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通过其影片巧妙地呈现了心理学大师们关于内在成长的理论。在电影《阿凡达》中,当人类计划摧毁纳美人的家园——神圣的家树时,主人公杰克决定尝试驯服潘多拉星球上最危险的生物之一——托鲁克,那是传说中的“最后的暗影”。
在纳美人的文化里,托鲁克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一种仅在传说中能被驯服的强大生物,它在所有飞行生物中以其无匹的力量和威严凌驾于群雄之上。只有真正的纳美英雄,通过勇气、坚定不移的意志力,以及命运的恩宠,才能驯服这神话中的巨兽。杰克·萨利,凭借这些品质,以及际遇,成就了传奇,成为历史上能与托鲁克并肩的第五位纳美人。在决定胜负的战斗中,杰克骑着托鲁克勇敢地迎战人类军队,并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阿凡达》这一史诗般的叙事,完美映射了心理学大师们对于向内生长的洞察——在这里,托鲁克象征着人的“本我”,那个混沌而强大的原始冲动;杰克·萨利则代表“自我”,是意识和理性的化身;而被他驯服的托鲁克,便是“超我”的显现,意味着理想的自我形象的确立——即“超我”由“本我”转变而来,这一转变过程就是向内生长的过程。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下,向内生长可以被诠释为本我向超我转化的自我提升过程。
人类内心深处的“本我”,就像隐藏在潜意识与无意识迷宫中的神秘力量。它不经意间在我们的行为中显露端倪,如同夜空中忽隐忽现的星光。几千年来,宗教和心理学领域的思想家们,如同勇敢的探险者,深入人心的深渊,探寻“本我”的踪迹。无论是佛教典籍的智慧洞见,还是现代心理学的深刻分析,都揭示了人类“本我”的基本行为法则。这些法则可以被简化为三条原则:最佳感觉原则,寻求最佳的感觉;阻力最小原则,寻求最小阻力的行动;能量最小原则,寻求最少的能量消耗。我们可以将这三条原则统称为“本能三原则”。
与此同时,人类的“自我”,则遵循着一个简单却强大的原则:追求最佳的生存状态,即最佳生存原则。这个原则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向内生长,本质上是一趟激烈的内心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佳生存原则与“本能三原则”不断地发生碰撞、对抗、妥协与纠缠,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戏剧。我们在这趟旅程中,逐渐在潜意识的土壤里播种下各式各样的最佳生存原则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开花,最终将原本只遵从本能三原则的“本我”转化为我们令我们满意的“超我”。正是这一过程,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并超越自我。
本能三原则中的最佳感觉原则简称为快乐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悄无声息地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以自助餐为例。当我们步入一个充满各式美食的自助餐厅时,最佳感觉原则仿佛成为我们的指挥棒。它驱使我们去品尝那些看起来美味诱人的食物,而此时心底那由自我的最佳生存原则发出的追求健康的声音,被无情地搁置在了一旁。我们的意识被美味所俘虏,完全忽视了吃得过多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肚子胀痛、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甚至还可能导致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和长期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这时,人们最常用来自我安慰的话语往往是:“这顿吃完后我就开始减肥。”但这不过是他们无法抗拒最佳感觉原则的一种表现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最佳感觉原则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沉迷于毒品、烟草、酒精、电子游戏,放纵性欲,无节制地购物,冲动消费,熬夜看剧,不断刷社交媒体,追求极限刺激的运动,过分工作以追求成就感,偏爱高糖高脂食物,频繁参加社交活动以逃避孤独或压力,不合理使用药物以寻求短暂的放松或兴奋,忽视安全措施以追求刺激或冒险等。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强烈的快感和满足,但往往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这些情况下,最佳感觉原则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们去追求那些看似诱人但实际上可能有害的短暂快乐。
这种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快乐和逃避现实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人性本质:最佳感觉原则是十分强大的。在心理学的视角下,这种对即时快感的追求揭示了人类的大脑先天编程了这样的机制,促使我们寻找那些能迅速提供满足感的体验。这一个机制在原始社会时期无疑是对生存有用的,人们记住了自然界那些美味的食物,同时学会了逃避那些带来痛苦的事物,并避免类似行为。
另一重要的先天原则是阻力最小原则,可以理解为舒适区原则。这个原则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基于一种简单的心理机制: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倾向于走捷径,选择那些不必离开舒适区的、阻力最小的选项,很多时候这意味着遵循常规和传统行事,避免任何创新的冒险。
生活中,我们时常遵从阻力最小原则行事。在决策和行动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依赖于习惯、常规、传统或内在的本能和行为反射行事,避免创新和脱离舒适区。例如,在遇到压力时,有人会本能地选择吃零食来缓解压力。在决定晚餐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熟悉的快餐,而不是尝试一个新的健康食谱。又如,在处理工作问题时,人们往往会采用旧有的解决方案,而不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可能更有效但未知的新方法。或者,在面对很多选项时,我们常会选择最熟悉或最容易完成的任务,而不是那些需要更多思考和创造性的挑战。在学习上,我们倾向于遵循传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尝试新的、可能更有效但更费力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重复观看喜爱的电影而不是尝试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购物时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品牌或产品,而不愿花时间去研究和尝试新的选项等,也都是这个原则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反映了阻力最小原则的核心:在决策和行动时,我们往往走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尽量不脱离舒适区,遵循那些习以为常、能够迅速回应的内在算法,即使这可能意味着放弃探索新的可能性。
然而,正如最佳感觉原则一样,阻力最小原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便利和舒适,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甚至阻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创新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阻力最小原则像最佳感觉原则一样,并不完全是“反最佳生存”的,它为人类避免了很多风险,比如老子就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阻力最小原则的体现。
能量最小原则,即在行动和决策中追求最少的能量消耗。这一原则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其极端形式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因此这一原则又称为懒惰原则。
在社会生活中,能量最小原则的影响无处不在,毕竟,人人都熟悉“偷懒”是多么快乐。例如,许多人出行时倾向于选择便捷的交通方式,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尽管步行或骑自行车对身体健康更有益。在日常家务中,为降低劳动强度,人们倾向于购买即食食品或使用微波炉加热就可食用的食物,而非从头开始烹饪。在职场中,员工往往选择那些最省力气的任务,而避免那些需要深入思考或消耗体能的任务。大部分员工会选择使用现成的模板完成报告,而不是花时间来创造个性化的内容。在会议安排上,人们倾向于短会议或电话会议,以减少准备和交流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在消费行为中,当人们面临家庭维修或装饰任务时,常会选择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而不是自己动手。在休闲娱乐中,人们常会选择进行简单的室内活动,比如躺在沙发上听音乐,而很少选择需要大量身体活动的娱乐,如园艺或DIY项目。总之,能量最小原则使人们倾向于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体力消耗的活动,即使这些活动可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能量最小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的适应性选择,它激励我们寻找更加高效和节约能量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也激发了我们为此而不断追求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科技发展,往往是为了满足“本能三原则”。例如,交通工具从我们的双腿发展到马匹,再到汽车和飞机,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简化了信息处理和传播过程等,这些科技进步,在根本上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本能三原则”。
然而,向内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的“自我”与“本能三原则”抗争的过程。要真正实现内心的成长和发展,我们需要在追求效率和努力之间找到平衡。
出自人类意识脑区——“自我”——的最佳生存原则,心理学界也称为唯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最早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它与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另一个概念快感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最佳感觉原则)相对应。最佳生存原则是理性原则,它意识到个体所有出于“本能三原则”的愿望不可能都可以获得立即满足,且满足了也不一定对个体的生存最好,因此在原则上需要追求最佳生存,而非“本能三原则”的实现,过程中需要适应现实世界的需求和规则。
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向内生长,可以被理解为一场深刻的心理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由“自我”引导的最佳生存原则与“本我”中的最佳感觉原则、阻力最小原则和能量最小原则发生碰撞。这一碰撞不仅是愿望与现实、快感与责任之间的对抗,更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过程。
向内生长的过程本质上是从本能的、原始的欲望(代表着“本我”)向更成熟、更理性、更适应社会的自我(即“超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最佳生存原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促使个体不仅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或应该立即满足,而且学会在冲动与自我控制、即时满足与长期规划之间寻找平衡。
例如,当面对诱惑时,过度饮食或沉迷于电子游戏,最佳生存原则会提醒我们考虑这些行为的长期后果,如健康问题或时间管理的挑战。这种内心的辩论和决策过程促进着“本我”向“超我”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本我”逐渐学会如何管理和调节内心的冲动——人类的“本我”有着极大的学习潜力。
因此,向内生长在心理学上可以简单解释为“自我不断努力把‘超我’内化到‘本我’中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个体意识的成熟过程,也是个体学会如何在内在欲望与外部现实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通过这种内心的成长,个体能够发展出更加成熟和平衡的“超我”,不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也能更有效地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这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