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进大凉山

等我到了瀑布沟大桥,后面的“凉山甘洛欢迎您”的大牌子很是醒目。感觉应该走了从汉源到甘洛路程的五分之三了。

剩下五分之二路程要走的国道245线,和省道208是一起的,这一路上的高山落石情况更厉害一点。我好几次快蹬不动了,都硬着头皮踩下去了,不敢停留。

一路上穿过了12个隧道,虽然隧道不长,但里面挺冷,还有大货车震耳欲聋的声音,而且有两三个隧道还没灯,全黑那种,没灯全黑也就算了,刚好这几个还是上坡,近一千米的隧道感觉骑了好几个小时。

过了瀑布沟大桥,一路上还能看到不少当地人在路边山上放养的羊,这些羊也不怕人,一边骑,时不时地飘来的这种羊腥味着实上头。

出甘洛,爬上“九道拐”,花了近一个小时,一开始看到路边的“长上坡”的标志,腿都有点打颤了。

路边种植的樱桃都红了,看着有些诱人啊。沿途能看到一些有彝族特色的房屋,在他们的院墙上,印刷的少数民族的图案,挺漂亮的。

在山里骑行一会儿,感觉一会儿阴天乌云,一会儿蓝天白云,好像这天气是跟着云走的。

从甘洛到越西这段路,风景真是好得没话说,从汉源到甘洛这段路,风景就要差一点了。

说真的,像骑行川藏线之类的,网上都能找到骑行攻略,就骑大凉山省道这段路,网上基本上找不到,这前路漫漫,我都有点期待接下来会在路上看到怎样的风景了。

这些路基本上没什么车来走,就算是运输,大家也会选择路况更好,距离更短的国道,所以,在这条清静的路上我也骑得更加随心所欲。

在路上就碰到很多放养的羊,它们直接就在马路中间散步,不怕人,偶尔有车来了,才自觉地跑到一旁,“咩咩”地叫几声。

路边的山泉水,很凉,可以洗脸也可以喝,在大山里骑行,碰到这样的山泉,我都会装上一瓶。

正往前骑着,发现前面拐角处的一个路边小平台停着两辆摩托车,走近了我也停下来休息,看着车上大包小包的装备,也是跑长途摩旅的,车牌是四川的。

两位骑摩托车的大哥停下来休息,都姓张,看样子估计有四五十岁了,他们是从云南出发,到攀枝花,然后到西昌,越西,甘洛,之后要经过成都,最后到重庆。

他们的路线和我正好相反,我们聊了二十多分钟,彼此交流了一些路况信息。

最后分开的时候,加了好友,拍了张合影留念。

张大哥问我:“你还要水不,我这儿有开水,给你倒个。”说着指了指他车上绑的那个大水壶。

“我这还有水,刚才还在前面没多远的地方那儿打了一瓶山泉水。”我的两个水壶都已经装满了,便好意谢绝了。

我好像在路上从没有喝过开水,一直都是冷水,我带的保温杯,里面都是装的凉凉的山泉水,有时候水喝光了,我就在路边的商店买一瓶冰冻的雪碧,接着把雪碧倒进保温杯里。

如果商店里有卖的,我还会买一包雪碧味的小冰块,小时候经常吃的那一种。我把它们放进杯子里,能让我保温杯效果更好。

在早上出发的时候,装满这样一杯雪碧。即使是在炎炎烈日下,到了下午四五点,我打开它,轻喝一口,就像电视里广告词说的那样,“心飞扬,透心凉”,爽得很。

最后张大哥执意送我一瓶维生素饮料水,还有一些山楂零食,我说不要不要,然后大哥说了一句:“拿着吧,我们这是骑摩托车,你骑自行车的比我们辛苦。拿着,没事没事,天下骑友是一家!”

“天下骑友是一家”,之前在网上贴吧里看到过这句话,有点印象,现在又听到张大哥说到这句,哇,真的是感动。

在骑到越西县地界的时候,拐角处的一个垭口,有一大片空地,在满地碎石子中有一块稍微平整的地面,上面放有一个灰色的防潮垫,一个橙色的睡袋,在防护垫有旁边两个硕大的自行车驮包。

一大块破旧的地界碑靠近公路一旁,长宽大约都是四米,上面的字体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有些脱落,有些字体已经看不清楚了,壁面上有的地方黑的发白,就是风吹日晒的缘故。

在地界碑下,一辆旅行车倒置着,一位身穿黄色T恤,外面套一个红色短衫,下面穿一条短裤,一双旅行鞋,扎着丸子头,脖子上竖挂的草帽的大高个正在调试他的自行车。

外国骑友?我心里一惊,这地方还能遇到外国人?

我走近后一看,还真是啊!

“Hello,你好。”我脱口而出。

“Hello。”他抬头注意到我了,回应我一句。

然后接着我再想说什么,却发现脑子里没能蹦出一句相关的英语,噢,我的天哪,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刻,我多少有点怀念那些睡着的英语课堂,还有我那漂亮的英语老师,我得说句抱歉。

我尝试用中文问他从哪里来,现在他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国家,肯定会几句中文吧,更何况还是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的大山里。

我用我三句半的英语和他三句半的汉语“强行”交流,当我们提到对方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和汉语,就一起笑笑,哈哈,虽然场面一度有些尴尬,但我们都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所以都能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彼此骑行这种真挚的情感!

从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我了解到的大概信息就是,他从云南丽江骑过来的,然后接下来要骑到成都,过西安,到内蒙古。

当他知道我要去云南,走他来时走过的路,他就告诉我后面的风景很漂亮很漂亮。

我听到他把“beautiful”重复了好几遍。

他昨晚就在这儿露营,我看了看周围的地形,露营的平台正对着的山谷,两座绿油油的大山夹着一条黄泥浆的河水,横在眼前,视线辽阔,风景是不错,但估计晚上风也挺大。

在这么偏僻的地方露营,我真的很佩服。

想起之前骑摩托车的张大哥对我说:你骑自行车走这样的路,在这么偏的地方,我可不敢,所以我只好骑摩托。

现在我想说,骑自行车走这样的路,在这么偏的地方扎营,我可不敢,所以我只好住旅馆。

我在一开始选择进入这条偏僻的乡道时,晚上在旅馆,躺在床上,就用手机导航过。然后没过多久,手机竟然给我弹出一个新闻,是说前不久,越西这边刚破了一起贩毒案,我查资料发现,越西是大凉山最贫穷的三县之一。这下,原本还打算在户外露营的我,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担心所害怕的心态往往会成为我们挑战自己的重要障碍。你看,张大哥不敢的事情,我做到了,我不敢的事情,外国骑友做到了。

在简单的告别外国骑友之后,我继续出发往越西县大屯乡走,在路上还在想这事,猛然意识到,我天,我不是有手机嘛,我可以翻译啊,我可以中英互译啊。

哎,真是蠢到家了,两人还在那里用着原始的方法连猜带比划,却把先进科技遗忘在裤兜里,临走时都拿出来拍合照了,也没能想起还有手机翻译这一功能。

不走国道,也不走省道,就走乡道,一路向着泸沽镇方向骑行。

从越西出来,在乡间的小路上,老远就看到三个小朋友冲着我笑,他们似乎对我这个外来客很感兴趣。我停下来,跟他们打招呼,从兜里掏出三块大白兔奶糖给他们,他们似乎有些警惕,摆摆手表示不要。

我说:“这是糖,可以吃的。”他们还是不要,只是在那儿笑。

再往前继续骑,路边有一群小女孩背着背篼正结伴往前走,个子矮一点的,背篼底部都抵到膝盖弯曲的位置了。

有的手里拿着零食,正想用牙齿把包装袋撕开;有的手里拎着原本装大米的口袋,不知道她们去哪里装什么东西。可能是农田里,又或者是集市上。

有个女孩个子高一点,我从她们旁边经过,她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可能对我感到好奇,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她们早早地就在帮家里干活了,在大人眼里,她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可是,“懂事”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好好享受童年的。

在乡道上骑行,不像省道国道那样遇到的车多,经常可以看到当地人在路上赶牛、放羊、还有的坐马车。

早上出发的时候,天一直都是阴着的,我一度以为要下雨,所以前面没怎么敢歇息,心里想着先翻过“小山”再说。

明显地感觉到坡度越来越陡,盘山路一个弯一个弯地往上绕,来到路边的一块岩石面前,就到了传说中的“小山”。

虽然此处名字叫“小山”,但要翻过这座山可不简单,千万不要被它名字骗了。

岩石上的字是“相岭三重天,山路十八弯”,到底有多难翻呢?这么说吧,我花了5个半小时才到达山顶,一点儿也不夸张。

越往山上骑,雾就越大,天气也越冷,小山的海拔有2468米。

后来山上的雾越来越大,来往的汽车都打开雾灯,缓慢行驶。我上坡骑不动了,就推车走在路上,四周很是安静,静到可以听到头顶的高压线电流滋滋作响。

这个时候又冷又累又乏,怎么办?打开音乐听歌。我一直都认为音乐是与空气、阳光、水同等重要的,它能给人在精神上带来一些力量!

到了一个类似于观景台的地方,有一块碑,上面用红字写着“红色彝乡,文昌故里”。

大雾弥漫,我把自行车停在碑前,拍了张照片。稍微休息一会儿,打开手机看地图一看,原来“小山”到这个位置已经翻得差不多了。

正休息呢,前面慢悠悠地来了一群羊,它们正在到处找东西吃。看到它们在吃游客剩下来的垃圾,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骑到山顶的时候,发现之前从我身边开过去的汽车,都堵成了长队,我从路边的空隙穿插往前骑,才发现前面有两个大货车发生了剐蹭,才造成了堵车。

我前后看了一下,粗略估计得有一百多辆车堵着。

两辆大货车,把整个车道基本上都占满了,小车根本就绕不过来。

在海拔2468米的小山这样的尴尬位置,交警一时半会也来不了,司机们正在协商解决呢,这个时候还得是我的自行车,我边蹬车心里边笑。

接下来的路程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基本上要和上坡说拜拜了,几乎是一个小时的下坡,全是蓝天白云。

想起我上午的5个半小时的辛苦,再看看现在的美景,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就是一种“骑行的感动”吧。

本来我之前没有戴防风护目镜,也没有戴魔术头巾,因为下坡嘛,享受风速的感觉太舒服了,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嗨起来,忍不住高歌。

结果一口气吞了好几只小虫子,还有一两只直接迷到了我的眼睛,不得已,这才停下来,把装备戴好。

途经喜德县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正在田里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是辛苦,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了。

放养的马群在秧田旁的草地上吃草,蓝天上一团白云,草地上一块阴影,阴影里卧着老黄牛。风把云吹动,阴影从老黄牛身上移走,老黄牛便起身跟着走了,随即又躺下,啃一啃周边的草。

我也没想到下坡能快这么多,在中午两点半左右,就到了计划的目的地泸沽镇。一看时间还早,想着不如骑到西昌算了,于是说走就走,一路狂奔,在下午六点四十赶到了西昌。

从越西县城到西昌,骑了一百三十多公里,上午一直在爬坡,特别是“小山”那段,累坏了。

晚饭找了家餐馆,点了份炒饭和一瓶啤酒,吃得很饱。

在西昌邛海附近找了个青旅,名字叫做“西昌在路上青年旅社”。在路上,挺符合我现在的状态,所以我在众多的青旅排行榜上一眼就看到了它,而且它的价格也是相对较低的,只要二十几块钱。

当我骑到青旅附近,是在一个小区里面,具体找不到位置,只好给老板娘发信息,加了老板娘微信好友。

她告诉我在哪一个单元楼哪一个房间,然后又告知门上的密码,让我自己进去,找一个男生的房间,去指定位置领一套床单被罩,找一个上下铺自己铺上就好了。

她自己在外面还有事情,今天就不回来了,明天退房也是一样的,把床单被罩收拾好,放在洗衣机那里就可以了。

第一次住青旅的我有些惊讶,心想入住方式这么随便嘛,这么自由?我提前告知了老板娘说我是骑行过来的,有辆自行车不能放在外面,老板娘直接让我放在客厅里就好了。

我扛着自行车上了二楼,输入密码,打开了门。

这就是一个自己家的房子改成的一家青旅,三个卧室都放了上下铺的架子床,客厅的一个书架,上面放了一些文学、地理、旅行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可爱的小饰品。

墙上贴了一些关于骑行、音乐、汉服的海报,飘窗上的松软坐垫,窗户上的彩灯点缀,随处可见的盆栽绿植在书架上,窗台上,电脑桌上,还有一把靠墙竖放的古筝,真是文艺氛围十足。

收拾好之后,在房间里和一位西安大哥聊了起来,他是来这儿旅游的,住了两三天了。我问大哥关于邛海景区的情况,看看能不能骑自行车环邛骑一圈。

大哥告诉我说,你早上六点多去邛海景区,可以不用门票,因为那会儿售票厅还没开,也没有工作人员管,你骑车直接进去就行了,很多本地人都去锻炼身体。

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如此操作又可以省下一笔门票钱,为了明天能早起,我晚上早早地就睡了。

早上六点十五分左右,到了邛海景区,这个时候骑车还是挺冷的,但是早上的空气也确实是好。

景区内有专门的骑行通道,住在这附近的人,很多都起早来这里锻炼,而且还有不少骑行者。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西昌市的城镇生活用水,还有工农业用水都是从这儿来的。它的形状虽然像个蜗牛一样,但周长却有35公里,我绕着骑行一圈,大概用了两个小时。

从邛海景区出来,已经八点多了。这个时候,门口的售票厅已经有工作人员在上班,没有买票就不能再进了,看来还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啊。

从西昌到德昌的路上,有很多的风力发电机,之前从汉源一路过来的时候也看到不少。

在炎炎烈日下骑行,我常常幻想,要是这些风力发电机能变成我手握的小风扇就好了。 SMN4p7N0OxHLg7NEbCCvMaKCPQ0pmHJB8bYM2iQKtl0Mre3yjNDwlObD0N7tM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