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某三甲医院的代谢科,李医生的诊室每天都会迎来几十位“越吃越虚”的患者。38岁的程序员小王是典型代表:晨会前匆忙灌下的冰美式、下午茶续命的奶茶、深夜加班后的烧烤,构成了他“燃料不断”的日常。但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和空腹血糖异常,让他陷入困惑:“我每天热量摄入绝对没超标啊?”李医生调出他的连续血糖监测数据,指着那些在深夜飙升的曲线说:“你的基因在凌晨两点分泌消化酶的能力,只有正午时分的30%。这些本该沉睡的时间吃进去的烤串,就像往生锈的传送带上倒原油。”
这并非孤例。斯坦福大学团队在分析3万份基因样本后发现,携带“夜食基因变体”的人群中,62%的人存在夜间暴食倾向,他们的CRY1基因就像被拧松了发条的齿轮,导致褪黑素分泌比常人延迟2小时。当这类人群在晚上十点啃炸鸡时,他们的胰腺细胞其实早已进入“休眠模式”,那些未被及时处理的葡萄糖,最终在血管里凝结成危险的糖化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