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27分,李薇第8次把手机放回床头柜。她刚看完某博主测评智能床垫的视频,系统紧接着推送了《当代人睡眠质量白皮书》,而当她试图关掉屏幕时,一条标着“95%用户看完失眠”的红色进度条短视频又跳了出来——这是她连续第31天在深夜三点前收到睡眠类内容推荐。
这个在北京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的姑娘,曾是朋友圈著名的“睡眠模范生”。三年前她会在睡前点燃香薰蜡烛,用钢笔抄写《庄子》片段,手机永远留在客厅充电。直到某天深夜,她偶然点开同事分享的助眠音效视频,从此掉进推荐算法精心设计的陷阱:白噪音歌单、冥想课程、甚至凌晨直播的ASMR吃播》……这些打着“助眠”旗号的内容,反而让她的入睡时间从23点推延到凌晨3点。
“就像有人在我的大脑里装了盗梦装置。”她在心理咨询室这样描述。而当我们解剖这个“盗梦装置”,会发现其核心部件正是推荐系统的成瘾性设计——它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人类最古老的生物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