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李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宅男”。他自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过上宅在家的生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玩网络游戏、观看动漫和参与线上论坛的讨论。他觉得网络世界相比现实世界来说更为舒适和安全。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难题。
由于长期宅在家,李先生的社交技能逐渐退化,他害怕与人面对面交谈,担心被他人嘲笑和排斥。尽管有时感到孤独,但他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外界的挑战。他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劝他走出家门,尝试参与社区的活动,或者找一份工作,都被他婉拒了。
李先生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和家人的经济支持。这种过度依赖和社交生活的缺乏逐渐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他变得越来越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宅男”或“宅女”现象,揭示了人群中众多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和疏离,这往往导致个人社交技能的退化和心理健康问题,并进一步加深个体宅家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不仅是个人问题,也诱发了社会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婚姻率持续下滑,从2013年的1350万对夫妇降至2022年的680万对。如今,“宅”文化在中国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标签,而是一大群消费者的特征。在“论坛族”和“游戏族”中,有六成人群集中在15—25岁,而在“血拼族”中,超过七成为女性。据统计,近五成的Z世代属于“宅”人群。现实情况是,许多“宅男”和“宅女”也渴望过上正常的现实生活,但适应性成了他们迈向现实生活的巨大障碍。
对生活的适应性是一种难得的内在能力。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这种生存能力,它是人们优化自我、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它。中国相当一部分“宅男”“宅女”正是那些挣扎着想让自己更适应生活的一群人。
对生活的适应性又称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遭遇压力、逆境或者不利环境时,具有的高效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得到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特质,而是一种可通过不断内在成长获得的、可塑性极强的心理素质。通过一系列向内生长的实践和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培养和加强自己的心理弹性。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述了他在不同年龄阶段经历的内在成长和心理适应过程。“三十而立”描述他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住了。“四十而不惑”描述了他内在认知的成熟,对自我和外界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阶段,更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是良好心理弹性的一个明显标志。“五十而知天命”描述了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接纳,拥有更高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六十而耳顺”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更多地体现了孔子从内而外的平和和自在。这是长期心理适应和内在修炼的结果,也是极佳心理弹性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和作家萨拉·康拉特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多次面对转折和压力时,通过向内生长和自我反思,成功地提升了自己的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在这一向内生长的过程中,萨拉·康拉特同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专注于同理心与社会联系。她结合自身经历和专业知识,以科学和系统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在逆境中增强心理弹性。
具备高度心理弹性的人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特质。
首先,他们能够在遭遇个人或社会层面的挫折后迅速恢复,甚至将这些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动力。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埃隆·马斯克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多次失败,但他从中汲取教训,并最终建立了多个高度成功的公司如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其次,高心理弹性的人擅长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让他们作出的决策更加全面和精准。这种能力也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和压力重重的情况。以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例子。在他面对大萧条的巨大压力时——数百万人失业,经济崩溃,社会不安,他不仅没有选择回避或妥协,还展示了卓越的心理弹性,提出了统称为“新政”的一系列革新性的政策和项目,全方位地应对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多重危机。
向内生长,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优化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限制和潜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对于那些想让自己更适应生活的人来说,向内生长提供了一种全面和科学的途径。通过增强自我认知、培养心理弹性,一个人不仅能够更好地面对当前的生活挑战,也能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