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7.沙果园

我小的时候,在南留村村南,村子的最南端,五队最南头的一家,往东一点的农耕地里,有一片沙果园,那也是我们常去光顾的地方。

说是光顾,其实都是黑暗料理,偷着去,当然那个时候也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之后,好像也是刚刚划归社会主义的人民公社,公私合营阶段以后。这片沙果园是一家私人果园,是南留村从初级社到中级社到高级社直到划归人民公社,一直保留着的一片过去那一个地主或者是富农家里的果园。

记着后来大概是划归南留村第五生产队。

五队在南留村的最南面,是一个狭长但却不规则的一条半截子街道,西面一排很长,约有一公里地的路程,全是五队的社员,东面却是大约三百米的十几户人家,好像还掺杂着三队、四队和五队的几户。

我们统称为南门(南迈),往南,便是我们南留村第十一生产队的晒麦场了。

我那时候年龄太小,每次去生产队的晒麦场,去生产队的洋井,去南留村十一队的集体农田里,都要路过,南门,路过南面的巷子(南迈)。

小时候,父母亲也在南留村有几位要好的朋友,母亲家里离得远,便在南留村结交了几个好姐妹,有芬芬姨,有云侠姨,她们年轻时候也是经常来往,后来孩子们大了,孩子们多了,也就各忙各的家庭,慢慢地疏远了。但是我家和芬芬姨家的来往,直到现在我们父母去世后也一直来往着,也是在我们父母去世以后,我们更是会视她们如亲人一般,只是来往的时间不如以前了。

去场间,去地头,尤其是去南留村的自流井,那也是我们这些孩童乐此不疲的事情了。去场间时不时地能混个好吃的;去自流井能玩水;去田间地头能碰上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瞎(哈)好能吃个肚肚圆,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有时,我们也偷偷摸摸地钻进沙果园里,偷着尝个鲜。

说实话,那时候总感觉沙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果品了,果肉沙散,果体不大,果色娇嫩红润,绿红对称,成熟了的果子红黄相伴,摘下的果子一般会和果柄相连,“吃个沙果留个把把”,是可以拿着把把吃沙果的,小孩子都很喜欢吃,有时能在嘴里含上一个下午。

后来,也就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在全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土地是农业的命脉”。全国七亿农民八亿兵,粮食是农业生产第一需求的年代,沙果园也在我们不知不觉的记忆里消失了。

从那时起,站在南留村南迈最南端,或者站在南留村十一队的晒麦场上,只要看见终南山长安户县段的圭峰山顶飘来一片白云,几乎南留村的好几个生产队都会紧张起来,生产队长会首先号召村民集中到场子里收麦子,早上天气好好的,大中午的,看见了云朵,就要火急火燎地赶往田间地头或是晒麦场。不是去堆麦秸集子,就是要去场间集中盖已经碾过场的麦粒。

关中有句谚语,“高高山戴帽,白雨发泡”,是说圭峰山。

还有风的谚语“自古长安西风雨”,在我们南留村以及附近的村子,东南西北风都刮过,但各有季节优势。夏季最喜欢南风,也叫下山风,凉快;冬季最不喜欢北风,也叫冷风,冻得人直哆嗦。

还有云的谚语,“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晒干麦;云往西,老爷骑马穿蒴衣”,是说沣河两岸天上的云。

而在我们长安沣河两岸,南山有云便有雨,也是随之而来的事。老一辈农村人对农业气象的掌握往往是恰到好处,不服不行的。

前几年,我因有事去了趟新疆。在乌鲁木齐,哥哥嫂嫂陪我们去了趟乌市最大的红什么公园,在那里休息的时候,周围一大片的沙果园子,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他们说,这是海棠果,当地是没有人吃的,喜欢吃的朋友可以随便摘下来吃,也可以带走。说着便摘了几个,我一看是沙果,我是认识的,但他们说是海棠果,我也跟着认为是海棠果。今天去师大对面的华东一家超市看见了,就专门挑选了几个,回来想让孙子吃,也是随便认识一下另一类水果,结果在他们水果摊位的标注上,显示的是“沙果”。

头条百科是这么说的“蔷薇目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沙果属蔷薇科,仁果亚科,苹果属,别名林檎、花红果、萘子。布于西北、华北、东北以及长江以南各省。沙果性平,味甘酸,具有止渴生津、消食化滞、涩精的功效。沙果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沙果香气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当下的畅销果品”。

这我也是欣慰了,的确是“沙果”。的确是那个小时候的记忆里的“沙果”。

2021年7月27日 aLaOa1ZRjpOeVjVLCiqWs+iGss/3OogtjbsGYE95dy2GczsMQqst41qBQ58Rx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