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昏的眺望

除了次第亮起的霓虹与街灯,要想在都市感受黄昏的更多细部是困难的。正如依凭一些零乱的文字,我们很难真正深入一位古人的内心。更何况,都市本身就是一种远离了季节的事物,它属于与大自然相对的反方向,是诗意消解的另一极。

值得庆幸的是,这里还有黄昏,有黄昏的细节像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那样缓缓展开,渐入佳境,直到夜色笼罩,星垂大地。

这是一座面积达三百亩的园子,一座建在都市腹心地带,却可以独立成篇,相对成为另一个系统的古意延绵的园子。

这个夏天和秋天的边缘季节,成都的天空总是潮乎乎的,像是被过多的爱和柔情滋润的女子。有许多个日子,我独自在这座美丽的园子里察觉到了黄昏的步履——原来古意盎然的园子,黄昏是一种难以自持的缓慢与简洁。

有一天,是在面水的长廊,有风,不大,若有若无地吹,一心一意地吹,吹得市声和人间都远了,远得尖起耳朵也未必能听得见一声咳嗽或太息。游人散尽,天空有细若游丝的雨在飘。隔着雨雾,池水对面的树林越发地生机勃勃,大有一不小心就要挤进池水的架势。池面有些荷叶,圆圆的,雨水在上面集结,好半天,终于锲而不舍地凝成了一颗亮晶晶的水珠。风来,荷叶漫不经心地摆动一阵,水珠轻快地跌进池水。我仿佛听到了它入水的声响。童年时在故乡的池塘边也曾见过同样的荷叶,同样的风和同样的水珠,它们看上去表情相似,很有些异乡乍见熟人的亲切。后来,我便感觉到黄昏深处有一些古老的意境飘然而至——想必唐朝,也曾有一个写诗的人这样坐在池边,看着同样的荷叶和同样的水珠,而同样的风吹着他同样的布衣与忧伤。

有一天,是在面水的长廊,有风,不大,若有若无地吹,一心一意地吹……

竹林已不是当年的竹林,小径也不是当年的小径。

精致的小桥流水,它通向了中国诗歌的后院。

有一天,在幽暗的竹林。修长的竹子都是天生丽质的舞女,它们有令最纤柔的女子也向往不已的好身材。竹林不可太疏,疏则无景致;亦不可太密,密则太阴晦。这座园子的竹林疏密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有一些石桌石凳静静地候在竹下,像是一部剪辑整齐的纪录片,把线索铺展得恰到好处。一条石头砌就的小径从竹林里蜿蜒向前,拐个弯,伸进密密的楠木林,不见了。老远的地方,又从楠木林里冷冷地钻出来,与竹林里的石头们彼此呼应,恰如草灰蛇线。后来,我听到一阵鸟鸣。一片静谧中响起的鸟鸣,宛如晴天霹雳,或是尊者棒喝,令人有醍醐灌顶的警觉:原来当年那个曾在竹林里独坐的老人,他已经离开一千多年了。竹林已不是当年的竹林,小径也不是当年的小径。但从虚空中降落的黄昏之网,几乎还是旧时模样?

与园子里曾经有过的这位老人一样,我也是这座城市的异乡人和擅自闯入者。很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来过这里。今天的脚印重复着昨天的脚印,而昨天的呼吸也响应着今天的呼吸。

老人是诗人,姓杜,叫杜甫。对一个逝去的诗人的最好怀念,就是写一首以他为题材的诗。于是我就写了,那首诗叫作《秋风中的杜甫草堂》——

一个老人在秋风中聆听。一座巨大的园子

一些林木和鸟儿,秋天的风在越过这座城市

但没有人能比秋风飞得更高

也没有人能比老人的秋天更老

烽火向南,大路朝西

一个老人和他的毛驴、草堂

以及鲜花,以及疾病

他咳嗽的声音穿越了唐代

花园里,蜜蜂追逐着花香包围的过去

在浣花溪边散步、皱眉

用狼毫书写家书、秋兴

遗嘱和借据

秋天的风呵,它要比秋天更加深入人心

这座园子,这座埋葬着诗歌和秋风的园子

它为何表情全无,内心阴冷

一个逝者和一座废园有什么关系

一个唐代的老人和一群当代的游人有什么关系

多少年来,我们热爱着这样的遗址

想想唐代,那是多么遥远的路程

围墙之外,市声升起

旧时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升起

而我们,我们是一个来不及删改的病句

是的,这座美丽的园子就叫“杜甫草堂”。它坐落在成都市区西侧,它的花草树木和亭台楼阁,似乎要比旁边的生活多了一份凝重与诗意。这是一座可以感觉到黄昏的园子,渐渐降临的黄昏的夕光中,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所以,这是一次从黄昏开始的眺望。 +x8mCKpdcKHOl5wX1Xh63QYnsoFUMf18yoROqmMOGDnnSTOnOddV20aNUeoWyL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