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你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正在考虑,如何确保公司的战略大致正确,并有效地执行下去。
其实,如何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是困扰很多企业管理者的主要问题,但是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很多企业并不具备系统化的思维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简捷有效的流程工具,一个甚至可以让企业家、管理者拿来套用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用蓝图实现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在脑海中,提前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完整从产生到落地的全过程。
“战略”源于古代兵法,属军事术语,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联合取意,“战略”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我国古代兵书早就提及过“战略”一词。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甚至决定着战争全局的成败。鉴于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兼顾长、短期利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受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战略管理》一书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由此便诞生了企业战略。
虽然“战略”一词是企业家们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但关于“什么是战略”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家却难以给出系统、准确的回答,在企业的现实经营当中,超过 95%的企业家只能用诸如计划、规划、方向、目标、愿景等几个名词说出战略的部分内涵。
“公司的战略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有机构专门对此做过统计,能够给出完整战略陈述的中国企业家不超过 10%。
体现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就是我们常常会看到的业务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对市场环境都不甚了解、不做认真调研的情况下就“蒙着头”往前冲,甚至有些企业家完全是抱着“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心态。诚然,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哪怕没有战略,哪怕“傻大胆”,照样能赚到钱,但时至今日,这种“粗放式”的做法正在被竞争慢慢出清。
值得肯定的是,每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企业家,对“危险”都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很多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竞争越来越残酷”,为了巩固自己的经营成果或更上一层楼,不少企业都纷纷开始通过制定企业战略来强化自身的力量。
制定企业战略的做法本身没有错,同时企业家们随着具体实践,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企业战略总是无法落地。尽管很多企业,战略无法落地的具体原因并不相同,但结果却往往是相似的。
“一流的点子,三流的执行,只会造就三流的企业;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却能够成就一流的企业。”哪怕是再高明、再缜密、再量身打造的战略,没有相应的执行力,不能落地,也等于零。所以说,企业战略落地是比战略内容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所在。
虽然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在从战略到执行的过程中,不需要非常完整地执行本书所描绘的七大步骤,但是企业不能管中窥豹,片面地思考,必须要拥有上帝视角,要想真正让企业战略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弄清企业战略从制定到落地中间究竟有哪些“陷阱”,哪些步骤,只有清楚了企业战略无法落地的原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规避“歧途”,带领企业走上一条正确的战略执行之路。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总是无法落地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成为行业中的No.1”“敲钟上市”“进入全国企业 500 强”……不少企业家会用诸如此类的话语来表达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些话语确实能够让企业全员“鸡血满满”,但企业愿景或目标和战略混合在一起,这种分散的、无聚焦战略的做法,只会把企业有限的执行力量分散化、粉尘化,从而导致战略落地的失败。有些企业家,还会把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内核的价值观或企业使命等,和战略融合到一起。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分散的战略又如何能高效地执行和落地呢?
企业需要抽象地抓住各个利益相关者最本质的诉求: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它明确了企业为谁服务以及提供何种价值。例如苹果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卓越的个人计算产品和创新的数字生活体验”。苹果通过不断推出创新的电子产品,如 iPhone、iPad 和 Mac 等,满足用户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企业愿景是企业对未来的展望和理想状态,它描绘了企业期望达到的长期目标。苹果公司的愿景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随着时代发展,这个愿景也在不断拓展,变为致力于打造极致的智能设备和服务生态,引领全球科技潮流。
企业战略是为实现企业使命和愿景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案和决策。苹果公司的战略包括持续的技术创新、卓越的设计、强大的品牌营销以及构建封闭的生态系统等。通过不断投入研发,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和功能,同时利用品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并通过 App Store 等平台构建起庞大的生态系统,增强用户黏性,提升市场竞争力。
即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比如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融资战略、人才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品牌战略等;企业战略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并具有时限性,最好是一个单一的目标。而战略需要转换成企业中短期经营目标,即未来 3~5 年推动公司业务经营的可量化的明确目标;企业家必须厘清思路,分清主次矛盾,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到一个或几个重点战略领域,才能取得较好的执行效果。
企业需要将远景、使命聚焦到战略以及中短期的经营目标上。
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企业家们在确定战略定位时,往往会按照“我想做什么”的思维来指导战略的定位,从而出现“老板想干什么,战略定位就是什么”的现象。在战略定位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缺乏内部声音,但往往会忽视了客户的价值主张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一个脱离了客户和市场的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正面作用,反而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自然会在执行过程中“不了了之”。
在确定战略定位时,只考虑“我想做什么”除了能够充分练习想象力外,并没有太大实际执行意义。科学的战略定位是由四个交集组成的:“我想做什么”,这是基于企业家愿力的方向性旗帜;“我能做什么”,这是基于现实能力方面的条件;“我为谁做什么”,这是基于客户价值主张和市场需求的关键点;“我有机会做什么”,这是对企业所处整体环境的一个判断。四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科学决策,才能真正找准企业的战略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战略定位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包括客户、产品、地域、价值链等多个维度。战略定位是企业活动范围的边界线,在确定企业战略定位时,企业家要经过充分的深思熟虑客户多维度的价值主张后再选择。
在一些企业中,战略只停留在“老板讲话”“员工大会”等场合,尽管老板、各级管理者都在不同的场合反反复复“讲战略”“讲战略执行”,但没有相应制度的支撑,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奖惩措施,即便老板“磨破嘴皮子”,也无法推动战略执行和落地。
不要让战略成为“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任何一个看似轻飘飘的战略背后,都必须要有深入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系统性根系”,唯有把战略与每一个人通过制度的方式紧密捆绑起来,大家才会产生战略的执行力。这就好像挖下水道,只挖个半米深盖一个下水道井盖,尽管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水是排不出去的,必须让下水道和地下网状的排水管道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战略的制度化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要想让企业战略落地,在员工薪酬、绩效考核、提拔机制、招聘、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必然是难以成功的。有效的执行背后,必然是一个完整的管理闭环,只有战略指标分配,没有相应考核、奖惩的制度,自然会“虎头蛇尾”。
战略的落地,最终依靠的是人的力量,人是决定战略能否顺利执行落地的最根本、最重要因素。有些企业,战略很清晰,制度上也很给力,但最终战略还是无法落地,这种情况多半都是由于企业组织缺乏力量,一个组织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体系无法匹配承接的企业,在战略执行中遭遇巨大阻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上:一是人员方面的问题,比如团队和人员的能力不匹配,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员工流失率过高等;二是企业文化上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新一代职场人的观念、思维出现了很大变化,“团建”“年会”的特别节目,“聚餐酒桌文化”甚至成了“人人喊打”“无法忍受”的事,因此选择离职的人有相当一批,还有些人尽管没离职,但也是消极应对。实际上企业文化上的问题,最后还是会体现到人的问题上,人心不齐、内部声音不统一、人员不足、人员能力水平不足等都会导致企业组织缺乏力量。一个“虚弱”的企业,无法干成战略落地这样的大事,是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