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武帝崛起:战争的准备与决心

宿怨与雪耻:汉武帝的决心

汉武帝刘彻自登基伊始,内心便燃烧着对匈奴的熊熊怒火。这份怒火,源于两大民族长期积累的宿怨,也承载着他渴望洗刷先祖耻辱的坚定决心。

自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就时刻威胁着中原大地的安宁。高祖刘邦被困白登的屈辱,吕后遭受冒顿单于书信羞辱的愤怒,以及文帝、景帝时期匈奴频繁侵扰边境带来的伤痛,都深深刺痛着汉朝统治者的内心,也在汉武帝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汉武帝自幼胸怀大志,他目睹了匈奴的嚣张跋扈,意识到若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朝将永无宁日。他渴望像先辈们一样,建立不朽的功勋,而洗刷先祖的耻辱,便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他决心打破和亲的束缚,以武力回应匈奴的挑衅,让大汉的威名远扬,让匈奴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这份决心,如同钢铁般坚定不移,驱使着汉武帝积极筹备对匈奴的战争。他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征程,但他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经济基础:战争的本钱

西汉初年,历经十六年暴秦的残酷统治,又遭遇三年反秦战争与四年楚汉战争的洗礼,整个社会经济遭受重创,陷入了极度低迷的状态。《史记·平准书》曾记载,当时壮年男子纷纷投身军旅,老弱之人也不得不承担起运送粮饷的重任,致使事务繁杂而财政匮乏。就连皇帝都难以配备一辆由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将相出行有的甚至只能乘坐牛车,普通百姓家中更是缺衣少食,毫无积蓄可言。在这般艰难的经济条件下,汉朝根本无力与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较量。

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状况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好转。到武帝初年,国库充盈,粮食堆积如山,其他财物也极为丰饶。京城中积聚的钱币数以千万计,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因年代久远而朽烂,最终无法统计确切数目。太仓里的粮食新陈相叠,有些甚至因堆放不下而露天存放,导致腐烂变质无法食用。这一切都表明,西汉的经济实力已然具备支撑对匈奴作战的能力,汉武帝也因此拥有了与匈奴一较高下的雄厚本钱。

随着国家整体粮食储备的充足,边境地区的粮食供应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汉文帝时期,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入粟拜爵”政策,即送粮到边地的人可以获得爵位。爵位不仅代表着一种政治荣誉,还具有实际的经济权力与免罪功能。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向边关输送粮草的积极性,毕竟百姓家中粮食充裕,将其送往边关既能换取爵位,又能为国家边防贡献力量,何乐而不为?由此,边关的军粮储备得到了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力量也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战马与弓箭这两个关键方面。汉初,由于连年战乱,马匹数量奇缺,价格高昂,“马一匹则百金”。但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马匹数量急剧增加。百姓居住的普通街道随处可见马匹,田野间更是马群成群,甚至乘坐怀孕母马的人都会遭到他人的鄙夷而被拒绝参加聚会。民间庞大的马匹数量,为解决军用马匹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武器装备方面,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现弩机,这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的弓箭,在楚汉战争时期已被中原军队广泛使用。刘邦在荥阳之战中,就曾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弩机发箭迅速且密集,能够有效压制匈奴骑兵的攻势,成为汉武帝与匈奴决战的重要法宝。

战略机遇:条件成熟与征战平乱

汉武帝意识到,对匈奴作战不仅是为了抵御外侮,更是解决国内矛盾、扩大统治地域的契机。随着汉朝人口增长,土地资源逐渐紧张,内部矛盾开始显现。通过对匈奴作战,若能夺取匈奴的广袤土地,便可缓解国内土地压力,安置更多百姓,从而有效解决内部矛盾。而且,一旦战胜匈奴,汉朝的声威将远播四方,周边国家和部落纷纷归附,汉朝的统治地域将大幅扩张,进一步巩固大汉王朝的地位。

从战略角度看,此时的匈奴虽依旧强大,但并非无懈可击。匈奴内部存在着权力纷争,各部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汉武帝认为可以利用这些矛盾,分化瓦解匈奴势力,增加战争胜利的筹码。而且,汉朝经过多年的边境防御,对匈奴的作战方式和特点有了深入了解,这为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战术提供了依据。 rhTRHyv8ETCE5VOqLyJUe611NyQwSCCBO9AyhY8enAQedF+CaMx8zsgdhileqv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