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召公谏厉王止谤》,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延伸阅读:《太宗罢朝》
《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厉王 虐 ,国人 谤 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 召 公曰:“吾能 弭 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 壅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瞽 献曲,史献书,师 箴 , 瞍 赋, 曚 诵,百工 谏 , 庶 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 、史教 诲 , 耆 、艾修之,而后王 斟 酌 焉,是以事行而不 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 隰 之有 衍 沃 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 彘 。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公元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弭(mǐ米):消除。
障: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
宣:疏导。
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公卿:指执政大臣。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史:史官。书:指史籍。
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诫性的文辞。
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庶人:平民。
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悖(bèi倍):违背道理。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兴:兴起、表露之意。
阜:丰盛。
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乃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会须:应该。
廷辱:在朝廷中当众官面而侮辱。
朝服:礼服。皇后的礼服从首饰到鞋袜都有一整套规定,外衣为深青色,上画有锦鸡。这种礼服只在举行盛典时才穿用。
明:开明。
熟读《召公谏厉王止谤》《太宗罢朝》,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看看你能考几分?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目”的意思是:
A.使眼色
B.眼睛
(2)《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可以看出厉王是一个:
A.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B.不想听别人意见的人
(3)厉王最后被老百姓赶跑,流放到了:
A.彘(zhì)
B.海南岛
(4)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那么,“田舍翁”指的是:
A.唐僧
B.魏征
(5)《太宗罢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
A.知错能改的人
B.死活不承认错误的人
二、简答题(10分)
在本讲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请用楷书认真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明两点理由。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