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和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生活方式,与其人生目标和理想形成和谐的共鸣。
1845年,梭罗选择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距离康科德仅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在那里,他不仅自耕自食,更是将这段经历变成一种深刻的哲学探索。他用简单的木头和泥土作为材料亲手搭建了一间小屋。每天早晨,他会沿着湖边散步,吸收大自然的灵气,用铲子和锄头在土地里劳作,种植豆子、玉米和土豆。傍晚时,他常常会在木制的桌子旁坐下,点燃一支蜡烛,拿出羽毛笔和墨水,把当天的所见所感、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段简朴却充满哲学性的生活,成为他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的灵感来源。这部作品后来成为超验主义的经典之一,反映了梭罗对自由、个人责任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地点,印度的高僧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全身心沉浸在冥想之中。他封闭了所有外界的噪声和干扰,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对内心和宇宙真理的探索之中。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和洞察,他终于觉悟,成为人们敬仰的佛陀。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并没有停止他的修行与实践,反而更加用心地活出了他的宗教理想和目标——达到涅槃和解脱。他制定了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认为此不仅是修行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家庭和乐、国家太平之道。他不仅自己严格遵守,还教导弟子们同样要做到。此外,他放弃了豪华的王宫和奢靡的物质享受,选择了一生清贫,接受民间的简单供养,如乞食等。在社会活动方面,佛陀穿越各城邦和乡村,传播他的教义,启迪众生,如同一个行走的智者和导师。他的生活方式、修行、持戒让内在修炼与外在行为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
稻盛和夫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是与众不同的。他对道德和伦理有着极高的要求,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对聪明人才、辩博型人才的过度追捧,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商界丑闻。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他甚至给出了领导者选拔的优先次序:首先是人格品质,其次是勇气,最后才是能力。
对稻盛和夫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准则。比如他自己就是一个早起的人,每天清晨会进行冥想和自我反省,以此来修炼自己的心性和人格。他不仅关心公司的业务和发展,还极度重视员工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除了业务会议和战略规划,他还会组织各种道德、伦理和哲学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稻盛和夫强调热爱是成功的关键,他认为只要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就能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并激发对新目标的不断追求。这种精神在他的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7岁时,他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到了52岁,他又创立了第二电信(现名KDDI)。这两家公司在他有生之年就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足见他的信条和实践是如何完美匹配的。
向内生长不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精神追求,更是个体全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它要求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三者高度一致,并与其生活目标和理想紧密相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定期进行自我反省,持续学习和成长,精心规划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坚持执行,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不断靠近或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侧重,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致力于让个体的内外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真正的向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