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待时高歌:心怀壮志的吟唱

《梁甫吟》的悲歌

在隆中山的对面,乐山东端的山脚处,有一块突兀而起的岩石。它傍山临涧,面对隆中山口,就像一座天然的舞台。每个黎明,当晶莹的露珠还挂在草尖,霭霭晨雾从山中缓缓腾起,将这山、石、草、木笼罩得朦朦胧胧之时,人们便能听见从这里传出诸葛亮那雄浑深沉的歌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首《梁甫吟》,本是流传在齐鲁梁父山一带的挽歌,其歌词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位权臣,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此三人皆勇猛过人,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他们自恃功高,逐渐变得骄横跋扈。国相晏婴见状,担心他们日后会危及国家,便心生一计。晏婴以齐景公的名义赏赐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公孙接和田开疆率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古冶子随后讲述自己更为卓著的功绩,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自觉功劳不及,羞愧自杀。古冶子见此情景,也觉得自己独活不义,遂自刎而死。就这样,晏婴用两个桃子,巧妙地除掉了三位权臣。

这首歌的曲调委婉哀伤,歌词如泣如诉,充满了对三位勇士悲惨结局的惋惜与哀叹。而诸葛亮,这位来自齐鲁大地的青年,常常吟唱此歌,其中蕴含着他复杂而深沉的心境。一方面,诸葛亮或许是借这首歌怀念自己的家乡。齐鲁大地,那是他的根之所在,尽管已远离故土,但家乡的一切,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这首歌,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他与家乡。另一方面,诸葛亮吟唱《梁甫吟》,更多的是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慨。他身处乱世,目睹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如同歌中的三位勇士,虽有才华与抱负,却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壮志未酬。他明白,在这动荡的时代,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需要卓越的才能,更要懂得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同时,诸葛亮或许也在以这首歌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担忧与期许。他渴望能像晏婴那样,凭借智慧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业,但又担忧自己会像三位勇士一样,遭遇不公与谗言。每一次吟唱,都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对未来道路的思索。在这清幽的隆中,《梁甫吟》的歌声日复一日地回荡,仿佛在诉说着诸葛亮那壮志未酬却又心怀天下的复杂心境,也见证着他在等待时机、磨砺自我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以管仲、乐毅自比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常常将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彼时齐国政治混乱,齐襄公无道,诛杀无辜、欺辱大臣,沉溺女色,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管仲起初辅佐公子纠,而好友鲍叔牙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最终,公子小白战胜公子纠,成为齐桓公。管仲虽在辅佐初期未助力公子纠登上王位,但他在齐桓公即位后,展现出非凡的治国理政才能。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国力强盛,威震诸侯。

乐毅,战国时期中山国人,后辗转至燕国。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广纳贤才,乐毅受其礼遇,得以施展军事才能。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几乎使齐国灭亡,为燕国雪耻。乐毅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还注重以仁义服人,在围攻莒城和即墨时,不急于强攻,希望以道义使对方归服。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原因深刻而多元。这一自比也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管仲奉主而不能济,所奔非济事之国,与诸葛亮择主谨慎明智、所建功业甚多相比,不可相提并论。乐毅轻易去就于几个国家,而诸葛亮一旦择主便始终如一,二者行为差异明显。西晋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比较诸葛亮与乐毅时说,乐毅率五国之兵攻齐,不算强大;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算仁义。而诸葛亮包文武之德,刘备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谘以济世,他奇策泉涌,智谋纵横,东说孙权,北抗大魏,翼佐取蜀,勋业垂济而陨,声烈振于遐迩,认为诸葛亮殆将与伊、吕争俦,岂止与乐毅为伍。 rAYgZwy53Wb8UdR8/PTOxRZqE9zu6OdoQnDs+k7tjTRVvuYEq/2mA3i7tKcB1c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