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行为与思维特征

No.1 孩子睡眠不好,容易醒、早醒、失眠、多梦、噩梦多

她的睡眠出现了严重问题。我第一次见到女孩的时候,就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她刚十四岁,看起来却一点儿也不鲜活,头发略显干枯,脸色苍白,眼神黯淡无光,隐约可见泛青的黑眼圈。她安静地坐在我对面,神情呆滞,有气无力地说:“医生,我总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一直做梦,脑海里像是在演电视剧,一集又一集的。有的时候还醒得特别早,凌晨三点就醒,醒来就睡不着。”

失眠、入睡焦虑、多梦、易醒……焦虑和抑郁都会有这样的症状,因为患者往往思虑过多,导致神经递质分泌异常,睡眠规律紊乱。改善这一状况可以从调整生物钟节律入手,于是我给了她一些调节生物钟的方法,比方说加强运动和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当下,青少年失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因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还因为娱乐活动越来越多,比如电子产品普及,手机几乎成了人类的外置器官,生活状态的不健康必然导致睡眠的缺失。宇宙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眠规律,但是我们却在忽视规律,丢失了睡眠,也就丢失了健康。

No.2 孩子突然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的现象

她被妈妈带来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注意力无法集中十分钟以上,记忆力也变得很差,经常丢三落四。我征询她妈妈的同意后,单独和她在咨询室聊了一会儿,她记忆力的问题在聊天过程中渐渐暴露出来。我前面刚提过的一个问题,再问她的时候,她已经忘记了,其实也不能说是忘记,而是她根本就没仔细听。我说话的时候,她只是尽力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但完全没注意我在讲什么。

我问:“你是不是很紧张?”

她答:“我有点喘不过气。”

嗯,呼吸急促。

我又问:“你是不是脑子里在想很多事情,却感觉什么都没想?”

她点点头,脸色异常苍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可她表现得有些怕冷。我又和她聊了一会儿,知道她注意力无法集中和记忆力变差的情况是突然出现的,以前从来没这样过。我初步判断她现在被很强的焦虑情绪左右,如果压力不释放出来,会导致焦虑症。我对她做了一定的情绪疏导,并和她妈妈预约了下次的治疗时间。看着她和妈妈走出咨询室,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我们总活在这个世界的预设中,可我们又时常走出世界的预设,我们焦虑地长大,就像有一天会悲伤地老去……

No.3 孩子突然变得反应比较慢,话少,做事情没有动力

“医生,我儿子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

“医生,他说话的状态好奇怪,总是慢吞吞的,一句简单的话要想半天。”

“医生,他以前很聪明的,性格也开朗,怎么突然变得傻乎乎的?”

爸爸和儿子在我对面坐着,爸爸满脸焦虑,说话时张牙舞爪,儿子则郁郁寡欢,爸爸的话很难听,他动作缓慢地瞪了爸爸两眼。父子俩像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现实版。我赶紧制止了爸爸滔滔不绝的倾诉,开始与男孩聊天。男孩的反应恹恹的,不太愿意配合,不过他情绪里呼之欲出的抑郁感基本符合病征表现。抑郁症会表现出思维、语言迟缓和主动性减退的症状。

“抑郁?!”父亲惊讶得要从椅子上跳起来了,他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抑郁。看来孩子的抑郁症状变得这么严重,和这位父亲的粗心大意不无关系。任何心理疾病都是越早发现越容易治疗。我给孩子开了药,又给父亲解释了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最终目送父子俩离开。那位父亲还是无法接受孩子得了抑郁症,认为那种病不该是孩子得的,走的时候还嘟嘟囔囔表示怀疑。他终究会明白,一切治疗都开始于自身的重视,一切的重视都来自正确的认知。

No.4 孩子总是心神不定、坐不立安

在漫长的从业生涯中,我总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孩子,让人过目不忘。珊珊就是那样一个女孩,她那时刚九岁,长得像个小明星,有点婴儿肥,眼睛大大的,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只要她坐在那儿,仿佛空气都变得清新很多。这么可爱的孩子却有焦虑症状,她在咨询室咨询的那一个多小时,身体扭来扭去,一会儿站起来又坐下,一会儿低头咬手指,一会儿双拳紧握,忐忑不安。这是明显的焦虑症状。珊珊的妈妈忧虑地看着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她的坐立不安,也不出言制止,只是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

大多数妈妈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表现得比孩子还无助。我安慰着珊珊妈妈,并对珊珊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寻找着导致她焦虑的内在原因。青少年心理问题非常常见,希望孩子的父母遇到这种问题时,不要过度焦虑,而是积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支柱,如果父母对他们失去了耐心,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灾难。

No.5 孩子突然食欲减退

壮壮的妈妈带着壮壮来咨询室的时候,壮壮的食欲减退问题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医生,以前壮壮饭量很大的,吃得像个小牛犊,现在对什么食物都没兴趣。”壮壮妈和壮壮一样,身材魁梧,不同的是,壮壮脸上带着一种营养不良的病态。我起先怀疑他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让壮壮妈带他做了一套消化系统的检查,检查报告显示,壮壮的消化系统没有任何病征,那就有可能是抑郁症状。

世人皆知,我们中国人爱美食,网上流传着一些段子,比方说:“没什么悲伤不能用一顿烧烤治愈,如果不行,那就两顿。”可见美食对国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对某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吃饭就是一种负担,因为食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抑郁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欲望的减弱和消退。经过与壮壮漫长的对话,我慢慢地对他的病情有了一些把握,并对他进行了相应治疗。

作为医生,我多希望世间能少一些抑郁症患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美好的事物,我们对世界有好奇心,对世界有欲望,才能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期许。有时候,那种期许是我们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No.6 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健康出了问题

她今年十六岁了,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可是从去年开始,她成了个“病秧子”。事情起源于她一个表哥的去世——表哥被诊断出肝癌,治疗效果不明显,从确诊到去世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她亲眼看着青春帅气的表哥一点点变得虚弱无力,瘦成一具骨架,再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她由此对疾病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从表哥的葬礼上回来,她突然呕吐,开始怀疑自己也得了胃癌,赶紧去医院检查。虽然检查结果显示,她只是得了浅表性胃炎,可她还是认定自己得了重病,一次次往医院跑,一次次检查,一次次因身体的某些不适而胡思乱想,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昏厥等症状。120 救护车都喊了几次。母亲快被她闹得崩溃了,带着她来了咨询室。我了解到整个过程后,诊断这是一种疾病妄想的症状,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正确面对,防止过度恐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No.7 孩子感觉人生虚无,有不真实感呈现

“医生,我总觉得眼前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像是蒙着一层雾。”

“医生,我觉得人生非常虚无,毫无意义。”

“医生,加缪说过一句话,人类有两种自杀,一种是哲学上的,一种是现实意义的。哲学上的自杀是我们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现实意义的自杀是生理上的自杀。我觉得我正在经历哲学上的自杀,总觉得人生其实没什么意义,什么都是虚无的。”

说出这些话的是个十七岁的男孩,他看起来沉默寡言,戴着镜片厚厚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每句话都斟酌很久。据他所说,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恍惚,有不真实感,总觉人生虚无。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与其他病人不同的是,这个男孩特别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哲学类书籍。我那天与他聊了很久的哲学,告诉他哲学是辅助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的学科,不一定能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如果总是感觉到情绪低落,一定要进行医学上的治疗,而不是通过哲学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No.8 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甚至觉得别人会害自己

素素的妈妈带她来咨询室咨询时,她似乎对一切都充满警惕,眼神里是压抑不住的惊恐。

“医生,素素太多疑了,老觉得别人在议论她。”

我看着素素在对面坐下,这个姑娘被自己的猜疑折磨得非常憔悴。我让素素妈妈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说。我先是有一搭没一搭地与素素聊了会儿天,让她打消了对我的顾虑,才询问她的感受。素素打开心结后,对我说了很多,比方说她的某个同学一直在背后说她坏话,某个同学一直在“害”她,她甚至给我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场景——有一天,她趴在桌子上小憩,突然感觉手臂有尖锐的刺痛感,她不敢睁眼,但分明觉得有人用针管给她注射了什么。我听后吃惊地望向了她妈妈,她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在心里对她做出了一个判断,这是一种“关系妄想”,是对群体生活产生恐惧感的表现,怀疑群体中的其他人在合伙收拾她。我需要对她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其实我们每个人经历的第一次创伤就是出生,母体对我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离开母亲身体的那一刻,我们就要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很多儿童的不安全感就来源于此。

No.9 孩子头脑中反复思考一些问题,强迫症一般挥之不去,或者不停地胡思乱想,感到很痛苦、焦虑

“毛毛总是反复地想一个问题,脑子不受控制一般。”

“他每天都会强迫自己必须做好一些事情,比如 11 点熄灯睡觉,如果作业没做完或发生其他突发事情导致不能按时熄灯,他就会非常暴躁。”

“他还总是胡思乱想,有时候说话语无伦次,我们大人看着都痛苦。”

毛毛的妈妈在电话里向我倾诉,那种焦虑情绪似乎能顺着话筒传导过来,我觉得毛毛妈似乎也受到毛毛的影响了,一些话反反复复地说,似乎找不到头绪。我劝她冷静下来,给她分析了一下毛毛的情况——这是强迫症状的一种,有着强烈的强迫观念,并且这种情况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可能会呈现出强迫的行为,常见的如反复清洁、反复整理等,对事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其实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强迫性的训练,他们总是被要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孩子们在这种规训中,很容易产生一些强迫心理。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孩子,我们不要求你们那么完美,你们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可以犯一些普通的错误。当大人过于苛求孩子,孩子为了讨得大人喜欢,会不停地苛求自己,甚至发展成讨好型人格,如果对自己过度施压,他们怎么可能一直保持心理的健康?

No.10 孩子觉得自己能力减退

“医生,我觉得我不如别人了,做事情的效率下降了好多,我是不是废了?”那个十八岁女孩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找到我,倾诉着自己的苦恼。她正面临高考,关键时刻,她却感觉自己不行了。我认真倾听,和她一起探讨,让她意识到这只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

每到高考季,都会有一些孩子突然产生心理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这些孩子来找我咨询也不过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解压。我们的人生都会有几个特别重要的节点,在那个节点上,不管是谁,都会面临超出往常的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压力值降低,让自己甩掉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我和那个女孩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女孩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地吐出来,笑着对我致谢,似乎重新找到了信心,如释重负般离开了咨询室。外面风雨欲来,我想,一场暴雨过后,她会见到彩虹吧。

No.11 孩子觉得没有希望,绝望感强烈

他缓缓地坐在我面前,两眼直视着我,心事重重地说出一句话:“医生,我觉得自己没希望了。”我轻声询问:“能具体谈谈发生了什么吗?”他目光呆滞,缓了很久,才有一句没一句地向我诉说着他的无望感。有的人绝望到甚至话都不想说。我经常遇到这种严重抑郁的少年或儿童,他们往往感觉自己的希望在逐渐丧失,绝望感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靠的真的是希望。不管我们的生活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里还有希望,就能挣扎着走向未来,用更多的时间从命运那里换取一些可能有的转机,可一旦这种希望都失去了,内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这才是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我尽可能及早对那个孩子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尽可能帮他摆脱绝望情绪的困扰。到了今天,他的抑郁症状已经消失,又变成一个怀揣希望的孩子。

No.12 孩子自卑,觉得什么都不如他人

莎莎的妈妈又给我打电话,说:“莎莎的自卑感越来越强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医生,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缓解吗?”我让莎莎妈带着她来咨询室,我想再次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提起莎莎,我总觉得这个女孩有些可怜——爸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而且爸爸不是个有担当的男人,离婚后很快重组家庭,似乎忘了自己曾有过一个女儿,再也没有主动跟莎莎联系过。

莎莎对爸爸有很深的感情,有次她实在太想爸爸了,就偷偷到了爸爸的新家,看到爸爸对同父异母的弟弟嘘寒问暖,对她则有些排斥。那一家三口温馨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莎莎,从那以后,她就变得很自卑,已经发展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莎莎妈妈带着莎莎过来的时候,我单独和莎莎聊了很久,尽可能开导她,让她走出自卑心理的控制。我知道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她只有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重塑自己才能做到。作为一名医生,我只能尽可能加速她重塑的过程。“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在承受着来自家庭的不幸,那些幼小的心灵里,密布着一些隐约可见的细微裂缝,只希望他们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许多年后,他们才能走出那片成长的阴影。 boEIVFsCmOpcXK++6salQT2y3AOm3v7AEufMdB4eZpyf6W4n62JjbTIz4UeFDp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