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手账”,即随手记下的账单也,相当于今日之“流水”。
文章写成流水账,便面目可憎;可据流水账写成的文章,有时倒别有读头。
不是吗?一本《鲁迅日记》中多流水账,可是君不见人们据此写出了多少锦绣文章!李晓巧这本《千年手账》也属此类。
论此类文章中之佳作,就近年来涌现的,孤陋寡闻如我者,以为可推黄仁宇之《万历十五年》,该书通过研究万历十五年明王朝各地和中央财税资料,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万历十五年,是明王朝国祚的一个分水岭,甚至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此观点别致新颖,令人不能不为之信也、服也、叹也!
我不知道李晓巧《千年手账》的写作,是否受到了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启发,但是其写作雄心应该较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黄先生所研、所据之“手账”只为“一年”的,而晓巧目光所及竟然为“千年”!而这也让我在读到书稿前,仅初看书名便为晓巧捏了把汗——不说别的,只说把中国时跨“千年”的“手账”搜罗得尽量齐全,梳理得尽量有序,抽剥出其中义理等,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就此写出锦绣文章呵!故而也曾腹诽其“千年”二字有虚张声势之嫌!然而,当我有幸对书稿先睹为快后,又不得不佩服晓巧雄心之外的巧思和妙笔。最能体现其所据手账为“千年”特点的,是书中那标题中有“中国(我国)古代……”字样的篇什,如《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中国古代怎么收税》《古代社会真的“轻商”吗?》《古代那些商人出身的政界人物》等,其中考之据之“手账”并非只属一朝一代,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篇什时,是做了大量功课的,而做如此功课,一是需要检索大量第一手史料,二是需要坐冷板凳。
当然,书中依“断代”手账为据之篇什更多,如《宋代房租那些事儿》《唐朝向国外买什么》《唐宋卖场那些事》《汉朝捐款第一人》《由明清米价看康乾盛世》《清代弃婴的经济根源和育婴堂的建立》《晚清的劳务输出》等。这些篇什,晓巧或许并非写于一时一地,但是可以看出,并非完全是无意为之,应该也属于有计划书写,尤其是将这些篇什编于一书之内,读者读后还是很易品出文章间关系和各朝间联系的,而这种“关系”和“联系”,又正体现了作者写尽“千年”之雄心。众所周知,今人若办财产抵押、住房贷款,一定要出示个人收入“流水”,唯其银行才能评估你的财务实力,并由此决定给不给你抵押和贷款,及抵、贷数额,可见“流水”(即古之“手账”)的证明力之强。而本书正因为据“手账”(当然为广义“手账”,其包括狭义“手账”之外的相关档案、笔记、诗文等)成文、成篇、成章,所以给人第一感觉便是所有文字都落在了“实”处。换言之,本书最可贵之处便是立论有据,议论在理,结论可信,即使有的篇什只属文史随笔,并无明确结论得出,只是一种知识性的介绍,也让人觉得“是那么回事儿”。对此我这里以《古代社会真的“轻商”吗》为例稍作细说。
此文论点可谓开门见山:“我国古代社会并非总是‘轻商’。”
然论点中之“古代”“古”到何时?
作者为之端出的第一条“手账”出于《周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足够“古”了吧!然后,便以时代为序,一路举例为证:从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大搞“国际贸易”“国际招商”,顺引出《剑桥中国明代史》中“中国经济至迟在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具有商业性了”的论断,和钱穆先生《中国经济史》中“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实际上并不是重农轻工商,而是农工商并重,重视工商业投资的”的说法;当然还有《吕氏春秋》中“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的事实。随后为了证明汉代商业的繁荣,作者还以“汉宣帝时期,5个钱就能买大约120斤米”的事实为证;同时还以《西都赋》《东都赋》等相关描写为旁证。至于唐宋元明清各代,因距今时间较近,相关“手账”性史料更为丰富,作者更是信手拈来,我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通看全文论证,不作过多的分析、推理和议论、抒情,只是一路例证而已。然而,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因文章论点对传统“定论”之反弹琵琶,已颇为新颖吸睛,所以即使作者不用生风的议论和华丽的抒情也足够吸引读者了。故就辞章而言,虽“略输文采”,但作为一篇文史随笔仍为难得佳作。
文章之道,按桐城派观点莫外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偏颇之间,文章便高下优劣分焉!而以此标准观之,我以为这本《千年手账》考据为最胜。而这之于身份为一报人的作者李晓巧来说,尤为难能可贵,因为报人文章,多数用力恰恰在考据之外。为此,有着“麻将桌上写社论”本事之文章大家梁启超,也曾为人所诟病其笔下文章多“报馆味”。当然,并不是说有些“报馆味”的文章就一定不是好文章,更不是说作为报人的李晓巧,笔下文章多“报馆味”,相反,我想说的是,作为报人的李晓巧,在这本书的写作中似乎一直在努力摆脱报人写作的影响,且以此本《千年手账》来看,成效可谓明显。晓巧之前出版的《历史是个圈》我也曾通读过,所收文章多短小精悍,很符合报章文章的特点;内容虽在说“古”,但作者兴趣更多在“今”,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多当下潮语。这本《千年手账》相较之下,似乎很有些不同了,且这种不同我以为应该是晓巧的主动追求和有意而为。《千年手账》中所收文章,形制和篇幅上不再刻意追求短小精悍,而是长短随意了许多,让读者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文字挥洒自由了许多,取材视野开阔了许多,表达的思想深刻了许多。而通过这一切明显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还是一名文史写作者,抑或一位历史文化散文作家,李晓巧笔下的文字已越来越成熟。
说到这里,我还想另外指出一点,李晓巧在这本《千年手账》中所表现出的工程意识,也是其作为一名写作者趋于成熟的标志。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多数散文随笔类作家成长过程之一般规律:从最初的凭灵感无计划无规律地零打碎敲,慢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再到有意识地自立项目、自建工程、自出精品;最终“精神到处文章老”,即到达思想自由、笔下自然、人生自在的境界。晓巧正壮年,假以时日,相信他一定能达此境界。是为序。
2023年2月7日
(诸荣会: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