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修炼是必须的吧?

传说达摩是南印度的一位佛教僧侣,约在5世纪末或6世纪初来到中国,带来了禅宗的教义和独特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禅宗的始祖。他到达中国后,据说曾拜访了南朝的梁武帝。梁武帝问达摩:“我建了许多寺庙,施了许多功德,我能得多少福报?”达摩回答:“无实福报。”这回答蕴含的意思是,向内生长不是和神佛做生意。梁武帝听后感到困惑和不满:“怎么达摩的教义与主流的佛教观念不同呢?”所以他并不重视达摩。

因为与梁武帝的会面未能如愿,达摩决定远离世俗,他来到河南省少林寺附近的少室山,选择了一个洞穴面壁冥思。他坐在那里,面对着洞壁,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冥想。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有两个典型的传说故事,一是“瞌睡割眼睑”的故事,二是“壁前留影”的故事。在第一个故事中,达摩在冥想时不时会感到困倦,为了防止自己睡着,他割下了自己的眼睑,抛在地上。据说,从这些眼睑上生长出了世界上第一棵茶树,象征着警醒和清醒。据第二个故事,达摩面壁如此之久,他的影子被印在了洞壁上,成为一种永恒的见证。

达摩为什么要面壁九年之久?这在达摩本人的著作《四行观》(通常的名字是《达摩大师四行观》)中有明确的说明。这篇短文开篇就说: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向内生长取得成果(即“入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并且解释了“理入”的方法,是一种离开世俗“出世”的方法,即通过深入理解和悟透佛教教义来实现精神觉醒的途径,其中就提到了“凝住壁观”,也就是“面壁”。“面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其实是强调对所有生命本质上的平等和统一的深刻认识,它要求放下妄念,回归真实本性,达到超越自我和他人、凡人和圣人之分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不依赖外在的文教,而是通过内心的静默和悟性来实现与佛理的合一。

很显然,达摩大师采用的是“理入”的向内生长方法。

那什么又是“行入”呢?行入指的是在世俗生活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和行为来达到佛道的方法。包括“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其中的报冤行,指当遭受苦难时,修行者应认识到这是过去恶业的果报,并应以平和心态接受,无怨无悔;随缘行,意味着接受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认识到这些都是因缘所致,心境不随外界变化;无所求行,强调放下世俗的贪欲和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称法行,指认识到佛法的清净本性,并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理念,包括慈悲和施舍,以去除内心的妄念和障碍。

总之,“行入”所描述的行为规范和我们当今所描述的“佛系”行为似乎很像。

达摩面壁九年多,其实是一则象征故事,它表明修炼是必须的,向内生长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持续的内省,单纯的理论学习和理解远远不够,实践才是关键。即使像达摩这样的高僧,也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修炼来达到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美国游泳教练谢曼·查伏尔的故事,在必须修炼方面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查伏尔在游泳教学和训练的理论实践方面堪称一流,在他的教练生涯中,为美国及其他有关国家,培养了多名世界级游泳巨星,比如大名鼎鼎的“飞鱼”施皮茨就是出自他的门下。他们先后74次打破奥运会纪录,62次打破世界游泳纪录,创造80次美国全国游泳纪录,夺得16枚奥运会游泳项目金牌。尽管如此,查伏尔教练自己却不会游泳,这一事实尤为引人注目。

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查伏尔的游泳技巧帮助美国队取得了辉煌成就,赢得了多枚金牌。然而,赛后队员们将他抛入泳池以示庆祝时,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原本以为是开玩笑的队员们突然意识到,他们的教练确实不会游泳,于是急忙将他从水中救起。

查伏尔的例子证明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修行之间的差异。他虽然对游泳理论和训练策略了如指掌,但由于缺乏实际的游泳修炼,自己却不会游泳。这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及两者的区别。即便是最高深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取代实践和经验积累。

而向内生长的修炼,比单纯的技能(比如游泳)练习要复杂得多。比如,要在修炼过程中找到自己潜意识中许多毫无道理,同时又有害无益的信念…… 5Z+q6YoNeR7W7qXo2zJHamfqMe/kxGW73qiB2IW1f0rhG4X6JuCw/UXQ5sknO+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