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在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古城遗址,一场大规模的考古挖掘正在紧张进行。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带领着团队,在这片被岁月尘封的土地上寻找着失落文明的痕迹。
一天,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在一处废墟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泥板。这块泥板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和奇怪的数字。队员们兴奋不已,立刻将泥板小心翼翼地清理出来,并送到了莱亚德的面前。
莱亚德仔细端详着这块泥板,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泥板上的内容太过复杂,他一时无法解读。于是,这块泥板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馆,等待着专家们的研究。
多年后,一位名叫乔治·史密斯的亚述学家对这块泥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密斯已经因为发现“大洪水记录板”而闻名学术界,他有着丰富的楔形文字解读经验。
史密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和数字进行研究。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比对,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块泥板上记录的是一组天文数字,后来被称为“尼尼微常数”。
尼尼微常数是一组非常庞大的数字,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天文周期。例如,其中一个数字代表着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另一个数字则代表着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这些数字的精确程度让史密斯大为震惊。
在苏美尔文明的时代,人们没有现代的天文观测设备,却能够如此精确地计算出这些天文周期,这简直不可思议。史密斯意识到,苏美尔人可能拥有着一套独特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计算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密斯还发现,苏美尔人对太阳系的天体也有着详细的记载。在其他的泥板文献中,他们提到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行星。而且,他们对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
有一次,史密斯在研究另一块泥板时,发现上面记载着一次日食的预测。苏美尔人通过对天文现象的长期观察和记录,总结出了日食发生的规律,并能够提前预测日食的时间和地点。
这让史密斯更加坚信,苏美尔文明有着高度发达的天文学知识。他们的天文成就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尼尼微常数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苏美尔文明的天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苏美尔文明,思考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天文知识的。
有人认为,苏美尔人可能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这些天文规律。也有人猜测,苏美尔人可能得到了外星文明的帮助,从而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天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