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母戊鼎

将迄今为止最大的鼎献给敬爱的母亲,铭记恩情。

商代晚期 青铜礼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后母戊鼎又名司母戊鼎,1939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因其腹壁铭文而得名,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制作的。此鼎造型方正,高大厚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鼎。鼎身四壁有兽面纹、夔龙纹,鼎耳有虎食人纹等纹样,这些纹样可以增加后母戊鼎的威武凝重之感。青铜器在铸造成型之初呈金黄色,可以想象,巨大的后母戊鼎在当时是何等的金碧辉煌。铸造此鼎至少需要两三百人协作配合,并且需要一个巨大的熔炉进行烧制。这充分说明商晚期的青铜器铸造行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凸显商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纹样
Patterns

后母戊鼎的鼎身以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有夔龙纹、兽面纹等纹样,以鱼纹和商代特有的虎食人纹作为鼎耳的纹样,展示了神秘粗犷的原始之美。

造型
Style

鼎的形状与天圆地方的观念相合,圆鼎祭天装肉,方鼎祭地盛谷物。方鼎一般类似长方体,正面宽、侧面窄,有四足。

铭文
Inscription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铭文得名,其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制作的。

郭沫若曾为此鼎取名为“司母戊鼎”。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考古资料越来越健全,专家证实商王武丁时期“司”“后”二形均是“后”字之意,于是在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此鼎更名为“后母戊鼎”。

工艺
Technology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晚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kg以上的原料,而且要先进行内、外范的制作,然后才能进行浇铸,工程量巨大,因而此鼎堪称奇迹。

步骤①

首先制模,用泥土捏出造型,然后阴干成型。接着进行翻范,用力拍压泥模的外面,按照鼎的足、底、边、角用刀将泥模划分成若干块范。

步骤②

制好范后,留出鼎足的洗口范,组合成铸型,进行合范。外范与内范之间的距离就是鼎身器壁的厚度。

步骤③

3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1个鼎足作为排气口。将铜汁从3个鼎足的洗口范慢慢往铸型里灌注。

步骤④

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铸鼎耳。 wkxEr16sdfNpEr11DTFGe/+uadjiQwRcjzviYn9wFfFOyu7pmtUVPsN3ORC+qz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