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马邑之谋:精心策划与功亏一篑

武帝决心与王恢献策

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主动提出和亲,这一请求让朝堂之上再次掀起了关于汉匈关系走向的激烈讨论。在这看似寻常的外交互动背后,实则暗流涌动,汉武帝心中早已对匈奴的侵扰积怨已久,复仇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只是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与方案。

就在汉武帝苦苦思索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时,大行王恢挺身而出,献上了一条看似绝妙的计策——马邑之谋。王恢久居边地,对匈奴的习性和汉匈边境局势了如指掌。他提出,匈奴刚刚与汉朝和亲,对汉朝边地还比较亲和,此时可利用他们贪图利益的本性,进行诱敌深入。具体而言,由马邑富豪聂壹出塞,佯装成到匈奴边境贩卖物品的商人,诱使匈奴单于相信他能斩杀马邑县的县令、县丞,献出马邑城及城中财物。待单于率兵前来,汉朝则在马邑城旁的山谷中埋伏下大量精兵,一举将匈奴主力歼灭。

这一计策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旨在避开汉军长途奔袭的疲劳和出师无功的困境,将匈奴单于引到汉朝边地小城马邑,利用主场优势,以逸待劳,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如此一来,既能消灭单于主力,沉重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又能避免韩安国所担忧的劳而无功、以疲惫之卒对付匈奴精锐之师的弊端。王恢的马邑之谋,仿佛一道曙光,为汉武帝提供了一个解决匈奴问题的绝佳契机,让汉武帝看到了打破汉匈僵持局面的希望,也坚定了他对匈奴用兵的决心。

朝议焦点与方案确定

当王恢提出马邑之谋后,汉武帝将其提交朝议,朝堂之上顿时围绕着三个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第一个焦点是要不要对匈奴作战。王恢慷慨激昂地陈词,以战国时代的代国为例。他说,当年代国北临匈奴侵扰,南还要应对中原战乱,即便如此艰难,代国仍能护佑百姓,使匈奴不敢轻易侵犯。而如今大汉在陛下的威德之下统一天下,匈奴却愈发嚣张,屡屡入侵边地,这皆因他们心中毫无畏惧。所以,必须对匈奴予以痛击,让他们知晓大汉的威严不可侵犯。王恢的话语掷地有声,核心便是要扬大汉国威,让匈奴为其恶行付出代价。

韩安国依旧坚持己见,认为对匈奴作战实在无利可图。他指出,匈奴乃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汉军若深入沙漠腹地,首先很难寻觅到匈奴主力,他们如流沙般飘忽不定;即便遭遇匈奴主力,汉军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以疲劳之卒对抗匈奴的精锐之师,取胜的希望渺茫;再者,即便占领了匈奴的沙漠,那也不算国土扩大,夺得匈奴百姓也无法使汉朝真正强大,得不偿失。韩安国的观点基于对实际困难的考量,认为贸然开战风险巨大。

第二个焦点是如何看待高祖和亲。韩安国高举刘邦的大旗,以高祖被困白登七日为例。当时刘邦几乎陷入绝境,最后靠陈平之计才得以突围。突围后,刘邦冷静思考,采纳刘敬的意见与匈奴和亲。韩安国称颂刘邦以天下为大,不因一己私怒而伤害天下苍生的公益,才有了此后五代的和亲政策。他试图借刘邦的和亲之举,为自己的和亲主张寻找有力依据,将刘邦的决策视为一种明智的妥协,以避免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王恢则巧妙地避开汉初实力不足这一关键,对刘邦的和亲做出别样阐释。他说,高祖征战多年,披坚执锐,并非无力报仇,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今边境百姓屡遭侵犯,尸骨累累,这是仁人志士痛心之事。若高祖在世,定不会坐视百姓受苦。王恢将刘邦的和亲解读为对百姓的仁爱,而如今百姓仍受匈奴之苦,所以必须对匈奴动武,这一说法既美化了刘邦,又为当下对匈奴用兵找到了理由,成功封住了和亲派的嘴。

第三个焦点是如何对匈奴作战。韩安国强调用兵要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汉军若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后勤补给线过长,士兵疲惫不堪,很难取得成功。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毕竟长途奔袭对军队的消耗极大。

而王恢针对韩安国的意见,提出了诱敌进入埋伏圈的马邑之谋。他表示,此计并非深入匈奴腹地作战,而是顺着单于贪图利益的心理,引诱其到汉朝边境。届时选派精兵,在指定地点周围设下埋伏,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当其前,或断其后,定能擒获单于,大败匈奴。这一方案有效规避了韩安国所担忧的风险,让韩安国一时无言以对。

经过激烈的争论,汉武帝权衡利弊,认为马邑之谋虽有风险,但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且能给予匈奴沉重打击,最终批准了这一方案,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马邑之谋的实施

得到汉武帝的首肯后,王恢迅速着手实施马邑之谋。他派遣马邑富豪聂壹秘密潜入匈奴。聂壹凭借着多年在边境经商积累的经验和对匈奴人的了解,巧妙地扮作一名到匈奴边境贩卖物品的商人。在精心安排下,他成功地寻得机会拜见了匈奴单于。

聂壹意识到匈奴人贪图利益的本性,见到单于后,便献上早已准备好的“诱饵”。他言辞恳切地对单于说:“单于,如今马邑城内守备松懈,我与城中官员素有往来,能设法除掉马邑县的县令、县丞,将全城献给您,届时城中财物可尽归您所有。”单于一听,眼中顿时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如此诱人的提议,让他难以抗拒。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不假思索地相信了聂壹,并当即答应与他里应外合拿下马邑。

与此同时,汉军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埋伏部署。汉武帝调集了卫尉李广、太仆公孙贺、大行王恢、太中大夫李息、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一众将领,共率领三十多万精兵,悄悄藏匿在马邑城旁的山谷之中。各路人马统一归韩安国指挥,他们相互约定,只要单于进入马邑,便立即出兵进攻。王恢、李息、李广则分别从代地出击匈奴辎重,截断匈奴的后路和补给。

一切准备就绪,汉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他们隐藏在山谷中,屏息等待着匈奴单于的到来。山谷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意识到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只要计划顺利实施,匈奴单于必将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遭受致命一击,多年来的匈奴之患或许就能就此得到解决。

功亏一篑的结局

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最终却功亏一篑。当单于率十万余骑进入武州塞,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往日里,边境地区应是百姓忙碌、牲畜穿梭的热闹景象,可此时原野上却只见牲畜,不见一人,房屋棚舍虽在,却冷冷清清。单于满心狐疑,这种反常的寂静让他心生警惕。

为弄清楚状况,单于果断下令攻下一座烽燧,抓到了汉朝的武州尉史。在严刑逼问下,尉史为求自保,将马邑有汉军重兵伏击的机密和盘托出。单于大惊失色,庆幸自己的警觉,急忙率领大军逃出武州塞。

这边汉军仍在山谷中紧张等待,浑然不知计划已然败露。当得知单于退兵的消息后,才匆忙追击,但此时匈奴早已远去。王恢率兵三万,本应按约定攻击匈奴辎重,可他听闻单于未与汉军交战便撤退,担心以三万兵力对抗匈奴十万精兵必吃败仗,损兵折将又劳而无功,权衡之下,最终选择撤兵。就这样,一场看似完美的计划,因单于的警觉、尉史的泄密以及王恢的撤兵而宣告失败。

王恢之死与影响

王恢撤兵后,汉武帝得知马邑之谋失败,顿时龙颜大怒。在他看来,此次精心策划的行动本可重创匈奴,却因王恢临阵退缩而功亏一篑,汉军一无所获,这让他难以接受。王恢面对武帝的愤怒,赶忙辩解道,起初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主力部队与之交战,他便率兵攻击匈奴辎重,如此定有利可图。可如今单于察觉埋伏,未到马邑便返回,他若贸然出击,三万人绝非匈奴十万精兵的对手,只会自取其辱。他虽知撤兵回来可能被斩,但好歹为陛下保全了三万兵力。

汉武帝并未被王恢的辩解所打动。在他心中,王恢的行为不仅错失了歼灭匈奴的良机,更让大汉的威严受损。于是,武帝将王恢交给廷尉处置,廷尉依法判处王恢斩首。王恢自觉冤屈,却又无法直接向武帝求情,无奈之下,他私下派人用千金贿赂丞相田蚡,希望田蚡能在武帝面前为他说情。田蚡担心武帝责罚,便对王太后说,马邑之谋是王恢率先主张的,若事没办成便杀了他,那是替匈奴人报了仇。王太后将这话转达给汉武帝,却不想反而激怒了武帝。汉武帝认为,马邑之谋由王恢倡议,他才派几十万大军出征,即便抓不到单于,王恢若攻击单于辎重,也能有所收获以安慰将士之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听闻汉武帝这番话后,意识到自己已无活路,最终在狱中自杀。 uVf4BbBZGsgzC9i3LFxRNDookjRMq17w/ZDLDd9U8dTOFCL6DwzQ+pIHCZH9UZ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