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咨询和顾问工作,从传统的产业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手工业务”,律师和医生、咨询师的工作内容都是如此,支撑体系是一个事务所或者工作室。他们是真正的脑力劳动者,靠一份一份出售“智识服务”来解决客户的问题。从个人职业角度来看,专家的收入相对较高,但服务过程也充满挑战,甚至痛苦。
在过去几十年里,商业界认为顾问式营销和顾问式工作法是一种高成本、高要求的运营系统,因此,顾问式工作法是为高附加值而生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切模式正在改变。技术正在改变高端服务业的游戏规则。
业界已经做出预测,人工智能(AI)即将成为一种日用品。确实,仔细观察,AI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到智能医疗、智能交通,再到教育、娱乐、金融等多个行业。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还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AI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多样,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智能设备和产品的使用过程,也是不断产生新数据的过程,支撑智能设备整个智能网络的“专家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新的价值计量模式,智能网络之中积累的用户数量,以及越来越智能的专家系统,就是企业的高价值资产。
关于智能网络对未来产业的影响,互联网思想者凯文·凯利的作品《必然》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产业未来变革的方向:今后不再是固定的、可捕捉、可占有的实体,一切产品都会变成一种“服务之流”。其文字可以这样理解,在AI普及之后,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大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AI服务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部署到各种设备上。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加速了AI的普及,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多日常场景。
我们身边的产品,比如冰箱,一旦智能化之后,产品在与平台的数据交互过程中,就会产生永无止境的改进过程。一次买卖过后,软件升级和数据迭代就成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事情,每一台冰箱都能够成为数字生产终端,最终汇聚成为一种服务之流,厂家可以依据生活方式预测和推荐下一个需求。
综上所述,产品服务化模式旨在通过整合产品与服务,创造更高的客户价值和企业效益。
举例来说,产品服务化模式已经开始普及,汽车正在从一件产品变成一种按需提供的私人交通服务,对部分用户而言,不必再拥有汽车的产权,而是通过手机APP来定制自己的出行方式,从拥有汽车产权到购买出行服务,这就是一种产品服务化的变革模式。
比如网络打车平台,每一天都在更新迭代用户群体的行为数据,并且让整个服务平台变得更加聪明,更能够有能力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形成企业的知识资产和数据资产。在2024年的资本市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被认为是“数字时代的石油”,之所以有价值,原因在于其用户群体的商业价值。这些拥有使用惯性的用户,在未来十年,都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
AI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不同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推动AI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促进了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拓宽了AI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回到服务产品化领域,本来作为“手工活”的咨询和知识服务项目,随着数字化企业架构和AI的发展,能够提供不同的收费模型,而在当下,技术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组织和模式变革的主导力量。借助网络分发技术,基于网络的知识服务和在线教育服务,能够做到按需付费,使用次数和使用权收费盈利模式,在今天已经容易做到。
很多咨询管理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将知识资产化,促进其实现价值转化,成为数字红利和智能红利的得益者。在AI的助力下,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案例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知识资产的货币化。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收入来源,还能通过市场反馈不断优化和升级知识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笔者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大企业,毕竟高端服务业企业拥有更多的工具、模型和创新方法,服务的对象都是复杂系统。但是服务业和技术经济是不同的产业结构,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细分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收集零售的用户,形成社区,提供服务,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知识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使市场逐渐细分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出现了更加精准、专业的知识服务。这种细分化趋势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例如,冥想产业并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也是拥有60亿美元年产值的服务业生意。瑜伽冥想导师和麦肯锡的企业管理顾问,都是在做服务,只是内容不同,而算上全球在线瑜伽和冥想产业,则是几百亿美元的产业,这就是服务产品化的进程。
AI时代下的服务产品化,特别是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市场化,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咨询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都是AI时代知识服务产品化的直接体现,它们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的面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它们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