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创新之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发明新型焊钳

在焊接工作中,李万君经常会遇到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的情况。不同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很大,这给焊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焊钳在焊接异种金属时,很难保证焊接质量,容易出现焊缝不牢固、气孔、裂纹等问题。而且,由于不同金属的熔点、热膨胀系数等不同,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导致焊件变形,影响产品的精度和性能。

有一次,厂里接到了一批特殊的焊接任务,需要将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焊接在一起。李万君像往常一样拿起传统焊钳进行焊接,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焊缝处出现了明显的缺陷,焊件的强度也达不到要求。这让李万君意识到,必须要研发一种适合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的新型焊钳。

于是,李万君开始了新型焊钳的发明之路。他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异种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和国内外先进的焊接技术。他发现,要解决异种金属焊接的问题,关键在于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热量输入和分布,以及减少焊接应力。

接下来,李万君开始设计新型焊钳的结构。他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对焊钳的形状、尺寸、电极材料等进行了反复地调整和优化。在制作样品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电极材料的选择非常关键,既要保证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又要能够承受高温和磨损。李万君试验了多种材料,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和测试,才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电极材料。

在测试新型焊钳的性能时,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测试,焊钳在焊接过程中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导致电极损坏。李万君并没有灰心,他仔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是散热设计不合理。于是,他对焊钳的散热结构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散热片和通风孔。经过再次测试,焊钳的散热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万君终于发明出了“新型焊钳”。这种焊钳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热量输入和分布,减少焊接应力,提高焊接质量。使用新型焊钳进行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时,焊缝更加牢固,气孔和裂纹等缺陷明显减少,焊件的变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李万君的“新型焊钳”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在厂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它不仅提高了焊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其他企业得知后,也纷纷前来学习和引进这种新型焊钳,李万君的发明为整个焊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多种焊接操作方法

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列车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不同类型列车转向架的焊接加工也提出了特殊要求。李万君知道,只有不断创新和总结焊接操作方法,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在为澳大利亚生产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时,转向架焊接加工面临着诸多难题。这种列车的转向架结构特殊,对焊接工艺的要求极高。传统的焊接方法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气孔等问题,影响转向架的质量和性能。李万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头扎进车间,对转向架的结构和焊接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反复观察焊接过程,尝试不同的焊接角度、速度和手法。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他发现采用“拽枪式右焊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焊接变形和气孔的产生。这种方法需要焊工在焊接时将焊枪向右拉动,同时控制好焊接速度和角度。李万君开始不断地练习这种方法,在模型上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每一次试验,他都认真记录下数据和效果,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拽枪式右焊法”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除了“拽枪式右焊法”,李万君还针对其他类型列车转向架的焊接加工要求,总结出了 20 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在面对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转向架时,他总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焊接方法。这些方法涵盖了焊接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焊接前的准备工作到焊接后的检验,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优化。

这些焊接操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采用“拽枪式右焊法”焊接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时,焊接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转向架的变形率明显降低,气孔等缺陷也几乎消失。其他的焊接操作方法也在不同类型列车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焊接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废品率。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创造了可观的价值。通过减少废品率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订单。据统计,这些焊接操作方法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 800 余万元。

攻克“复兴号”转向架焊接难题

15 年初,中车长客承担了试制生产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重任。这是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复兴号”代表着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新高度。然而,在转向架焊接方面,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向架作为列车的关键部件,其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复兴号”转向架扭杆座的焊缝极为不规则,而且横侧梁连接口的斜坡焊缝也给焊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扭杆座承载着整车 50 吨的重量,每天要摆动上万次,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威胁行车安全。其不规则的焊缝形状使得焊接过程中难以保证焊缝的均匀性和强度,传统的焊接方法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而横侧梁连接口的斜坡焊缝,由于角度特殊,焊接时熔池难以控制,容易出现未熔合、气孔等缺陷。

面对这些难题,厂里的技术人员和焊工们都感到压力巨大。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万君主动请缨,成立了攻关团队。他知道,“复兴号”对于中国高铁的重要意义,自己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高铁焊接大师”,必须要挺身而出,攻克这些难题。

李万君带领团队成员,首先对扭杆座和横侧梁连接口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仔细分析每一处焊缝的特点和要求,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制定了初步的焊接方案。然而,在第一次试验中,结果并不理想。焊缝的质量仍然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裂纹和气孔。

李万君并没有气馁,他带领团队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反复论证。他们发现,单一的焊接技术无法解决这些复杂的焊缝问题,必须要交叉运用多种焊接技术。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将平焊、立焊、下坡焊等技术结合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在车间里。他们不断调整焊接参数,尝试不同的焊接顺序和角度。每一次试验,他们都认真记录下数据和结果,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焊接参数,他们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交叉运用平焊和立焊时,两种焊接技术的过渡很难控制,容易出现焊缝不连续的问题。李万君和团队成员们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过渡方法,通过调整焊接速度和电流,使得两种焊接技术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李万君团队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焊接方法。他们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等技术,根据不同的焊缝特点和要求,灵活调整焊接顺序和参数。在扭杆座的焊接中,先采用平焊保证焊缝的基本强度,然后通过立焊对不规则的部位进行精细处理,最后用下坡焊进行收尾,确保焊缝的均匀性和美观度。在横侧梁连接口的斜坡焊缝焊接中,同样采用多种焊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熔池的形状和大小,避免了未熔合和气孔等缺陷的产生。

当第一套采用新焊接方法的转向架焊接完成后,经过严格的检测,焊缝的质量完全符合标准要求。李万君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dJYDfio+dDAKeHvOPyuw3Z6xwghoEB1HfFOiqiNAnx/f6ZaEoF/h1lnhREp19g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