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乞丐少年的乱世挣扎

贫寒出身

1328 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家人口众多,父母、兄嫂加上年幼的他,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茅草屋里。屋里的地面坑洼不平,墙壁四处透风,屋顶的茅草也多处破损,每逢下雨天,雨水便会漏进来,一家人只能用破盆烂碗四处接水。

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他租种着地主家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打下的粮食大部分都交了租子,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母亲陈氏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除了操持家务,还要帮着丈夫干农活,洗衣做饭、喂鸡养猪,一刻也不得闲。

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就是那几亩租来的田地,可土地贫瘠,收成一直不好。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遭遇天灾,日子就更加艰难了。为了补贴家用,朱元璋的哥哥们农闲时会去给人打短工,挣些微薄的工钱。

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等级森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蒙古贵族高高在上,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除了田赋、人头税,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役。百姓们不仅要为官府服劳役,还要为贵族们无偿劳动。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成风,他们与地主豪强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的农田被权贵们霸占,像朱元璋家这样的贫苦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高额的地租。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朱元璋一家的生活困苦不堪。年幼的朱元璋常常饿得肚子咕咕叫,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锅里那少得可怜的稀粥。他没有漂亮的衣服穿,身上的衣服都是哥哥们穿剩下的,补丁摞补丁。鞋子也是母亲用粗布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没穿多久就磨破了。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朱元璋的父母依然努力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他们教导孩子们要勤劳善良,要懂得互相照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朱元璋逐渐长大,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学会了如何在困苦中坚强地生存下去。他常常跟着父母和哥哥们一起下地干活,除草、施肥、收割,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活。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勤劳而有所改善。相反,随着朱元璋的长大,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一家人每天都在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未来的日子就像那无尽的黑夜,看不到一丝光亮。

1344 年,濠州这片土地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先是旱灾,持续数月滴雨未下,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干裂,一道道裂缝如同狰狞的伤口,布满了田野。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渐渐枯黄,颗粒无收。原本绿油油的麦田,如今只剩下一片死寂的枯黄,仿佛生命被瞬间抽离。

紧接着,蝗灾接踵而至。遮天蔽日的蝗虫如同黑色的风暴,从远方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得精光,连树皮都难以幸免。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却无能为力。蝗虫飞过之后,整个村庄仿佛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片荒芜。

旱灾和蝗灾的双重打击,让本就贫困的百姓生活陷入了绝境。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人们只能靠吃树皮、草根来维持生命。饥饿像幽灵一样笼罩着每一个人,死亡的阴影在村庄上空弥漫。

然而,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场可怕的瘟疫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蔓延开来。患病的人先是发热、咳嗽,接着浑身无力,最后痛苦地死去。瘟疫如同恶魔一般,迅速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村庄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哭声、哀号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先是父亲朱世珍染上了瘟疫,他原本就因为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身体十分虚弱。患病后,病情迅速恶化,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离世,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更加破碎。母亲陈氏悲痛欲绝,但她顾不上自己的悲伤,还要照顾生病的哥哥们。

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家庭。大哥朱兴隆也染上了瘟疫,他平日里干活最卖力,身体却也在长期的劳累中被拖垮了。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很快也追随父亲而去。母亲陈氏看着两个亲人相继离世,精神几近崩溃。但生活的重担容不得她倒下,她还要照顾年幼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可是,命运似乎还在继续捉弄他们。没过多久,母亲陈氏也染上了瘟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短短几天内,朱元璋失去了三位至亲之人,他的世界瞬间崩塌。

此时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面对亲人的离世,悲痛欲绝。但他们更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无钱安葬亲人。他们四处奔走,向邻居们求助,希望能借到一些钱来买口棺材,让亲人入土为安。然而,在这个人人都自顾不暇的时刻,邻居们也都拿不出钱来。

兄弟俩无奈之下,只能用草席卷着亲人的尸体,打算找个地方草草埋葬。他们抬着亲人的尸体,在荒郊野外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烈日高悬,大地滚烫,他们的脚步沉重而艰难。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对亲人的愧疚和悲痛。

终于,他们在一处山坡上找到了一块空地。兄弟俩用双手刨土,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滴落在土地上。他们的手磨破了,鲜血直流,但他们依然没有停下。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挖好了一个简陋的墓穴,将亲人的尸体放入其中。

寺僧生涯

埋葬了亲人后,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陷入了绝境。他们没有土地,没有粮食,也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在这个时候,邻居汪大娘想起了朱元璋小时候曾被许配给皇觉寺的高彬法师为徒,便建议他去皇觉寺出家为僧,或许能有一口饭吃。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和二哥商量后,决定前往皇觉寺。

1344 年,朱元璋来到了皇觉寺。寺里的住持高彬法师见他可怜,便收留了他。然而,在寺里的生活并不轻松。朱元璋年纪小,又是新来的,寺里的其他僧人都把他当成苦力使唤。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得起床打扫寺院,从大雄宝殿到各个偏殿,每一个角落都要打扫得一尘不染。接着,他要去厨房帮忙做饭,劈柴、挑水、烧火,这些活计他都得干。做完这些,他还要去照顾寺院里的菜园,浇水、施肥、除草,一刻也不得闲。

在皇觉寺,朱元璋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作,还要忍受其他僧人的斥责和打骂。那些年长的僧人总是对他颐指气使,稍有不如意就对他破口大骂。有一次,朱元璋在打扫佛殿时,不小心碰到了佛像前的烛台,烛台倒了下来,蜡烛熄灭了。这可惹恼了一位年长的僧人,他对着朱元璋就是一顿臭骂,说他亵渎了神灵,要遭到报应。朱元璋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默默忍受。

除了日常劳作和遭受斥责,朱元璋还要学习寺庙里的规矩和经文。他每天都要跟着其他僧人一起诵经拜佛,学习佛教的教义和礼仪。虽然他对这些经文并不十分理解,但还是认真地跟着念。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寺里生存下去。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旱灾和蝗灾的影响,寺庙的香火也越来越冷清,施主们的捐赠越来越少。寺里的粮食储备也越来越少,僧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没过多久,住持高彬法师宣布,寺里已经无法养活这么多僧人,要让一部分僧人出去云游化缘。

朱元璋作为寺里新来的僧人,自然在被遣散之列。1345 年,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开始了他的云游化缘生涯。他穿着破旧的僧袍,背着一个破行囊,手里拿着一个化缘的钵盂,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云游化缘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朱元璋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到各个村庄和城镇去化缘。有时候,他一整天都得不到一口饭吃,只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夜晚,他只能找一个破庙或者山洞来栖身,忍受着寒冷和孤独。

在云游的过程中,朱元璋还遭遇了许多危险和困难。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化缘时,被一群地痞流氓拦住了。他们抢走了他的钵盂,还对他拳打脚。朱元璋虽然奋力反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打得遍体鳞伤。还有一次,他在山里迷路了,几天都找不到出路。他又饿又渴,几乎陷入了绝望。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找到了出山的路。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云游化缘的经历也让朱元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看到了各地百姓的苦难生活,也了解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听到了许多关于农民起义的传说。这些经历让他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云游四方

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踏上了云游四方的征程。他的第一站是淮西地区,这里是他熟悉的故土,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旱灾和蝗灾过后,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荒芜,村庄里十室九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他沿着破败的小路前行,看到的是面黄肌瘦的百姓,他们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有的人家门口摆放着简陋的草席,上面躺着死去的亲人,却无人有力气去埋葬。

在一个小村庄里,朱元璋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坐在村口的破墙下,眼神呆滞地望着远方。朱元璋走上前去,向老人化缘。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干瘪的馒头,递给了他。朱元璋接过馒头,心中满是感激。他与老人交谈起来,老人告诉他,自从灾荒和瘟疫过后,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出去逃荒或者参加起义军了,只剩下他们这些老弱病残在这里等死。朱元璋听后,心中一阵酸楚,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离开淮西后,朱元璋一路向南,来到了豫南地区。这里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战争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他看到了元朝军队与起义军的冲突,双方在田野间厮杀,百姓们四处逃窜。有一次,他亲眼目睹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简陋,而元朝军队则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锋利的武器。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土地。朱元璋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陷入了混乱,只有通过武力才能改变现状。

在云游的过程中,朱元璋还结识了一些江湖人士。他们有的是走南闯北的商人,有的是身怀绝技的侠客。与这些人的交往,让朱元璋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从商人那里了解到了各地的商业情况和市场需求,知道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商机。从侠客那里,他学到了一些武艺和防身技巧,增强了自己的身体素质。

有一次,朱元璋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了一位名叫刘三的侠客。刘三见他气宇不凡,便与他交谈起来。刘三告诉朱元璋,如今元朝统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好时机。他还传授了朱元璋一些基本的剑术和拳法,让他能够在危险时刻保护自己。朱元璋对刘三十分感激,他将刘三的话记在了心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的足迹遍布了淮西、豫南的许多地方。他看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他发现,虽然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百姓们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却是一致的。他们渴望能够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渴望能够摆脱贫困和压迫。

在云游的过程中,朱元璋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他懂得了如何观察人心,如何利用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经验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元末,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在南方,有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势力;在北方,有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这些起义军打着反抗元朝统治的旗号,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加入。他们攻城略地,与元朝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朱元璋在云游的过程中,也听到了许多关于起义军的传说和故事。他对这些起义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为百姓谋福祉。 6Dr0omLRi6dUWDZFdyNfMpnR1hVjLHOY3slZMJzNBY/F6/ZoTWg+MsigWKJJuk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