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减压和治愈

古今中外大部分向内生长的“达人们”,他们向内生长的旅程都开始于追求解除烦恼、精神压力和创伤,释迦牟尼——也被尊称为佛陀——就是其中之一。

释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尼泊尔王国,生活中充满奢侈和宠爱,因为他出生在王室,具有最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然而,生活虽富足,释迦牟尼内心依旧感到不满和空虚。一次外出的经历让他直面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这四大不可避免的苦难,他深刻地体验了人生的不确定和无常。这些成了他开悟之前精神压力和痛苦的主要根源,触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痛苦来源的探寻,以至于他决定离开王宫,放弃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修行生涯。在这六年里,他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向内生长的方式和教导,包括严格的禁欲、长时间的冥想,以及对各种哲学和宗教思想的研究等。最终,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入定达到了觉悟,领悟到了“四圣谛”:苦、集、灭、道,这四个观点为后来的佛教教义奠定了基础。释迦牟尼的这一旅程,不仅让自己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条通向心灵减压和治愈的途径。

现代向内生长的主要目标之一,仍是追求减压、治愈、精神平静和解脱,但在方法论方面更加科学。佛家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中,苦谛总结了有情众生遭遇到各种形式的痛苦或不满足,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而集谛则探究了痛苦的根源,说明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贪、嗔、痴三毒。现代心理学则发现,贪、嗔、痴并不一定是痛苦的终极根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认知和评价体系。贪、嗔、痴其实是认知和评价体系引发的“苦”的表现而非“苦”的原因。即当我们对某种事物产生贪欲、愤怒或无明时,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在起作用。而心理学中还发现,其实“四圣谛”中的“道谛”在方法论上却是相当科学的。

不仅释迦牟尼的向内生长始于追求减压和解脱,其实很多圣哲都是因为追求减压和解脱而开始向内生长的。我国道家哲学家庄子,面临的主要痛苦是人世的纷扰和无常,通过他的哲学思考和隐居生活寻求心灵的解脱;惠能,禅宗高僧,出身贫寒,面对社会的不平等和身份的局限,通过禅修达到心灵的自由;李叔同,中国近现代画家和诗人,面临的主要痛苦是家乡的失落和文化的断层,通过艺术和诗歌以求心灵的安慰;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面对生命的虚无和社会的不公,通过写作和哲学探索寻求解脱;圣奥古斯丁,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面临的痛苦是青年时代的放纵和信仰的迷茫,通过信仰和神学思考实现了心灵的回归和治愈。这些人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对各自生命中的痛苦和问题,都选择了通过向内生长——无论是哲学思考、禅修、艺术创作,还是神学研究——来寻求减压、治愈和解脱。

本书下一篇中所述的所有向内生长的方法,对减压、治愈和解脱都是有帮助的。 dXpPFlSBOqpWKj95fyvQmdJ9DAULFBCdzN6nc4lHpYllVVt3EijXOUxllhr0kB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