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楔形文字的前世今生

文字起源的朦胧曙光

在苏美尔文明的早期,生活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人们,面临着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记录物品的数量。那时,他们的生活主要以农牧业和简单的贸易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物品的交换和储存变得日益频繁,准确记录数量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计数方法——陶筹计数。陶筹是用黏土制成的小物件,形状各异,有球形、圆锥形、圆柱形等。每一种形状代表着不同的物品或数量。例如,一个球形陶筹可能代表一只羊,而一个圆锥形陶筹则可能代表一袋谷物。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阿穆的牧羊人。他每天都会带着羊群去草原放牧,晚上回来时,他会用陶筹来记录当天羊群的数量。他把代表羊的球形陶筹放在一个小陶罐里,每增加一只羊,就往罐子里放一个陶筹。这样,他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羊群数量有没有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活动逐渐增多,人们需要记录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仅仅用陶筹计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于是,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滚印符号。滚印是一种圆柱形的印章,上面刻有各种图案和符号。当人们进行交易时,会在黏土板上滚动滚印,留下印记,以此来证明交易的内容和双方的身份。

有一次,商人拉希德和农夫哈基姆进行了一笔交易。拉希德用一些金属工具换取了哈基姆的一批小麦。为了记录这次交易,他们找来了一块黏土板和一个滚印。拉希德在滚印上刻下了代表金属工具和小麦的图案,然后在黏土板上滚动滚印,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这个印记就成为了他们交易的凭证。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需要记录的信息更加多样化。除了物品的数量和交易的内容,还需要记录日期、地点、人物等信息。陶筹计数和滚印符号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复杂的记录需求了。于是,苏美尔人开始尝试创造一种更加完善的文字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楔形文字应运而生。最初的楔形文字是象形文字,它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思。例如,用一个简单的三角形来代表山,用一条弯曲的线来代表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书写的方便,象形文字逐渐简化,演变成了由楔形符号组成的文字。

在一个繁忙的城市里,有一位名叫伊南娜的书记员。她的工作是记录城市里的各种事务,如税收、人口、建筑等。她每天都会坐在桌子前,用芦苇笔在黏土板上刻写楔形文字。起初,她觉得这些象形文字很难刻写,因为它们的形状很复杂。但是,随着不断的练习,她逐渐掌握了简化的方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刻写出各种楔形符号。 rYA+epgCDsFpaOadFEBSpBzFtK7kBaiovMwdyCtRuGgUvhrfPChqdB8ogySefG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