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朝议纷争:战与和的激烈交锋

主战与和亲的对立

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遣使前来,请求和亲。面对这一情况,汉武帝并未擅自决断,而是将此事交付朝堂,让群臣共同商议。一时间,朝中大臣们各抒己见,形成了主战与和亲两派,争论之声此起彼伏。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大行王恢。王恢久居边地,对匈奴的习性和汉匈之间的过往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匈奴人毫无信义可言,就如同贪婪且反复无常的恶狼。回顾往昔,每次汉朝与匈奴和亲,至多不过数年,匈奴便会背信弃义,撕毁和约,纵兵入侵汉朝边境。数十年来,这种情况屡屡上演,从未改变。匈奴的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王恢痛心疾首地指出,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诚信、野蛮凶残的民族,若仅仅依靠和亲来维持表面的和平,无疑是与虎谋皮,绝无可能带来长久的安宁。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集结大汉的精锐之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给予匈奴沉重的军事打击,彻底战胜他们,让匈奴人知晓大汉的威严不可侵犯,如此方能永绝后患。

而主张和亲的代表则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对匈奴作战实在是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带来诸多弊端。他指出,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特性与中原农耕民族截然不同。他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行动飘忽不定,宛如风中的流沙,难以捉摸。其骑兵更是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一旦察觉到危险,便迅速远遁。而且,匈奴人长期在马背上生活,性格剽悍,毫无仁义道德的观念束缚,想要制服他们谈何容易。再者,汉朝若要对匈奴发起进攻,需出兵千里,深入大漠腹地。长途跋涉之后,汉军必然人困马乏,疲惫不堪。而匈奴却能以逸待劳,凭借其熟悉的地形和充沛的体力,对汉军形成合围之势。如此一来,汉军不仅难以找到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即便遭遇匈奴主力,也极有可能陷入困境,难以取胜。即便汉军侥幸获胜,占领了匈奴的沙漠之地,这些不毛之地对于汉朝而言,并无实际的益处,无法增加汉朝的国力和财富。因此,韩安国坚持认为,与其冒险发动战争,不如继续维持和亲政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王恢与韩安国观点剖析

王恢与韩安国的观点,虽针锋相对,但都有其合理性。

王恢主张对匈奴动武,旨在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他意识到匈奴反复无常,和亲无法换来持久和平,唯有武力才能让匈奴敬畏。从长远看,彻底击败匈奴,可保大汉边境长治久安,避免百姓再受侵扰,此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现出王恢的果敢与远见。

韩安国则强调对匈奴作战风险巨大。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汉军深入大漠,面临诸多困境。不仅难以寻觅匈奴主力,且长途奔袭后,士兵疲惫,战斗力下降,易陷入以劳伐逸的不利境地。即便战胜,所得之地对汉朝意义不大,反而可能损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韩安国的观点基于现实考量,提醒众人不可贸然行事,需谨慎权衡利弊。

王恢着眼于长远利益,欲根治匈奴之患;韩安国关注当下风险,力求维持现状以保稳定。两人观点虽不同,但都围绕着如何维护汉朝的利益。王恢的主张大胆激进,韩安国的看法则较为保守稳重,他们的争论,反映出在面对匈奴问题时,汉朝朝堂在决策上的艰难抉择。

大臣支持与武帝态度

在这场关于战与和的激烈争论中,多数大臣最终选择支持韩安国的和亲主张,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自汉高祖刘邦开创和亲政策以来,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该政策已延续近七十年。长期的执行使得大臣们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和亲政策虽未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边境的相对和平,且风险较小。对于大臣们而言,维持现状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相比之下,王恢主张的对匈奴作战,虽立意高远,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但这一策略犹如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深入匈奴腹地作战,胜负难测,一旦失败,不仅会使汉朝遭受重大损失,还可能引发匈奴更猛烈的报复,危及国家的稳定。大臣们出于对风险的本能规避,自然倾向于支持韩安国。

而汉武帝,这位内心充满壮志豪情的君主,无疑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在位五十四年,其中对匈奴作战长达四十四年,足以彰显他对解决匈奴问题的决心。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朝议中,他最终同意了韩安国的和亲意见。这并非意味着汉武帝放弃了对匈奴作战的想法,而是他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无奈之举。当时,尽管汉朝国力有所增强,但对匈奴作战仍面临诸多挑战。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和亲,若强行推行主战政策,可能引发朝堂的分裂,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汉武帝意识到,对匈奴作战需要充分的准备,包括军事力量的进一步整合、战略战术的完善以及后勤保障的强化等。此时同意和亲,可争取更多时间来筹备战争,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因此,汉武帝表面上同意和亲,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给予匈奴致命一击的那一刻。 io5X408ObutYRHGq0p+a1MWPzMzUemg/h2dSURzheHOecqGgFC6I15FBXz1uxO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