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能乐的民族性、东方性与世阿弥能乐理论之价值

能乐作为日本的一种“国剧”或“国粹”,是日本民族的,同时也是“东方”的,属于典型的“东方戏剧”,因为它跟中国、印度文化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点,六百多年前世阿弥在《风姿花传》“神仪篇”中早就做了明确的溯源,指出能乐起源于佛国印度,而直接的源头则在中国,中国人秦河胜是日本能乐的祖先。这些传说故事未必可信,但能乐本身受了中国古代散乐的影响是众所公认的事实。正因为能乐与中国音乐戏曲颇有渊源,中国人感兴趣也是理所当然。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与翻译家们深知能乐的价值,也很清楚能乐对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因此20世纪后期以来,周作人、申非等学者及翻译家,以中国读者为对象,对日本能乐剧本(谣曲)做了一些译介,经过翻译家们的努力,在现存能乐的两百多个剧本中,我们已经翻译了二十个左右,约占十分之一,可供中国读者大体了解能乐戏剧文学的一面。改革开放后,陆续有日本能乐的演出团体应邀到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巡演。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一般中国观众即便不能赴日亲临“能乐堂”,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上便捷地欣赏能乐的经典曲目。

不过,能乐欣赏对于中国观众而言,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恐怕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能乐“太日本”了。今天,能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古典之美的一种艺术符码,对它的欣赏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接受才能。对于这一点,世阿弥当年早就意识到了,其子秦元能就曾对世阿弥这样的担忧与感慨加以记述: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听家父吟唱《砧》的音曲,家父说:“像这样的艺能,后世的人果真能够欣赏吗?每念至此,我就不想把这曲目再誊写下去了。”对《砧》这样具有无上妙味的作品,要充分体味和欣赏是不可能的,而当用文字记述的时候,也感到很困难。

而对于现代中国读者或观众而言,这种审美上的阻隔是双重的,既有民族的差异,也有时代的落差,这就特别需要我们从中国立场出发,走进日本文化,特别是能乐的内部,对能乐做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考察。而最为有效的途径是了解日本的能乐从业者、研究者怎样看待、怎样解释能乐。而在这类文献中,上述世阿弥留下的一系列“秘传书”,是日本能乐理论与能乐美学中一笔丰厚的、独特的遗产。想要了解能乐的文化底蕴与审美内涵,世阿弥秘传的能乐理论书是不能不读的。

世阿弥的秘传书在撰述的背景、动机方面,与西方戏剧理论、中国传统戏曲理论颇有不同。一般理论的宗旨是为了伸张己说、说服公众,所有才有了“论理”(逻辑),然后再运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组成一系列命题判断,从而形成理论文本。但是世阿弥自身并没有建构理论的动机,他不像西方的戏剧理论家那样要面向社会公众宣扬自己的思想、教化民众,也不像中国戏剧理论家那样文以载道、博得文名。在当时各种流派剧团(日本人称为“座”)并存、竞争剧烈的情况下,作为“观世流”的带头人世阿弥,继承了父亲观阿弥(1333—1384)的思想与艺术遗产,集编剧、演员、导演、戏剧理论家于一身,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幕府大将军的欣赏与支持,并经常应邀去幕府大将军府上以及寺院、神社演出,使“观世流”成为当时日本能乐中最有影响的流派,进而将能乐艺术推向成熟。在危机意识与传承意愿的驱动下,他在中晚年很注意将前辈及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归纳,以书写或口传的方式交给继承人,其目的是为了向后继者传授演艺,以确保他的“观世座”在同其他“座”之间的剧烈竞争中取得优势。据统计,这些秘传,长长短短、有篇名(标题)或者无标题的共有二十一种,多属于音曲歌舞等技术技巧的体会及传授,具有理论价值的主要有《风姿花传》(1400—1418)、《至花道》(1420)、《三道》(1423)、《花镜》(1424)、《游乐习道风见》、《九位》(写作年代不详)等。其内容涉及能乐学习论、能乐表演论、能乐剧本创作论、能乐审美特征论、能乐鉴赏批评论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世阿弥戏剧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既有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又有抽象概括乃至体系性的理论建构。世阿弥写作或口授这些东西属于私相传授,几乎在每篇的文末都叮咛不可示于外人,只传给他的特定继承人,对其他人一律保密,所以又被叫作“秘传”或“秘传书”。这批“秘传书”被保存、被后人发现并且公开化,秘传之秘密已经不复存在。但其私密性质,使之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论著述的特殊风格、特殊表述与特殊性质。世阿弥的秘传书只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传授,不需要用论辩、论理的方式说服对方,只把自己的经验感受说出来即可。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直接经验,也不是现代哲学所谓的不可言说的“纯粹经验”,既然经验是可以表达、能够付诸言说的,那么就一定要概括、归纳,必然运用一些相对抽象的名词来表达,于是形成了现代学术所认定的那种术语与概念。

实际上,即便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说,世阿弥的秘传也是“理论”的,至少是富于理论性的。作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人,为了将自己的东西有条理地传授给后人,他自然使用了理论思维。而他所处的室町时代是日本的佛学、禅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佛学名相与佛家的因明逻辑,对酷爱佛学的世阿弥而言肯定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秘传虽不以理论建构为直接目的,但即便用现代眼光来衡量,称之为“能乐理论”乃至“能乐美学”也是名副其实。世阿弥在秘传中讲到了能乐的起源、历史、流派、剧本创作、演员修养、表演艺术,音曲歌舞,以及观客、场地等各方面的问题,而核心问题就是说明能乐在创作与表演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呈现最美的状态“花”,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演艺之“风”,怎样才能做到“幽玄”,为此世阿弥提出并界定了一系列理论概念,如“花”“风”“花风”“风体”“风姿”“风情”“风趣”“幽玄”“模仿”“艺位”“三道”“九位”“序、破、急”“体/用”“皮、骨、肉”等等。世阿弥的这些秘传书给我们提供了从美学途径登其堂入其室的方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欣赏能乐、理解能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GkOynuXU+/3RWEi/I6asQ9LKG6hjCclVyGb5wGuCAKBrOUoNeoiHSB3t2E+kMT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