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上的一则视频引人深思。视频中,一位中年男性主持人向扎克伯格提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eaning of life?”(你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扎克伯格陷入长久的沉思,他的表情在皱眉和苦笑之间交替,时间一秒秒流逝——5秒、10秒、15秒。扎克伯格最终并未给出任何回答。然而,他的沉默似乎比任何言语都更加具有冲击力。这一场景在评论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观众纷纷对扎克伯格的沉默进行解读。有人认为:“扎克伯格智商卓越,必然已有答案,却因为某种内心深处的原因选择了沉默。”也有观众赞叹这份沉默:“这沉默是对这个问题的尊重。”更有人引用了扎克伯格在其他场合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人类的联系才是意义。”(That human connection is the meaning.)
实际上,“意义”这一概念通常用来描述某事对个人生存的积极影响。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本质上是一个语言技巧上的无解问题,但更具启发性。考虑到人终将逝去这一不争的事实,许多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的生活对其自身并无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影响。扎克伯格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逻辑思考,但在短暂的采访时间内,他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对大众来说其实更具有启发性,就像中国禅宗的许多公案给人带来的启发性一样。如“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若使汝未出母胎时,哪个是你?”——思想,就是让你去想,而不是告诉你现成答案。因此老子慨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类中对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度追求的人所占比例之大,使得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在这方面卓越非凡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从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到文学巨匠李白、杜甫,再到现代思想家梁启超、孙中山、鲁迅;从美国的社会批评家亨利·戴维·梭罗、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到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从印度的宗教先知释迦牟尼、非暴力抵抗先驱马哈特玛·甘地,到僧侣阿迪·尚卡拉;从古希腊的智者苏格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哲学领袖黑格尔、尼采和阿尔贝特·史怀哲,以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和伏尔泰,这一清单几乎可以无穷扩充。
这种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对价值和意义的普遍和强烈追求,这种追求包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心理需求如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的满足,以及对“自我实现”这一更高级心理需求的追寻。作为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中唯一拥有高度复杂意识和思维能力的物种,人类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层面都具备对价值和意义的内在驱动力,这正是由其发达的认知功能和意识层次所决定的。
对价值和意义有深刻追求的人们具有一种强烈的向内生长的需求,因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与内在成长在多数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互增效形成了一种正反馈循环。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的非暴力抵抗思想不仅是一个社会运动的指导原则,更是他个人对人道和平等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的内在成长推动了他在社会正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促使个体进入一连串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的过程,以满足更高级的心理需求。这些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和情感变革,包括但不限于道德觉醒、心智开放和情感深化。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例,他的“提问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更是他自己不断反思和挑战现有知识体系的结果。
一个人内在的精进和成长,为更广泛和深刻地理解价值与意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个体通过心理探索和自我修养在人生各阶段达到新的认识高峰,从而持续地更新和拓展自己的价值观。譬如释迦牟尼,他的觉悟不仅定义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也是他个人经过长期修行和深刻内省后对生命意义的全新诠释。
内在的成长常转化为对外界的积极贡献,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创新。史蒂夫·乔布斯的持续自我反思和求知欲推动了他在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开创性成就,深刻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生活;埃隆·马斯克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精神促使他创立了特斯拉和SpaceX,推动了电动汽车和商业航天领域的进步。
那些对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刻追求的人通常会更加注重向内生长。这种内在的成长推动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达到更高的理解和实践,进而转化为对社会和文化有积极影响的行动和贡献。向内生长与追求价值和意义是一种高度互动和互补的关系,两者几乎无法分割。这也恰恰显示了,真正能在价值和意义上实现突破的人,几乎都是那些不断向内寻求、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