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江东地区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域,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孙策,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谋略,在江东大地掀起了一场场的扩张风暴。
孙策的征程,首先指向了扬州刺史刘繇。刘繇占据着江东的战略要地,成为孙策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兴平二年(195 年),孙策率领着他那支士气高昂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向刘繇发起了进攻。当时,刘繇屯兵于曲阿(今江苏丹阳),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孙策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在激烈的战斗中,孙策的军队如同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刘繇的防线。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拼杀,孙策终于成功赶跑了刘繇,为自己在江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赶走刘繇后,孙策并未满足于现状,他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方向。严白虎、王晟等地方武装势力,在当地拥兵自重,为非作歹,严重影响了江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孙策明白,若要成就大业,必须先清除这些障碍。于是,他马不停蹄地率领军队,逐一征讨这些地方武装。在攻打严白虎时,严白虎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众多的部众,负隅顽抗。但孙策巧用计谋,先切断了严白虎的粮草供应,使其军心大乱,然后发起总攻,一举将严白虎击败。对于王晟,孙策同样毫不留情,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随后,孙策顺利占领了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吴郡(治今江苏苏州)等江东要地,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建安四年(199 年),孙策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南)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当时,庐江太守刘勋手握重兵,实力不容小觑。为了削弱刘勋的势力,孙策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他派人给刘勋送去大量的珠宝和细布,同时对刘勋说:“上缭甚富庶,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援。”刘勋见财起意,不顾部属的苦苦劝阻,倾巢出动攻伐上缭。孙策则一面派堂兄孙贲等屯兵彭泽,巧妙地阻断刘勋的归路,一面亲自率兵如神兵天降般端了他的老窝。刘勋在回军途中遭遇孙策的伏击,战败后,只得率残兵灰溜溜地北投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策又将矛头对准了黄祖。黄祖盘踞在江夏一带,对孙策的势力扩张构成了严重威胁。孙策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伐黄祖。在沙羡(治今湖北武昌西),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孙策的军队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杀敌,锐不可当。黄祖的军队虽拼死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孙策的猛烈进攻。最终,孙策大破黄祖,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紧接着,孙策又把目光投向了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当时,华歆任豫章太守。孙策率大兵如乌云般屯驻在离豫章南昌县数十里远的椒丘,派虞翻前去劝降。虞翻见到华歆后,言辞恳切地说:“孙讨逆(指孙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指刘繇),君所亲见,南定鄙郡(指会稽),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华歆听罢,明白大势已去,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权衡利弊后,当夜便命人写下降书,第二天一早便派人送去孙策营中。孙策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豫章,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江东的版图。
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遇刺重伤,生命垂危,江东局势瞬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江东集团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孙策将谋士张昭等人唤至榻前,充满忧虑地说道:“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随后,他又把弟弟孙权叫到跟前,亲手将印绶系在孙权身上,语重心长地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这番话,明确表达了让孙权继承大业,在众臣辅佐下保住江东的殷切期望。
孙策离世后,张昭等一众僚属迅速拥立孙权。他们上表朝廷,宣告孙权继位,同时将这一消息传达至各个属城,稳定人心,使中外将校各司其职,维持江东局势的基本稳定。不久后,周瑜也匆忙赶回奔丧,并以中护军之职与张昭共同掌管事务,为孙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周瑜的大力推荐下,孙权接见了鲁肃。二人相谈甚欢,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鲁肃目光敏锐,见解独到,对天下局势的分析让孙权大为赞赏。待众人退去后,孙权特意将鲁肃单独留下,与他合榻对饮,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规划,犹如一幅宏伟的蓝图,分为清晰的三步。第一步,立足江东,稳固现有势力范围,增强自身实力,打造坚实的根基。第二步,利用北方曹操事务繁多、无暇南顾的时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打通长江中上游,全据长江天险,形成稳固的战略防线。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建号帝王,进而图谋天下,成就如同汉高祖刘邦般的帝业。其中,第二步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第三步则需等待合适的时机,而第一步立足江东,既是当务之急,也符合孙策的临终嘱托。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汝南袁氏”的豪杰,以讨伐董卓起家。在关东群雄联合讨董的浪潮中,袁绍凭借家族的威望与自身的能力,被推举为盟主。起初他仅占据勃海一郡,实力并不雄厚。但袁绍有着远大的抱负与野心,他先是运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冀州刺史韩馥让出冀州。韩馥生性懦弱,面对袁绍的步步紧逼,最终无奈交出了冀州的控制权。此后,袁绍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打败公孙瓒,成功取得幽州。与此同时,他派长子袁谭占据青州,任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至此,到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已坐拥青、冀、幽、并四州,势力如日中天,成为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同样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一开始也投身于讨董联盟,后来被任命为东郡太守,郡城设在东武阳。青州黄巾进入兖州,杀死刺史刘岱后,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接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曹操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智慧,成功打败并收编了青州黄巾,势力开始逐渐壮大。兴平二年,杨奉、董承、韩暹等人迎献帝东归,历经艰难险阻,到达河东。此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把献帝接到邺县,袁绍却因缺乏政治远见,未能采纳这一建议。这一失误,无疑给曹操留下了绝佳的机会。当时曹操正在许县,他果断听从谋士荀彧的主张,立即派人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从此,曹操不仅尽有豫州之地,更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政治优势。建安三年,曹操又成功击杀占领徐州的吕布,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袁绍据有青、冀、幽、并四州,曹操据有兖、豫、徐三州,而袁术已在建安四年称帝不成呕血而死。如此一来,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具实力的割据者,便只剩下袁绍和曹操。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袁、曹双方势力的不断发展,使得他们都将对方视为必须吞掉的劲敌,一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兼并战争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建安五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则率两万左右的兵力在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迎敌。战争初期,袁绍凭借兵力优势,占据上风。他派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佯装要渡河袭击袁绍后方,迫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派张辽、关羽迅速进攻颜良,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解。
之后,曹操主动撤军,诱使袁绍追击。袁绍不听谋士沮授的劝阻,下令大军渡河追击。在延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丢弃在路上,袁军士兵纷纷争抢,阵脚大乱。曹操趁机出击,大破袁军,斩杀袁绍另一大将文丑。
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曹操粮草渐少,士卒疲惫,一度心生退意。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审,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奇袭乌巢。曹操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打着袁军的旗号,趁夜从小路直奔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见曹操兵少,未加防备。曹操率军猛攻,烧毁乌巢的粮草辎重。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不但没有派重兵救援,反而听信郭图的建议,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操大营。张郃久攻不下,又听闻乌巢失守,便与高览一同投降曹操。袁军得知乌巢被烧、张郃投降,顿时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起总攻,袁绍大败,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更是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经此一役,袁绍元气大伤,势力逐渐衰落,而曹操则声威大震,为他进一步统一北方,乃至逐鹿天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诸葛亮虽身居隆中,却心系天下,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天下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荆州襄阳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诸葛亮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史载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其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使襄阳成为南来北往人流的汇聚之地。各地军政情况随着来来往往的过客在此交融传递,就像信息的洪流,不断涌入诸葛亮的耳中。无论是北方的政治变动,还是南方的军事行动,亦或是各地的民生状况,都能通过这条无形的信息纽带,传至隆中。
他所接触的各类人物,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兴平元年,曹操攻打徐州,使得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避乱江东”,后在孙权麾下任职。诸葛亮通过与诸葛瑾及其他留在家乡的族人联系,得以知晓江东与中原的诸多情况。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凭借广泛的人脉与敏锐的洞察力,掌握着大量信息,并乐于与诸葛亮分享。基于这些途径,诸葛亮对当时局势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分析。他看到江东地区,孙策、孙权兄弟凭借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渐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规划,使孙吴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全据长江,进而图谋天下。在北方,曹操与袁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更使其成为天下最具实力的诸侯之一。
诸葛亮明白,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正是英雄用武之时。他在隆中默默等待,分析局势,期待着能遇到一位明主,与之携手,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