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我国古代史上相当有名,创造了很多让后人景仰的历史功绩,实际上,统治长达290年的唐王朝有很多细节让人难以捉摸,比如唐朝从始至终,总不同程度地处于“缺钱”状态。
唐代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如此,“铜铸钱极为需要,当时每岁铸钱18000贯以应急”(钱穆《中国经济史》)。而且,在唐朝最缺铜钱的时期,曾多次严禁民间私铸铜器。最极端的是在贞元十年(794年),为保障铸钱用铜,政府下令禁止江淮地区百姓私自铸造任何铜器,除了铸造正衣冠照面容的铜镜。这可算是大唐之“囧”。
唐朝缺铜钱,主要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铜矿的开采量赶不上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铜的需求所致。同时,唐代的商业活跃兴盛,物价上涨,许多投机商人将铜钱私自销毁铸成铜器销售也是当时市面缺少铜钱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有“千钱百两”的规制,唐代1000枚开元通宝钱能熔成铜6斤多,而铜器价格曾上涨到每斤600钱,也就是说1000个铜钱熔铸的铜器能卖出3600多枚钱,利润率约260%。马克思指出,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果然,1200多年前,为谋取暴利,即便是冒杀头的风险,也有商人销钱铸器。“销铸(铜钱)者多,而钱益耗。”这使得有唐一代常常缺钱。
第一,在缺钱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给官员的俸禄不是足额用钱支付的。在早期,除了按照官员的品级给“职分田”,政府的办公经费和官员津贴还有一部分来自“公廨田”的产出,《新唐书》中有记载,“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同时,为了使帝国官员能足额领俸禄,唐朝还由中央财政特地划拨一笔钱——称为“公廨本钱”——给中央各衙门和各级地方官府作为本金去做贸易、向百姓放贷,所得利润、利息,补贴衙门各项津贴费用,以及官员俸禄的不足部分。为了让公廨本钱获得高息,负责经营“公廨本钱”的捉钱令史绞尽脑汁,甚至逼迫百姓与之贸易借贷,“民不堪其扰”,进而成为当时的弊政。后来,唐朝政府在官员俸禄上多有变革措施。
第二,政府要求富人必须花钱消费。“命商贾蓄钱者,皆出以市货”,政府命令民间富人把钱都“放”到市面上,以缓解市面的“钱荒”。更甚者,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为缓解京师地区市面钱荒,通货紧缩,朝廷不仅从国库拨出钱50万缗来购买京城市面的布帛,而且严令权贵富人家中积蓄实物铜钱不许超过5000贯,否则,富人处死,王公大臣重重治罪,其资产“没入于官”,十分严厉。这一来,巨额铜钱不允许放在个人手上,京师富人赶紧消费,“乃争市第宅”。
唐文宗时期还曾明确规定:“(个人)积钱以七千缗为率”,超过七千缗,就得消费掉,并且限期消费,家有十万缗的在1年内消费掉,有二十万缗的以2年为期限,否则处罚。
第三,为了增加市面铜钱的供应量,在扩大开采铜矿,多采铜铸造货币的同时,唐朝政府还将主意打到了佛像上。政府一再严禁民间或寺庙将铜钱销毁用以铸造铜佛。大和三年(829年),政府规定:全国佛像材质用铅、锡、土、木建造,少数法器才允许用铜制造,否则处以极刑。到了唐武宗年间,政府打击佛寺,将所有的铜佛像以及钟、磬、炉、铎等铜器都收缴,这样为各地铸钱提供了大量铜材。于是,中央不仅可以铸造铜钱了,还允许各地开铸铜钱,“许诸道观察使皆得置钱坊”。
第四,唐朝政府控制铜器物价,稳定市场。贞元十年(794年),政府在下令禁止百姓铸造任何铜器的同时,还规定,民间铸造的铜器,每斤铜器售价“其值不得过百六十钱”,照此,1000钱有铜6斤多,即便熔铸铜器销售,价格不过960多钱,这就保证了6斤多铜器的售价在1000钱内,此外熔铸铜器还有其他开销,如此,商人毁钱铸器无利可图,稍稍缓解了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的情形。
第五,铸造大额货币。铜实在不够造钱用,唐朝曾经铸造大额货币。乾元二年(759年),朝廷铸造“乾元重宝”,每枚当50枚“开元通宝”使用。大历年间,负责唐帝国财政的官员“判度支赵赞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但是,造大额货币的弊端是更加助推了物价上涨,造成民间负担过重,百姓大受其害。
第六,为货币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唐朝晚期,很多地方官员为保证本地的正常流通,禁止铜钱离开本土到外县,这样一来,商贩无法正常做生意,于是“商贾皆绝”。没有货币流通,地方商业基本停滞。其后,政府实在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铜钱用于流通,但是又不能让民间贸易断绝,于是,“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元和二年(807年),朝廷规定,做生意支付额度达1万钱以上者,必须混用布帛。如果一千多年前有现在的微信支付、电子转账等的话,做生意也不用那么抓狂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历史,实在是不谬之论。
第七,降低铜钱的“含金量”。元和年间,唐王朝镇压反叛,“以七道兵讨之,经费屈竭”,大臣皇甫镈出了个点子:在流通中的每缗(以1000钱为一串)钱取下20钱作为“垫陌钱”之外,再抽取50个钱上缴国库用作战争时期特殊军费,这样一来,每缗钱实际只有930钱,虽然仍称为1缗,但实际缩水7%了。一定程度上,这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但是此后百姓在买米盐等生活用品时,也都学着样儿,自行抽取7到8个钱,“籴米盐百钱垫七八”,政府想禁止也禁止不住,干脆就“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缗垫八十。”出于缺钱,政府不得不认可民间金融流通情形。唐朝末年,京师流通的铜钱,名为法定“一贯”实际只有850钱,缩水15%,而河南府地区的铜钱流通,缩水更是达到2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铜钱的紧缺状况。
尽管有唐一代出台了种种政策,但是市面一直处在不同程度的缺铜钱状态,甚至缺到只允许民间造铜镜,这也是很奇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