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丁酉上元之夜,诗人陆游大笔一挥将人声鼎沸的元宵喜乐定格在了优美的文字间。千百年后,文化公园内的支矶山上,再现成都灯会的盛况,山崖之上一幅高约10米、长约80余米的成都灯会溯源浮雕图徐徐展开,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形象描绘了不同时期古人赏花、观灯的场景,生动展现了成都灯会萌芽汉代、炽盛大唐、成会近代的全过程。
成都灯会源于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成都灯会发源于唐朝。也有人将成都灯会的源头追溯至东汉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道”,认为教众的“燃灯祭斗”仪式即成都灯会的滥觞,不过这一说法尚有商榷的余地。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局部 [清]郎世宁绘
隋唐两朝的都城长安和洛阳皆有元宵灯会,且盛况不逊于前朝。大业六年(610),隋炀帝为向毕集洛阳的诸蕃酋长夸耀国力,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的灯火照耀天地,并一直持续到月底才结束。自此便每年习以为常。唐代长安城的元宵灯会也不遑多让,郭利贞《上元》诗“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之句,描绘的便是长安城元宵灯会的情景。
唐代正月十五夜及前后一日皆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被称为“放夜”,这使得都城中的达官贵人以及皂隶工贾,皆可以尽情游乐。《雍洛灵异小录》即说:“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华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如此宽松的游乐环境,也为男女相会提供了便利条件,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一见薛绍误终身,便发生在元宵节出宫看灯之时。著名词人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也是在开封大相国寺灯会上初次相识。成都元宵灯会与长安相比,并不逊色多少。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
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诗中之兰
、九枝皆是灯,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元宵灯会的情景。成都灯会原本只在正月十五日举办,唐玄宗时增加至三夜,与都城长安相同。
宋代开宝三年(970)起,成都元宵灯会延续唐代旧制,例行放灯三天,后来增加至五夜,至南宋则为六夜。宋代成都“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宋代人们开始搭建“灯山”,陆游《丁酉上元》中“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便是实景写照。成都的灯山可以媲美京师开封,《岁时广记》卷十《州郡灯》条即言“成都府灯山或过于阙前”。由于成都灯会场面壮观且规模盛大,灯油消耗也数量巨大,宋人庄绰《鸡肋编》中即记载“成都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灯会期间,太守也躬与盛会悠游灯山,并与僚属同饮灯山之前。另外,官府也安排有监司巡查缉盗,维持灯会治安,灯会结束后通判则设宴犒劳监司,此谓之“残灯会”。起初在正月十七日举行,至南宋时已无固定日期。据元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所载,此会始于曾任益州知州的张咏。
灯会游人如织,便出现了许多商机,由此衍生出灯市。昭觉寺的佛灯、青羊宫的道灯、大慈寺的水灯最为有名,而又各擅胜场。北宋赵抃曾任益州路转运使,其《成都古今记》中有“成都十二月市”的记载,“正月灯市”即为其一。赵抃同时代人田况曾任成都知府,其《上元灯》一诗即描绘了灯市的繁华盛景,诗中写道:“春宵宝灯燃,锦里香烟浮。连城悉奔骛,千里穷边陬。衯裶合绣袂,轣辘驰香辀。人声震雷远,火树华星稠。”火树银花,灯明如昼,香烟飘浮,人声鼎沸,游客摩肩,千载之后犹可想见当年熙熙攘攘的画面。
“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从陆放翁的诗句中,可以瞥见一个五光十色的花灯盛会辉映在大宋盛世的侧影。元宵喜乐多,逛灯会是重头戏,“初九夜起,春灯彩胜”,一时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看尽鱼龙舞……从唐宋盛世跨越千年至晚清,成都元宵灯会亘古不变的是那份热闹与浪漫。
明清时期,成都元宵灯会更加热闹非凡。“灯遇元宵尽力张,暗尘滚滚逐人忙。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这一夜,成都烟火璀璨、人潮涌动,大才子李调元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成都灯会的盛况。
李调元何许人也?
作家蒋蓝先生赞其为“清代乾嘉时的蜀中天纵之才,是继杨慎之后四川出现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李调元、张问陶、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三人中张问陶成就最高,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李调元第三。
李调元留下了大量吟咏巴蜀风物与人情的诗作,不少记录成都民俗的瑰丽佳作成了今人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窗口。“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诗中的“鳌山”,是一种用彩灯堆叠成传说中的巨鳌形状的大型灯组。
《宣和遗事》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鳌柱长二十四丈,下缠金龙,口中燃灯一盏,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是一块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的牌,牌上金书“宣和彩山,与民同乐”八个大字,鳌山周围还有骑青狮、跨白象的菩萨,手臂可以摇动,手指间淌水五道,山上还有山泉飞瀑,是用辘轳提水到山顶,以水箱贮之,再不停地倾泻下来形成的。
精美绝伦的鳌山灯,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也蕴藏古人的想象与浪漫。“鳌山一盏千金价”,昂贵的鳌山灯大多由宫廷制作,不过,民间百姓有时也会凑钱制作规模较小、配饰简单的鳌山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明]佚名绘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盖香车拾翠钿。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糖圆。”灯会已散,诗人李调元却不愿回家,夜幕中那盏孤灯,似乎还在叫唤着游人,赶紧来买自己的汤圆。热闹退却,对灯会的留念成了诗人心中珍贵的记忆,即便进入白发苍苍的晚年,他依然爱看元宵灯会,奈何久病缠身,孤独无处排遣,纵是在这万般美好的日子,也只能感慨道:“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
李调元的诗,仿佛一只手将人拉进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你站在热闹的人群之外,看他们欢呼、雀跃;而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的描述,又好似将人带入了花灯盛会的一隅,只见“繁盛街道,大都有牌坊灯,细木作架,髹以金漆;上段幂以细纱,绘说部杂剧,中置灯烛,间三四十部,即安放一架。尤以东大街者为最精致,灯上绘《三国演义》全部,人物栩栩如生”。成都元宵灯会时的盛景,有了更细致的描绘。
灯会除了观灯,还有放烟花、踩高跷、看采莲船、猜灯谜等活动,那些商业活动多的街巷就成了灯会的中心地带,清代后期成都灯会主要以东大街为中心,民国时期则以商业场和盐市口一带为中心。除了街巷外,庙里的灯会也十分热闹,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慈寺的水灯……形式多样,极富蜀地特色。
过去,成都人放灯、观灯都是全城性的。一到入夜时分,家家户户就不约而同地把做好的花灯挂在门外,大户人家的灯一般要多一些、大一些,普通人家的灯一般就少一些、小一些,一时间成都每条街巷都挂着花灯,整个城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而将全城花灯集中在某一处并由官方组织开展的灯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都灯会。
1962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在青羊宫花园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首届元宵灯会。这次灯会的筹备非常匆忙,《成都市文化局关于青羊宫花园举办元宵灯会计划的请示报告》的时间是1月16日,计划于2月15日完成,也就是要在1个月内完成所有筹备工作。对于当时没有任何举办灯会经验的部门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灯会的部分彩色灯泡、灯头等都是从市人委机关事务处借用的。
第23届成都灯会 巴蜀摄影家陈锦先生提供
第23届成都灯会 巴蜀摄影家陈锦先生提供
元宵节这一天,青羊宫的正门水池边立着一座写着“元宵灯会”四个大字的屏风灯牌,池子里专门点缀了惟妙惟肖的莲花彩灯、栩栩如生的天鹅彩灯。入园之后,只见主要道路、建筑物、茶社、饭馆、商业门市部等各处都张挂了各色彩灯,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主灯“万象更新”“金驹万里”、鳌山灯、壁灯“松鹤长春”“喜鹊闹梅”等,由于制作精细,造型艺术别具风格,色彩明快,颇得市民赞誉;书画壁灯、“天女散花”“六畜兴旺”“百花齐放”等彩灯,也得到群众喜爱。
第23届成都灯会 巴蜀摄影家陈锦先生提供
“在灿烂的灯光下……好像大大小小的彩灯都一起动起来,马在飞,象在走,鳌背在翻腾,猪、牛、羊、鸡在飞鸣跳叫。”“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各式花灯,谁不赞叹劳动人民无限的艺术创造力呢?”称奇之声仿佛犹在耳畔。
“佳节空城往看灯,连年跃进‘庆升平’。天寒不怕奔波苦,二两锅盔四体倾!”
来观灯的游人中,除本市广大人民群众以外,还有附近谷场、农村、工厂的不少工人、农民、学生,他们不辞路远,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纷纷而来。这一年,成都户籍人口551.34万人,观赏了这次灯会的就有76.8万人次,仅元宵节这一天就有11万多人次。
历时21天,80余种500多件花灯,点亮了八角亭
、二仙庵、百花园、茶圃、水池、长廊。只见八角亭上星光熠熠,二仙庵前火树银花……青羊宫花园流光似霞、灯火辉煌。
四海笙歌响,万家灯火明。每逢新春,作家米瑞蓉便会想起与家人逛成都灯会的情景:“1962年,成都灯会又重新开市,那些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所以灯会总是人山人海。父亲每年都带着我们几个去观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我女儿出生,父亲那时身体不好不能去了,他还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带着孩子去观灯。”璀璨的灯火世界,唤起了成都人孩童时的年味记忆,更续写着温情美好的动人故事。
苏杭灯的雍容华贵,福广灯的富丽堂皇,哈尔滨冰灯的冰清玉洁……各地灯会别具风格。成都灯会融合众家之长,凭借大胆的创意、精湛的制作工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蜀地风格。其中,成都灯会“三绝”——以成吨食糖、上万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在北京被赞“华夏一绝”,在广州被誉为“中国灯会之最”,在深圳等地被称为“中国灯会之首”,在马来西亚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糖画也可以用来做灯?
糖画师傅挥汗如雨、妙手成龙,一条名为“中华腾飞”的巨型糖龙横空出世。事实上,制作巨型糖龙是件慢工出细活的事情。据巴蜀学者袁庭栋先生回忆,该灯组由糖画大师蔡树全带领成都糖画艺人制作而成——师傅们用倒糖画技术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糖片、糖卷,再把它们一块一块拼接成一条巨大的糖龙。《成都市园林志》(1998版)记载,制作糖龙共耗费了3吨白糖,整条龙有3米之高,足足有17米长,3万个小糖饼儿嵌成了龙鳞,内置低压可塑霓虹灯,龙体呈半透明状,金光闪闪。“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绕柱而上的蟠龙,仿佛就要直冲云霄,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向上腾飞的美好愿望。
第23届成都灯会 巴蜀摄影家陈锦先生提供
第23届成都灯会 巴蜀摄影家陈锦先生提供
杯、盘、碗、碟、勺,又是什么新奇组合?
在普通人眼中,餐具是用来装菜盛汤的吃饭家伙,而在设计师眼中,它们成了制灯的原材料!1988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以龙为主题制作了48座、210条造型各不相同的龙灯。除了令人惊叹的“中华腾飞”之外,一组名为“瓷龙戏珠”的灯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组灯用1.5万件杯、盘、碗、碟、勺等瓷器餐具,捆扎制成2条长18米的巨型瓷龙,四周还有20座九龙座灯,共有小龙180条。在灯光的映射下,瓷龙全身闪闪发光,令人啧啧称叹。瓷器可以用来制灯,玻璃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彩的玻璃瓶制成的彩灯龙,让异彩纷呈的灯会更具魅力。
成都灯会的创新不止这“三绝”,巴蜀著名摄影家陈锦先生回忆道:“我经常在花会、灯会期间去文化公园采风,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脸谱组成的灯组,那是一个灯火通明的走廊,两旁挂满了颜色鲜明、表情丰富的川剧脸谱,作为一个四川人,这些脸谱让我更有亲切感。”陈锦先生提到的脸谱灯组,应该是“川剧大脸谱”灯组,1990年该灯组还在新加坡展出,赢得了新加坡观众的高度赞誉。
成都灯会在文化公园举办了37届,自2004年起,因考虑停车问题,成都灯会举办地从文化公园迁至塔子山公园举办。2016年,又迁至七彩田野生态园举办。近年来,成都灯会逐渐发展成大庙会,新春赏灯、逛庙会已经成为成都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天府双塔主题灯光秀、天府熊猫塔AR秀、景观照明“城市灯会”等以创新形式点亮了蓉城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