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诗书,我是青铜器界的大明星。
西周晚期 青铜礼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公鼎是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由村民董春生挖土时发现的,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在抗日战争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毛公鼎命运多舛,最终归为公有。此器因作器者为毛公而得名,整器敞口,半球形深腹,器表装饰整洁,素雅而端庄。器内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其文字布局完美,章法有致,叙事完整,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毛公鼎位列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首,其形象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大纪念章主图之一。
毛公鼎内腹及底部铸有铭文32行,约500字。
铭文可分为5段,讲述了周宣王即位时振兴朝政,请毛公辅助治理国家,毛公勤公无私,周宣王给予其丰厚赏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的故事。这篇铭文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的铭文属于大篆,字体瘦劲修长,笔法精严,书法风格凝重而不失典雅。该铭文于2003年被国家邮政局选作古代书法特种邮票的图案。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渐趋简洁,当时流行波曲纹、重环纹和直线纹等简单的纹样,繁缛的动物纹样较少见,许多重器上还出现了不饰纹样的素面。毛公鼎仅在口沿处饰重环纹,装饰古雅朴素。
重环纹源于商代晚期的鳞瓣纹,象征简化的动物躯体。毛公鼎口沿处的重环纹呈环带状分布,由近圆形环体和近椭圆形环体构成,整体简洁明了。
毛公鼎整体庄重有力,造型浑厚凝重,是西周晚期圆鼎的重要代表。
毛公鼎为敞口,两只立耳厚重,耳顶微外撇,器腹呈半球形,腹腔圆而深,3个蹄足矮短而结实有力。该鼎质朴的造型使其充满了生活气息。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器型雄浑,都为青铜器中的重器。三者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周原遗址附近,并称“海内三宝”,闻名于世。
大盂鼎
大克鼎
毛公鼎
三者之中大盂鼎是体积最大的,以饕餮纹为主要纹样,大克鼎是最重的,足部饰兽面纹,腹部饰波曲纹,其纹样较大盂鼎更富动感;毛公鼎的体积与重量排在最后,器身纹样也最为朴素,该鼎仅在口沿处饰一圈重环纹。
青铜器的配置体现了西周严格的礼乐制度。鼎在祭祀、宴飨、随葬中的数量要依据不同的人的身份进行分配。
在祭祀、宴飨、丧葬中,鼎与簋内盛放的物品也有所区别,鼎内主要盛放肉制品,而簋内则盛放黍、稷等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