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回家做饭,可以在这里顺便买点菜。若只是为了寻找未消失的风景,那就什么都不要买,
打
甩手
回去。
从张家巷往西就是解放路,沿解放路往南,也就是往府河边走,在北门大桥桥头西侧有一家叫“北大铺盖面”的小面馆。这里的“北大”与北京大学没有任何关系,是代表北门大桥的意思。成都人爱说这家铺盖面在北大街,其实北大街在北门大桥以南,以北的路段叫解放路,北大铺盖面的门牌号是解放路二段2 号附 4 号,严格讲应该叫“解放铺盖面”。但是,面店斜对面的公交车站不叫解放路二段站,而是叫簸箕街站——年龄大一些的成都人都称这条街为“簸箕街”。
成都有不少卖铺盖面的地方,这家历史悠久,味道巴适,是老字号“蓉荣北大铺盖面”的总店。店里高桌子上放着一个大面盆,师傅们围成一圈,一边旋转面盆,一边将面团往外拉,扯出巴掌大一块薄薄的面皮,两手转动着面皮,将面皮均匀向外拉展,越拉越大、越变越薄。随手往后一扔,面皮像儿时玩耍的飞盘,穿过隔断玻璃上的取件口,准确落入操作间里翻江倒海的大锅中。店里的面是二两起卖,杂酱面和清汤面都是 13 元一碗,排骨面、鸡杂面和炖土鸡面是 14 元,最贵的是牛肉面,二两是 15 元。我点了一碗清汤面,吃到最后,还是觉得藏在碗底的豌豆最好吃。我一边吃,一边观察店里进进出出的食客们。他们大多是常客,进门坐下来对着里屋就喊“二两鸡杂”,应声走过来的当然不是鸡杂,而是胖胖的中年女服务员。鸡杂脆,有嚼头,带一点辣味,这是大多本地人喜欢的味道。还有人进来打包带走,点的也是鸡杂面。
铺盖面不贵,但停车不方便。我常来吃面,把车停在旁边的医院里,停车费一次十元。这让一碗面的成本几乎翻倍。所以,建议你步行前来。
从面馆出来,拐弯就是城隍庙。其实,现在这里只剩下与城隍庙有关的街道名字,城隍庙早就消失了。
《说文解字》里讲:“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神,俗称“城隍爷”,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而城隍庙就是专门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在中国古代,有城池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城隍庙。成都历史上府县同城,而且成都县和华阳县也在一座城里,因此在城区内既有位于现在下东大街一带的成都府的城隍庙,也有位于城北的成都县城隍庙、位于城东的华阳县城隍庙。清代的成都地图中,在现花牌坊街一带标注有“都城隍庙”。据不少老成都人回忆,在现在大墙东街,还有一座城隍庙。这样,一个成都城居然拥有了五座城隍庙。在更早一些的明代成都地图中可以看到,在城西南还曾有一座城隍庙。
现在成都人所说的城隍庙一般指的是这座位于城北的老成都县城隍庙,这里除了城北体育馆外,最有名气的就是电子市场了。市场很大,南至金华街,北近一环路,东接解放路,西连人民北路,是由集中的交易市场以及沿街摊点两部分构成,核心区域就是老城隍庙原来所在的位置。
城隍庙老墙砖
已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城北体育馆
在城隍庙南一巷靠近小沙河排洪水闸的位置,有一块巨大的红砂石,上面刻有城隍庙的历史介绍。在小沙河排洪道的河堤内侧,有几组老成都题材的浅浮雕,这是在寻访过程中唯一见到与城隍庙历史有关的痕迹。天天在此做生意的人对城隍庙的历史没工夫关注的,他们成天考虑的都是如何多赚两个钱。而来这里采购电子器件和家电的人,考虑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也无闲情考证城隍庙的由来。但是,这城市难道所有人的所有时间都想的是挣钱花钱的事情吗?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总应该有人去关注和珍藏的吧,有时,我们也需要这些重要的“闲人”和他们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