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新政夭折背后的深层因素

西汉“抑儒”传统:儒生的悲惨境遇

刘邦对儒生的排斥

在西汉开国之初,儒生的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而这一切都与开国皇帝刘邦对儒生的排斥态度密切相关。刘邦出身草莽,性格豪爽不羁,对那些满口之乎者也、讲究繁文缛节的儒生打心眼里瞧不上。

有一次,一位头戴儒生帽子的人前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坐在营帐中,翘着二郎腿,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手下人汇报军情。看到这位儒生进来,刘邦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厌烦的神情。他斜着眼睛打量了一下儒生,然后一把扯下儒生的帽子,解开裤子就往里面撒尿。儒生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脸上满是惊恐和屈辱。刘邦却哈哈大笑起来,嘲笑儒生道:“你们这些儒生,整天就知道说些没用的话,能有什么用?”儒生涨红了脸,想要争辩几句,但看到刘邦那凶狠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次,一群儒生聚集在一起,向刘邦提出了一些治国理政的建议。他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儒家的思想和理念,希望刘邦能够采纳。刘邦却听得不耐烦了,他皱着眉头,打断了儒生们的话,大声说道:“老子是靠武力打下的天下,要你们这些儒生的道理有什么用?都给我滚出去!”儒生们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悻悻地退了出去。

在刘邦的眼中,儒生只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只会空谈的人,对他打天下没有任何帮助。因此,他对儒生采取了一种轻蔑和排斥的态度,使得儒生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那些想要投靠刘邦、施展自己才华的儒生,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身份,生怕被刘邦发现后遭到羞辱和排斥。

刘邦的这种态度,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他的手下将领们大多也和他一样,对儒生充满了偏见和敌意。他们认为儒生软弱无能,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只会在后方说风凉话。因此,他们对儒生也常常是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在这样的环境下,儒生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他们不仅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还要遭受社会的歧视和侮辱。他们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挣扎。尽管面临着如此恶劣的环境,仍有一些儒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默默地坚守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得到认可和重用。

叔孙通的生存之道

在刘邦排斥儒生的大环境下,叔孙通却能够在刘邦身边生存下来,并最终获得重用,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独特的生存之道。

叔孙通本是秦始皇时的待诏博士,他一生侍奉过六个主子,可谓是历经沧桑。汉二年四月,刘邦攻入彭城,叔孙通敏锐地察觉到刘邦的势力正在崛起,于是果断地投降了汉王,从此开始了他在刘邦身边的生涯。

刚刚投靠刘邦时,叔孙通穿着一身儒生衣服。当他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刘邦的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眼中满是厌恶。叔孙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穿着不合刘邦的心意,他心中暗自思索,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赢得刘邦的欢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儒生服装剪成了短制的楚地服装。当他再次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刘邦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他的态度也明显好了起来。

仅仅改变穿着并不能让叔孙通真正得到刘邦的重用。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正忙于与项羽争夺天下,他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壮士,而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叔孙通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对追随他的一百多个弟子一个也不推荐,而是专门向刘邦推荐那些能征善战的壮士。他的弟子们对此非常不满,纷纷抱怨叔孙通不照顾他们。叔孙通则耐心地对弟子们解释道:“现在是战争时期,你们这些儒生在战场上根本发挥不了作用。等汉王平定了天下,需要用你们的时候,我自然会推荐你们。”弟子们听了,虽然心中还是有些不满,但也只好暂时忍耐下来。

真正让叔孙通一展身手的是刘邦汉五年二月当了皇帝之后。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对秦朝的苛法和宫廷礼仪进行了删繁就简,导致登基大典之时,朝堂之上一片混乱。群臣们一边喝酒,一边争功,喝醉酒的人甚至大呼小叫,拔剑击柱,整个场面毫无秩序可言。刘邦看到这种混乱的场面,心中十分不满,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叔孙通敏锐地察觉到了刘邦的不满,他趁机向刘邦建议制定朝仪。刘邦一开始担心叔孙通办不成,叔孙通则自信满满地表示,取古礼与秦仪相结合,完全可以编制出一套新的仪法。刘邦答应了叔孙通的要求,但要求他不要搞得太复杂,要让自己能用得方便。

叔孙通接到任务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到鲁地招募了三十个儒生,加上他的一百多个弟子和刘邦身边的学者,在郊外开始演习朝仪。他们日夜苦练,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个多月后,朝仪演习成功。叔孙通兴奋地向刘邦报告:“可以观看了。”刘邦亲自观看了这套朝仪,只见群臣们在朝堂上按照等级秩序排列整齐,行礼如仪,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整个场面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刘邦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兴奋,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啊!”于是,他任命叔孙通当了主管宗庙祭祀的太常,并赏了他五百金。而跟随叔孙通的弟子们也统统被封为郎。

叔孙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为刘邦制定了朝仪,满足了刘邦对皇帝权势的享受。他也因此成为了汉初儒生中得到刘邦信任和重用的唯一一位儒生。叔孙通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只是个例,整个儒生群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但他相信,儒家思想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重视。

窦太后权力根源: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历经三朝的资历与威望

窦太后历经文、景、武三朝,在西汉宫廷中拥有着极高的资历和威望。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宫女逐渐成为了母仪天下的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她在宫廷中度过了漫长而又辉煌的岁月。

窦太后最初是吕后身边的宫女,后来被吕后赏赐给了代王刘恒。在代国,窦太后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善良,赢得了刘恒的宠爱。刘恒即位后,窦太后被立为皇后。她非常清楚宫廷斗争的残酷,因此一直小心翼翼地行事,努力维护着自己和家人的地位。

在汉文帝时期,窦太后积极参与宫廷事务,为汉文帝出谋划策,协助他治理国家。她非常清楚百姓的疾苦,经常劝谏汉文帝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她的影响下,汉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窦太后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汉景帝即位后,窦太后成为了太后。她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对汉景帝的治国理政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建议。在七国之乱时,窦太后坚定地支持汉景帝平叛,为稳定国家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威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汉武帝即位时,窦太后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她历经三朝,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荣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朝廷中的大臣们对她都十分敬畏,不敢轻易违背她的意愿。她的一句话,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她的存在,就像一座大山,让汉武帝在推行新政时不得不有所顾忌。

对宫廷权力的掌控

窦太后通过对重要人物和机构的控制,牢牢地掌握着西汉宫廷的大权。

在重要人物方面,窦太后对皇室宗亲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她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皇室宗亲们对她敬畏有加。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左右皇室宗亲们的决策和行动。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宫廷事务中,皇室宗亲们都会先征求窦太后的意见,然后再做出决定。

窦太后还善于利用外戚势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她的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着重要的官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外戚们对窦太后忠心耿耿,他们会按照窦太后的意愿行事,为窦太后在朝廷中谋取利益。窦太后通过控制外戚势力,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对宫廷权力的掌控。

在宫廷机构方面,窦太后对重要的官职任命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她可以决定丞相、御史大夫等重要官职的人选。例如,在汉武帝推行新政时,窦太后对武帝任用的大臣不满,她就果断地罢免了窦婴、田蚡的丞相、太尉职务,然后任用了自己信任的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通过这种方式,窦太后确保了朝廷中的重要职位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宫廷权力。

窦太后还对宫廷中的侍卫和禁军有着一定的控制权。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心腹,掌握侍卫和禁军的动向。在必要的时候,她可以调动侍卫和禁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例如,当她得知赵绾等人建议剥夺她的干政权时,她就迅速采取行动,利用自己对宫廷权力的掌控,将赵绾、王臧投入监狱,打压了新政势力。

窦太后对宫廷权力的掌控是全方位的。她通过对重要人物和机构的控制,使得自己在西汉宫廷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汉武帝虽然贵为皇帝,但在窦太后的强大权力面前,也不得不暂时隐忍,等待时机。而窦太后的这种权力掌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汉的政治走向和历史发展。 gjiWzzXEJi9z69nv6/HBsAf24Kq7KoJDwcUAUW7CiuqBKdzFrAy44RRqtF7oB4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