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身铭文诉历史,见证沧桑岁月。
西周中期 青铜礼器
上海博物馆藏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克鼎,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早期的鼎身下有三足,便于平地起灶,直接架在火上加热,鼎是那时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进入青铜时代,鼎更是成为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中的重要礼器。大克鼎铸造于西周时期,整器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样呈凹凸状且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纹。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处皆设宽厚的扉棱。纹样线条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大克鼎的纹样具有典型的西周中晚期风格,其颈部饰有3组兽面纹,不同于商代一般兽面纹的狰狞凌厉,此鼎上的兽面纹看上去非常柔和。鼎腹的波曲纹造型循环往复,是西周时期的经典纹样。
公元前10世纪末的大克鼎于19世纪末的晚清重见天日,几经周折转到收藏家潘祖荫手中。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克鼎幸得当时的主人潘达于的全力保护,其将大克鼎深埋于地下,从而使其躲过掠夺。
鼎内有铭文290字,记载了西周第八位王周孝王册封该鼎主人克的事件,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中期礼制的重要文献,同时其凭借优美的书体也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鼎主人克赞美祖先师华父的功绩,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由于西周实行世袭制,因此,鼎主人因祖先曾辅佐过周王而获得了官职。如鼎上铭文显示克的祖先担任“师”的官职。第二段则记叙周王因此而任命克担任膳父之职时,克所获得的赏赐。
大克鼎鼎口有大型双立耳,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这是典型的周鼎器型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这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蹄足的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