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楔形文字的重见天日

19世纪,随着对中东地区考古兴趣的日益浓厚,一场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行动在伊拉克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地区展开。众多考古学家怀揣着对未知文明的渴望,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其中,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是这场考古热潮中的佼佼者。他带领着一支考古队,在尼尼微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工作。烈日炎炎下,队员们挥舞着铲子和锄头,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堆积如山的泥土和碎石。每一次挖掘都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现什么。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莱亚德的团队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遗址中挖出了大量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这些泥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上面的楔形符号密密麻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莱亚德兴奋不已,他意识到这些泥板可能是解开那个神秘文明的关键线索。

然而,这些泥板虽然被发现了,但解读它们却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书面语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这些神秘的符号。

语言学家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解读工作。其中,德国语言学家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格罗特芬德是最早尝试解读楔形文字的人之一。他从一些已知的波斯国王的名字入手,通过对比不同泥板上的相同符号,逐渐找到了一些规律。他发现,楔形文字中的一些符号代表着特定的音节,而另一些则代表着具体的事物。

格罗特芬德的发现为楔形文字的解读打开了一扇门,但要完全破解这种古老的文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后,更多的语言学家加入了这场解读的战斗。他们不断地研究、对比、猜测,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中摸索前进。

英国语言学家亨利·罗林森也是解读楔形文字的重要人物。他在伊朗的贝希斯顿悬崖上发现了一块刻有三种语言的铭文,其中包括楔形文字。罗林森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将铭文上的内容抄录下来。通过对这三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他逐渐解读出了更多的楔形文字符号。

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不懈努力,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慢慢揭开。人们开始了解到,这些古老的符号背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它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第一次,对后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YA+epgCDsFpaOadFEBSpBzFtK7kBaiovMwdyCtRuGgUvhrfPChqdB8ogySefG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