻合葬墓被挖开,尸骨受到亵渎。让红卫兵扫兴的是,墓茔和棺木中没有找到一点金银财宝,可以视为无价之宝的是蒲松龄枕着的一套书稿,有人猜想是作者至今未有定论的《醒世姻缘传》,胡适等大师考证是蒲松龄的著作。但这部书稿见风不久就化为灰烬,谁也不曾关心到底是不是《醒世姻缘传》。红卫兵离开之后,蒲氏族人将尸骨草草埋回了墓穴中。

蒲松龄纪念馆的同志毕竟有点专业意识,他们在蒲松龄墓被毁第二天就找到红卫兵,索取了从墓里挖出来的蒲松龄的随葬品,现在这些东西就在蒲松龄纪念馆实物展出,计有:油灯台、烟袋锅、酒壶、酒杯、手串、铜镜、铜香炉、铜墨盒、铜手炉、铜簪、耳勺以及4枚石印章【分别是:“留仙”(阳文)、“蒲氏松龄”(阳文)、柳泉图、“松龄留仙”(阴文)】。随葬品的简单寒酸,足以说明蒲松龄家庭生活的拮据和困窘。“革命”的风暴把250年前的一位穷书生拿来鞭尸问罪,这是何等的野蛮和荒唐!我在纪念馆的展柜面前,伫立良久,把每一件伴随蒲松龄入土的器物摄入镜头,回来后在电脑前再次仔细琢磨这些普普通通的家用器具和文具,仿佛每一件都记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眼前想象着一位清癯消瘦的老人抽着烟袋锅,品着一杯薄酒,难以抵御齐鲁大地寒冷的冬夜,小小的铜手炉温暖着老人冻得有点僵硬的手指,他打开墨盒,在一盏如豆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刺贪刺虐,讴歌爱情,鞭挞丑恶,写下200多万字的文章、诗稿、俚曲……

从蒲家庄去往蒲松龄墓地,现在是“聊斋园”,沿着中心甬道上行,路边不时出现一些草顶凉亭,每个亭子挂一个牌匾,文字大多是《聊斋志异》中一些著名篇目的名称,也有一些不伦不类的名称,客观上歪曲了《聊斋志异》中狐仙鬼怪故事的社会意义,但游人稀少,基本上是荒芜的。

1979年,政府重修了蒲松龄和他夫人的合葬墓,新添的墓碑是沈雁冰(茅盾)题写的碑文。

墓碑镌刻的字有点多,右边是蒲松龄生卒年及年龄,左边碑文如下:

原有一七二五年淄川张元撰文墓表一九六六年秋毁于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之……(下面的字被祭台挡住了)

沈雁冰敬书
一九七九年三月

在歇山顶墓亭内,竖着1979年重刻的张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墓亭门有铁栅栏围着,相机拍不全。想细读一遍也很困难。石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表文系蒲松龄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文,略述了蒲松龄的生平、简历。碑阴镌有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氏著作表及奉祀人名讳。该墓表最早立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蒲松龄四子八孙共立。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表,系1979年依原碑拓片为据重刻,孔庆汉书丹。

柳泉,原名“满井”,当年此处有泉,外溢为溪。相传蒲松龄在此设茶采风,搜集民间传说。我对此说比较怀疑。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时候正是青壮年时期,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和教学谋生,是不太可能常年设茶采风的,偶尔在此歇息,与乡人闲聊,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采集民间奇闻逸事,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蒲松龄生前除了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多幕宾之外,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泰山,在家乡教书近50年,应该说并没有周游四海,采风猎奇的机会,他在《聊斋志异》里写的那494篇故事素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谜。

现在泉水没有了,所立“柳泉”碑是沈雁冰1979年3月题写的。

(四)

在淄川县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悬挂着由路大荒题写的匾额。路大荒(1895年—1972年)是蒲松龄同乡后学,淄川县菜园村(现淄博市淄川区淄城镇菜园村)人,著名学者,是杰出的聊斋学研究先驱,版本目录学专家,古籍、书画、古玩鉴定专家和书画家,是中国收集蒲松龄手稿最多的一个学者,在众多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

由于蒲松龄家境困窘,其文稿在蒲松龄生前无一付梓流传于世。历经战乱和“文革”浩劫,其散佚焚毁的难以计数。在日本,就收藏着蒲松龄所撰写编辑的题名为《聊斋编处事格言百全》(残稿),稿本封面与正文前皆残缺,至于失去多少,不得而知。后人将这些残稿按其内容命名为《省身语录》,幸好序言部分完整,可以揭示蒲松龄此稿撰编的目的。

其序言如下:

先人盛德之名,闻于乡党,凡族人戚友,小有讼事,必来剖愬(同“诉”),求得一言,以判曲直。然生平主于忍辱,时有妄人相干,惟付之不见不闻。余时方少,虽不敢言,而隐谓先人之不武。由今以思,余兄弟不失读书种子,皆忠厚之谟所胎留也。余半生落魄,碌碌无所短长,自念遗行或多,故不足以发世德之祥,敬书格言,用以自省,用以示后。子能体是书,便为跨灶,孙能体贴,即为亢宗,凡我后人,共听之哉!康熙甲子。

【译文:我的长辈高尚德行在乡亲中闻名,凡是本族人有什么争议的事情,一定会找我父辈倾诉,求得一句公道话来判断是非,然而平生总是忍让,不时有些狂妄之徒来干涉,我父辈也当是没有看到和听到。我那时候还小,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认为我长辈没有威严。从目前来看,我们兄弟并非不是读书之人,都是遗传了我们长辈忠厚老实的人格和性格。我半辈子落魄失意,碌碌无为没有什么长处,自己常常认为长辈的教诲我记得很多,所以不能够使得家族继承世世代代的德行而发达,所以恭敬地写下一些格言警句,用以自我反省,用来教育后辈。你们能够体会这本《省身语录》,便可以儿子胜过父亲;孙子如果能领会,就能光宗耀祖。凡是我的后代,都要听从省身之教!康熙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从序言可知,蒲松龄编撰《省身语录》的时候才45岁,但看序言,却有点像是遗嘱,是对子孙后代的道德教诲和警示。

蒲松龄纪念馆专门有一个展室选了《省身语录》制作成展板,从内容看,是配合党内廉政教育的主题。蒲松龄及其家族后代虽然无人为官,但语录却多涉为官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蒲松龄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写作《聊斋志异》刺贪刺虐的动机。在《促织》一篇末尾“异史氏曰”的一段话,蒲松龄对促织的故事分析得非常大胆,他说:“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这段话在盛行文字狱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居然没有惹火上身,很侥幸偶然。如果蒲松龄生前身后有恶人举报告密,蒲氏家族早就祸及九族了!

以下是蒲松龄纪念馆选展的《省身语录》,语录如同对联,讲究对仗,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解读】为官者要视百姓为子女,不要认为百姓可欺侮,更要为自己的后代积德;百姓称你为父母官,不要认为官好做,应尽到视民如子的责任。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

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解读】善于体恤民情,堪称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多为百姓奉献,是为自己的后代积福寿。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半点,人沾万点之恩

【解读】为官者应“俯首甘为孺子牛”,应发扬“先锋”作用造福百姓。一点一滴的付出关乎民生民利都至关重要。

一念过差足失生平之善;

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解读】一时间的过错会埋没了终生所做的好事,一生检点谨慎也抵不过一个污点。

富儿因求官倾赀;

污吏以黩货失职。

【解读】富家子弟因求官位而倾家荡产;贪污的官吏因贪财而失职守。

能媚我者即能害我,宜加意防之;

肯规予者必肯助予,且倾心听之。

【解读】能谄媚我的人就能害我,要特别注意提防;肯规劝我的是诤友,要听取他的建议。

勿施小惠伤大体;莫借公道遂私情。

【解读】善于体恤民情,堪称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多为百姓奉献,是为自己的后代积福寿。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后尘之羞;

萝茑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

【解读】苍蝇依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极了,但难以避免依附在马屁股后羞耻;茑萝缠绕着松树生长,高倒是高了,却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解读】洁身自好才不迷失自我;爱护百姓重在亲近百姓。

公平正论莫使犯手,一犯手则遗羞万古;

权门私窦不可着脚,一着脚则沾污终身。

【解读】公平正直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千万不能去触犯,一旦触犯,就会留下永远的耻辱;

权贵们玩弄权势的地方,千万不能涉足,一旦涉足,就会玷污一世的清名。

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君亲;

道岂贵博施,要在有裨民物。

【解读】官不在于多么尊贵显赫,只要无愧于君王与父母;德不取决于布施的广博,只要对黎民百姓有所助益。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解读】安乐时要想到危机,身处太平岁月要为乱世做打算,考虑长远,警钟长鸣。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手便下流;

行善若缘无枝之树,欲住脚即后坠。

【解读】防止欲望如逆水行舟,停止摇橹,船便倒退;行善事如攀没有枝的树,有停止的意念,便会坠地。

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解读】约束自己只有清廉为适宜,处事以退让为高尚。 x9libz4SWttISZGTzh8mC2pAUyoWOuvtlwJuX74ln161Xj+HvF4xTDLbA4l77/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