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州襄阳城南约二里的地方,有一座充满着朗朗书声和求知氛围的“学业堂”。这里是刘表倡办的官学,就像一座知识的殿堂,汇聚了鸿生大儒和州郡官吏的子弟,他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探寻真理。
这一天,学业堂迎来了一位新学生。只见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挺拔的身姿犹如一棵苍松,眉宇间透着一股超凡逸群的灵气,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抱负。他的言谈举止中,又带着少年的英豪风度,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自信和朝气。这个新学生,便是刚入荆州不久的诸葛亮。
这所学业堂并非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的,诸葛亮能够来到这里学习,背后凝聚着他叔叔诸葛玄的一片苦心。自从依附刘表以后,诸葛玄在豫章西城逐渐站稳了脚跟,为家族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依托。他明白教育对于子侄们的重要性,尤其是诸葛亮,这个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且志向高远的孩子,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为了让诸葛亮能够继续学业,诸葛玄可谓煞费苦心。他修书一封交给诸葛亮弟兄,让他们转交给刘表,在信中,他言辞恳切地请求刘表关照诸葛亮的学业问题。一则刘表重视教育,喜爱善学饱学之士,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兴趣;二则刘表不忘旧交,与诸葛玄有着一定的情谊。因此,刘表对于故友的恳请慨然应允,将诸葛亮送进了学堂。
蒯家,乃是襄阳地区最具势力的著姓之一。他们居住在荆州中庐,据说乃是汉朝辩士蒯通的后裔。蒯氏家族与刘表的政治联系极为紧密,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荆州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刘表初到荆州时,局势动荡不安,蒯良、蒯越兄弟挺身而出,为刘表出谋划策,助力他平定荆州,站稳脚跟。尤其是蒯越,“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表铲除了诸多割据势力,最终成为章陵太守。而蒯祺也因对刘表有功,被任命为房陵太守。
诸葛玄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祺,无疑是为诸葛亮在荆州的政治发展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通过这层姻亲关系,诸葛亮得以融入荆州的政治核心圈子,接触到更多的政治资源和信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他可以学习到政治斗争的技巧和策略,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为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庞德公则是襄阳本地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居住在岘山南,长期隐居躬耕,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尽管他拒不出山入仕,甚至连襄阳城府也未曾涉足,但他在当地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的敬仰和追随。刘表听闻他的名气后,亲自前去迎请,却遭到了他的拒绝。庞德公认为,在乱世之中,出仕为官往往伴随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隐居则可以确保自身和子孙的安全。他的这番言论,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诸葛玄将诸葛亮的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这一安排为诸葛亮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智慧的大门。庞德公作为当地的名士,拥有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诸葛亮通过这层亲戚关系,得以经常拜访庞德公,向他请教各种学问和问题。
诸葛玄与这两种势力结亲,实际上为诸葛亮的进退出处做了周密的安排。在荆州,他进有蒯氏家族这样的政治力量支持,可以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退有庞德公这样的在野名士提携,能够在知识和精神层面不断提升自己。
自从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后,诸葛亮与庞德公便有了紧密的联系。出于亲情,也出于对庞德公的敬重,更出于对学问的渴望,诸葛亮常常前往庞家拜访。每次踏入鹿门,他总是恭恭敬敬地独拜于庞德公的床下,以最诚挚的晚辈之礼表达自己的敬意。
起初,庞德公对这位年轻人的恭敬并未特别留意,只当是晚辈应有的礼数。随着交往的深入,庞德公很快发现,诸葛亮绝非一般的年轻人。他不仅举止恭敬有礼,更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和深刻的思想。在与诸葛亮的交谈中,无论是谈论时势的变幻,还是探讨学问的奥秘,亦或是分享人生的志向与情趣,诸葛亮都能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庞德公被诸葛亮的才华和志向所打动,他觉得与这个年轻人交谈是一件非常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年龄的隔阂,反而结成了忘年之交。庞德公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验传授给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些宝贵的知识。
有一次,两人谈论起天下局势。当时,各地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诸葛亮忧心忡忡地说:“如今乱世,生灵涂炭,不知何时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庞德公微微点头,赞许地看着他说:“你有此忧国忧民之心,实属难得。但要实现天下太平,并非易事,需要有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接着,庞德公结合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为诸葛亮分析了当前局势的利弊和发展趋势,教导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洞察先机,把握大势。诸葛亮听得入神,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两人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
在庞德公的影响下,诸葛亮的思想日益成熟,学问也日益精进。庞德公对诸葛亮的才华和品德十分赞赏,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庞德公送给诸葛亮一个雅号——“卧龙”。这个雅号寓意着诸葛亮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一旦时机成熟,必将腾飞于天际,震撼天下。
在庞德公的家中,诸葛亮迎来了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的挚友——司马徽与庞统。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建安元年,庞德公派十八岁的侄子庞统前往颍川阳翟拜见司马徽。二人一番交谈后,司马徽不禁赞叹:“德公诚知人,实盛德也。”随后,司马徽便随同庞统来到荆州襄阳城东居住。
诸葛亮与司马徽的相识,源于庞德公的引荐。初次见面,司马徽那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便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司马徽善于鉴别人物,因明白刘表心胸狭隘,他选择藏锋匿芒,行事处处谨慎。每当有人向他请教某某人怎样时,他不论对方高下,总是回答一个“好”字。他的夫人对此颇为不解,曾劝说道:“别人有疑前来请教,君应帮其分辨。而你总是用一个好字对付,岂不是辜负了请教者的诚意?”司马徽却只是微笑着回应:“你的这一番话,也可用一个好字概括。”
不仅如此,司马徽的诸多行为,在外人看来,颇具名士风度。有人丢了猪,前来他家妄认,司马徽当即把猪给对方。后来,妄认者找到自己的猪,前来认错还猪,司马徽还对他厚词相谢。司马徽好养蚕,有一次蚕快吐丝时,有人前来借蚕吐丝用的蔟箔,司马徽便把自己的蚕丢掉,将蔟箔借给对方。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司马徽坦然道:“别人轻易不求我,现在来求我却不答应,会使他难堪。为什么要因小利而使人难堪呢?”
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司马徽却是另一番模样。有一次,司马徽前去拜访庞德公,不巧庞德公过沔水去祀扫先人墓地。司马徽却径直走进庞德公的客室,如同主人一般,对庞德公的妻子说道:“大嫂,今天多准备两个人的饭,刚才徐元直告诉我说,一会有个人来找我和庞公。”庞德公的妻子热情地应下,便忙碌起来。待庞德公回来,二人就座叙谈,那亲密无间的情景,让旁人难以分清谁主谁客。诸葛亮见此,对司马徽的真性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愈发敬重这位长者。
庞统,字士元,庞德公的侄子。从外表看,庞统给人一种朴钝之感,庞德公却坚信他不凡。在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派他去颍川见司马徽。二人交谈后,司马徽认定庞统将来必成大器,可成为南州士人中的一流人物。
诸葛亮与庞统相识后,发现庞统虽外表质朴,内心却灵秀聪慧,对学问和时势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时常一同探讨天下局势、学术问题,庞统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思维,让诸葛亮受益匪浅。
建安二年(197)春正月,诸葛玄在一次城民反叛中不幸被害。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将诸葛亮的世界击得粉碎。他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诸葛亮自幼命运坎坷,母亲早逝时,他尚年幼,虽悲痛却因年纪小,感情世界相对单纯,尚可慢慢平复。而父亲离世时,年仅八岁的他,顿感天塌地陷,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所幸,叔父诸葛玄毅然担起了抚养他们姐弟的重任,成为了诸葛亮生活中的擎天柱,给予他关怀与庇护,督导他的学业,关照他的生活。从八岁到十七岁,整整九年的时光,叔父与他名为叔侄,实则情同父子。
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听闻此事,纷纷赶来安慰诸葛亮。他们明白诸葛亮与叔父感情深厚,此时的他必定痛苦万分。师友们的劝慰,如同一股股暖流,缓缓流入诸葛亮的心田,让他渐渐从悲痛的深渊中挣脱出来。此时的诸葛亮,已不再是那个只知悲痛的八岁孩童,而是一个饱读诗书、历经世事、思想成熟的十七岁青年。“往者既往矣,来者犹可待”,不知是谁安慰他的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的大门。
是啊,依靠叔叔关照的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今后的人生之路,只能依靠自己去闯荡。可该如何安排今后的日子呢?家乡,无疑是回不去了。诸葛亮不愿回到家乡,不仅仅是因为家乡依旧战乱纷飞,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不仅仅是因为两个姐姐在荆州已有婆家,生活安稳;更重要的是,他心中牢记着叔叔的夙愿。他明白叔叔对自己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学有所成,将来有所作为,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拯救苍生。而荆州地区,环境安宁,交通便利,教育发达,人才济济,显然比那战火纷飞、混乱不堪的家乡更适合学习和发展。
为了实现叔父的夙愿,诸葛亮毅然决意留在荆州。以何种方式留在荆州,却成了他面临的又一难题。凭着叔叔与刘表的交情,凭着大姐婆家蒯氏的势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本可在荆州谋个一官半职,过上安稳的生活。诸葛亮志存高远,他不愿如此轻易地踏入仕途,在他看来,这样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他渴望的,是能遇到一位真正的明主,一位能与他志同道合,共同实现匡扶天下、拯救苍生理想的君主。为了学有所成,他要留在荆州;为了坚守自己的志向,他又不愿入仕刘表政权。
迷茫之际,他想到了庞德公,想请他给出个主意。一想到庞德公,他的心中突然闪过一道亮光,豁然开朗——像庞德公那样躬耕隐居,不正是很好的选择吗?
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而成的画卷,充满了宁静与诗意,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修身养性、潜心读书之所。
踏入隆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环绕着这片土地。隆中山主峰居中,恰似一位沉稳的王者,俯瞰着世间万物。其山势起伏盘旋,犹如一条蓄势腾飞的蟠龙,彰显着一种内敛而磅礴的力量。与之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似在仰望苍穹,一头缓缓下垂,就像一只卧于大地的猛虎,尽显威严。山间林木茂密,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仿佛是大自然谱写的独特乐章。修竹叠翠,修长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便能听到潺潺的泉水声。那清澈的泉水从山间石缝中涌出,如同一条灵动的银带,在山谷间穿梭流淌。泉水汇聚成池塘,水面清澈见底,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山峦和周围的一切。池塘中,偶尔能看到鱼儿欢快地游弋,它们的身影在水中若隐若现,为这片宁静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诸葛亮过上了躬耕隐居的生活。他每日除了参与田间的劳作,感受着土地的质朴与厚重,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学习之中。读书,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着草屋稻草散发的淡淡幽香,伴着跳动闪耀的烛火,诸葛亮常常苦读至深夜,如同一颗渴望知识的种子,在书籍的滋养下努力生长。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期间具体读过哪些书,但从他日后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的阅读范围极为广泛。他对儒家著作颇为熟稔,在许多论述中都能看到儒家经典的影子。例如,他在表奏中引用《礼记》《春秋》《诗经》《尚书》中的语句,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对于法家著作,诸葛亮也早有研究。刘备临终遗诏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抄写法家的《申子》《韩非子》《管子》等著作,认为这些书籍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方略。这表明诸葛亮明白法家思想在乱世中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兵家著作更是诸葛亮研习的重点。他为刘禅抄写的《六韬》,便是一部著名的兵家典籍。在军事论述中,他多次提及孙武、孙膑之谋及其著作,其军事论著中的不少重要见解都源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而他所创的八阵图,更是从前代兵家阵图演化而来,展现了他对兵家思想的深入钻研和灵活运用。
诸葛亮还读过道家著作。他在《诫外生书》中提到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老子关于“静”“俭”“淡泊”的论述虽有差异,但足以证明他对道家思想有所涉猎。
同时,诸葛亮对史学著作也有广泛阅读。在他的论述中,常常引用大量的历史知识、事件和人物,如在《论让夺》中,他对范蠡、虞卿、太伯等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信手拈来,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
荆州学派对诸葛亮的治学风格产生了深远且独特的影响。
荆州学派的特点鲜明,首当其冲的便是其约简的治学风格。与传统经学尤其是郑玄的古文经学相比,荆州学派的学问更为简洁明了。东汉时期,古文经学虽较今文经学约简,但郑玄学通今、古各经,其古文经学中融入了一些今文经的内容及观点,显得较为深芜。而以宋忠、司马徽为代表的荆州学派所撰写的《五经章句》,被称为“后定”之学,鲜受今文经学影响,更为简约。这种约简并非简单的省略,而是对经典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去除烦琐的阐释,直击核心要义。例如在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上,荆州学派摒弃了一些冗长且无关紧要的注疏,专注于挖掘经典中最本质的思想,使学者能够更高效地把握经典的精髓。
学以致用,注重与现实结合,是荆州学派的又一显著特点。当时,进入荆州的人士动机各异,或为避难图存,或为待机择主,或为发展学术,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荆州学派的学者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他们的学问紧密联系现实,注重培养学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经典时,会结合当下的政治、社会局势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经典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在探讨治国理政的问题时,会从经典中寻找依据,并与当时各割据势力的治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优劣,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见解。
荆州学派注重新解,不囿于成说的学风也独树一帜。他们鼓励学者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术讨论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学者们各抒己见,通过辩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者们的创新思维,使荆州学派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推陈出新。
诸葛亮身处荆州学派的学术氛围中,深受其影响。他读书“独观其大略”,正是对荆州学派约简学风的践行。这种读书方式并非粗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化繁为简,从书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注重领会精神实质。这使得他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汲取丰富的知识。同时,诸葛亮注重学以致用,他的《论诸子》一文,以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标准,评判各家理论与经验的短长,充分体现了荆州学派学以致用的现实主义风格。在面对复杂的天下局势时,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应对策略,这与荆州学派注重现实的学风密不可分。
在荆州的岁月里,诸葛亮身边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辈好友。这些友人来自不同地方,却都怀揣着才华与抱负,他们与诸葛亮相互交流、彼此切磋,共同在知识与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博陵的崔州平,出身簪缨官宦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对政治局势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与诸葛亮交往时,常常分享家族中流传的政治故事以及自己对当下局势的分析。崔州平看待问题视角独特,能从世家大族的利益与立场出发,剖析各方势力的角逐。他与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会提及不同家族在这场乱世中的选择与走向,让诸葛亮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探讨某一地区势力的兴衰时,崔州平会详细讲述背后世家大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这些争斗如何影响了整个局势的发展,这使诸葛亮学会从更宏观、更复杂的层面去思考政治问题。
颍川的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学问,终成一位义理精熟的贤才。他与诸葛亮的相识,开启了一段相互启迪的友谊。徐庶有着丰富的江湖经历和扎实的学问基础,他与诸葛亮交流时,会将自己在游历过程中所见识到的民间疾苦、各地风土人情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分享给诸葛亮。同时,徐庶对兵法谋略也颇有研究,两人常常一同探讨军事战略,徐庶会结合自己听闻的诸多战役,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在谈论某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徐庶会详细剖析指挥官如何运用地形、士气以及战术安排取得胜利,这让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丰富了他对战争复杂性的认知。
石韬与孟建,同样与诸葛亮游学于荆州。石韬思维缜密,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严谨的态度,他与诸葛亮探讨经学典籍时,常常能发现一些被常人忽略的细节,通过与他的交流,诸葛亮对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孟建则有着广阔的视野,他善于收集各地的信息,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动态,还是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孟建都能娓娓道来。他为诸葛亮带来了各地丰富的资讯,让诸葛亮足不出荆州,便能知晓天下事,进一步拓宽了诸葛亮的眼界。
襄阳的庞统与马良,亦是诸葛亮的好友。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出众,被时人称为高俊。他与诸葛亮探讨学问时,思维活跃,常常提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观点。两人在分析天下局势时,庞统会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不拘泥于常规的战略分析,为诸葛亮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马良以才学显名乡里,眉间白毛更让他在兄弟中脱颖而出,素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誉。马良擅长文学,其文章辞藻华丽且富有内涵。他与诸葛亮交流时,会分享自己的文学创作心得,以及对不同文学流派的见解,这对诸葛亮的文学素养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使诸葛亮在表达观点时,语言更加精妙且富有感染力。